以人为本:邓小平理论的本质特征

2007-12-29 00:00:00齐学广
中国市场 2007年5期


  摘要: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今天,研究邓小平“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人们认识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渊源之一。邓小平理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经济社会建设的巨大成就。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邓小平发展观的这一本质特征。
  
  一、社会主义建设要始终关注人的根本利益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毛泽东说过,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邓小平更加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始终关注人的根本利益。
  1、邓小平全面而科学地提出了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系列观点。
  第一,他明确提出了党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当代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推翻“三座大山”,实现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脱贫致富、提高生活水平。邓小平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1]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党的基本纲领的重要内容。
  第二,他指出了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途径。邓小平认为,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途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2]同时,他还指出,要正确处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允许一部分人、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成为我国综合国力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历史时期。
  第三,他制定了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可行步骤。邓小平从国情出发,结合社会发展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他所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扎实可行,每一步都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紧密相连,主要体现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量化指标上:1980年达到500美元,20世纪末达到1000美元,21世纪30—50年代达到4000美元。[3]“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不但操作性强,而且可以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看得见的实惠。
  2、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键是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一,能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立足点。他说;“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4]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政策走对路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实现了很大提高——从衣食不足到温饱,再到小康,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
  第二,能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衡量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得失的标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紧密相关,因为“不坚gPs7jvkbb3/ar5WBp8lgcw==持社会主义,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5]邓小平指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6]
  第三,能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认识改革性质的依据之一。中国的改革开放姓“资”还是姓“社”,曾一度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也影响了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明确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7]这一论述为我们理解改革开放的性质提供了科学的标准。
  
  二、社会主义建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来进行现代化建设,他指出:“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8]同时,他也指出了新时期人民群众的丰富内涵。
  1、工、农、知识分子、武装力量。(1)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要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的支持。(2)农民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广大农民群众从改变自身贫穷落后的强烈愿望出发,积极进取,勇于奉献,带动了整个改革和建设事业。(3)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9],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4)中国人民解放军。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战争的威胁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人民解放军担负着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全的神圣使命。
  2、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邓小平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10]这是对建国后民族关系所作的科学判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与合作,对各民族自身的发展,对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结成了休戚与共的关系,但影响民族团结的隐患依然存在;如果处理不慎,将会影响我们的发展大局;依靠和加强各民族的团结与合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加强民族团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是落实依靠各民族团结起来共同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制度保障。
  3、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表明,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法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在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1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祖国的和平统一服务。
  
  三、社会主义建设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12]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尤其是在落后的国家掌握政权以后,如何把人的解放问题推向前进,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邓小平理论始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落脚点。
  
  
  1、倡导改革,推进经济体制转型。
  邓小平同志高度评价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他主张,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人们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解放出来。建国之后,由于诸多原因,我国长期采取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在建国初期曾对国家的经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建设条件的变化,它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而市场经济体制则更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激发经济活力,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市场经济带来的市场意识也极大地解放了人的思想:市场意识有助于促成人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有助于激发人的行为理性意识,有助于增强人的自由、平等意识,有助于强化人的才能意识、法制意识、人道意识等等。
  
  2、发扬民主,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改革开放初期,邓小kpZLbuFkpAp9aUGrDNOIgQ==平就提出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早在1978年,他就谈到改革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既要改变生产关系,又要改变上层建筑,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到1980年,邓小平明确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还存在不少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群众。政治体制改革对人的解放作用体现在:权力的合理分配和下放,有利于保障人们充分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和人事制度,有利于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3、扩大开放,加大对外交流力度。
  邓小平认为,和平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国家要取得发展就必须有开放的眼光,对别国的先进文明成果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他指出: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对外开放不但是经济建设的催化剂,更是摆脱社会愚昧、落后状态的推进剂。对外开放从多个角度促进了人的解放:对外开放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解放了人的思想,使人们能够用世界的眼光观察社会、关注生活,增强了人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大局观;对外开放使人们找到衡量自身生活水平的国际参照系,加深了对“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解,增强了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对外开放使人们能够学习和利用全世界一切优秀的文化和科技成果,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2]、[4]、[9]、[10]、[1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