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2007-12-29 00:00:00邬开荷
中国市场 2007年5期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如何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十分紧迫的时代课题。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理念,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育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核心竞争力;高等教育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创新。毛泽东一贯强调发展是基础,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前提和条件。邓小平强调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之一,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本质和核心。江泽民同志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江泽民同志提出全面小康的建设目标,更是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地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新的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的内涵讲,是坚持经济增长基础上的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的统一;在发展的本质上,是坚持社会生产力发展与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从发展的社会角度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协调;从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看,是坚持人与社会、自然环境融洽和谐的发展;从发展的趋势看,是上述各方面协调统一、相互促进和共同繁荣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战略选择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解决人、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战略意义。现代大学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和服务社会的基本功能,共同构成了现代大学的价值目标、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科学发展观与大学教育理念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我国高等教育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自身的改革发展。
  1.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立足点。以人为本是大学教育理念的立足点,它反映了高等教育的崇高性和至善性。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得到具体而生动的体现,应深入贯穿于培养人、教育人和塑造人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以人为本的核心和要义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范畴的本质规定和内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中最鲜活的部分。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其实践活动、社会关系、需求、能力、潜能、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永恒追求的渐进过程。人的全面发展必然是一个与社会生产力、经济文化、自然生态相互协调和逐步深化的历史进程,人、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2.坚持科学发展观,教育创新是关键。坚持教育创新是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美籍华人杨振宁博士曾说过:“中国教育给了我严谨,美国教育赋予我创新。”当前我国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本质上说是高素质创新人才竞争上的差距,而主要又体现在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的差距。必须推进教育创新,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创新主要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创新,逐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应进一步明确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基本内涵,它不仅关系到国家教育决策部门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关系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育工作者,涉及到高校如何进一步准确定位、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实施教育创新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实践。
  3.坚持科学发展观,兴教为民是本质。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在本质和根本要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应成为高校办学的重要理念和追求的价值目标。人民满意的教育应是多样化、多层次、终身学习型和全面开放式的高等教育。多样化、多元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必然趋势。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和需求,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公平合理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教育的目标和归宿。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以满足全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将肩负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数以亿计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学生求知成才的需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高等教育工作的终极目的是推动大学生可持续的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学生的成才成长和学业就业着想。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切实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教师是教育的希望,没有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知识渊博的大师,难以胜任培养拔尖人才的重任,要以感情、待遇、环境和事业吸引高层次人才。要严格管理,规范制度,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以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关心和爱护学生,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要提供一流的教学设施设备和现代教育手段,建设优美整洁、品位高雅的大学校园,创建高校育人硬环境。要培养大学生崇德尚学、求实创新、知行合一、自信刚毅的优良校风,塑造积极进取、拚搏向上的大学精神,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2.抓质量,树品牌,创特色,构建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人才质量保障体系。质量是立校之本。高校要准确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以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形成学科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和品牌优势,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强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服务意识,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在教育的质量评价上树立多元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人才培养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国际化和品牌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急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科学制订中长期发展战略,确定学校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定位,探索人才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和质量目标,突出办学特色,创建质量品牌,实施跨世纪人才培养精品工程,在同类院校中独树一帜,争创一流;重视和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学分制,完善教育教学评估和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繁荣校园文化,浓厚学术氛围,构建融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为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3.落实科学发展观,当代大学生应主动参与、积极投身到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形成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弘扬具有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苏区文化、创业文化,组织大学生参与全面小康建设和和谐文明校园的创建,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大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要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进一步增强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认同感、与人民的亲切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引导大学生热爱科学,培养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真理、刻苦钻研的精神,养成认真严谨的作风,用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充实自己,形成完备的知识结构。大学生要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正确应对各种矛盾和困难,陶冶个性,健全人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4.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构建培育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终身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搭建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平台。知识经济的扑面而来,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的冲击,仅仅依靠接受在学校掌握的知识已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知识更新和科技进步已越来越迅速,网络信息时代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们不断认识世界、探索自然提供了广阔舞台和学习机会。人的知识、能力、素质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程度和层次正发生着深刻地变革,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民终身教育体系,采取弹性学习制度,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鼓励在学习中创业,创业中学习提高。充分发挥互联网络、社区、自学考试、函授、现代远程教育的辐射功能,借鉴国外的丰富教育资源,充分盘活和合理配置国内高等教育资源,全面构建我国的终身学习和全民学习型社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韩庆祥.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