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民意识在国家进步的进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家进入了”十一五”规划时期,人的权利回归贯穿于国家各项活动中。大学生作为迎接新时期的主人,是否具有公民意识,是决定我们国家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意识;思考
一、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必要性
公民概念在西方由来已久,它直接与国家相连并被认为是政治民主的一个关键指标。即“政治参与大众化”的水平,“还经常被视为现代化过程的本质特征甚或界定性因素”[1]。在法制健全和高度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在其中的人都应该有现代化的公民意识。这样的人,不仅具有爱国、忠诚及服从国家的品质,而且有能力对国家的事务评头论足,并愿意参与对其的改进和完善,因为“正是在公民这一层次上,而非精英层次决定着民主自治政府的最终潜能是否存在”[2]。也就是说,公民的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未来现代化的水平。
现代社会,人们在对民主和法律等社会现象的认识过程中,对公民意识的概念也逐渐明晰。它是民主意识与法律意识在国家活动领域为主的宏观范围内交融整合而成的特殊社会意识,是作为公民这个共同的社会角色对社会生活自觉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纪律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的综合反映。体现为公民对自身权利的认识和觉醒,对法律权威性的承认和尊崇,对法治理想的崇敬和追求。过去,我们的公民教育表现得比较重视国家利益、阶级意识、思想觉悟、道德水平、纪律观念,而缺乏对作为国家公民应该具有的权利与义务观念、自由与纪律观念、平等观念、主人翁意识等公民意识的培养。即先进性要求有余而广泛性要求不足,特别是在按照公民的权利、义务来要求和规范社会成员方面做得不够,在当代大学生中表现也十分明显。例如学生对学校不当处分的沉默,学校不能提供正当的办学条件,学生交纳的学费和所获取的知识不成正比,找工作靠关系,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看不起经济条件差的学生等等。
受网络影响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其权利意识而非义务意识、平等意识而非层阶意识、自主意识而非依附意识在心中占了主导地位。将其内心潜意识中具有公民意识的合理因子加以疏导,用公民意识正确引导,是网络时代大学生教育的必不可少的内容。
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主人,未来社会生活的参与者与主导者,其公民意识的强弱,决定的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大学教育已不仅停留在传统的传授知识上,他还应该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起到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现代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
现代公民意识具有复杂的内容,简单的概括如下,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公德意识等等,其中权利意识是根本,是出发点,民主意识是正确行使权利以及保障权利的有效使用工具,法律意识是保障权利的正确意识,公德意识是法律不必调控的而整个社会运行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意识。
1、民主意识
大学生民主意识是大学生所具有的积极参与、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履行民主义务的心理活动。大学生必须具有民主思维能力,即能根据社会主义民主观念思考社会、政治、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正确的判断及推理,作出正确的决定。在说话、写文章时善于使用民主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沟通、交流思想。掌握民主的要求、程序、方式、方法,合法、适度、适时行使民主权利,履行民主义务(包括学习民主权利、义务) ,促进民主建设,促进政治理论、专业理论、技术、能力的学习,能够切实发挥社会、学校、学生主人翁作用。
2、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对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的思想看法。生活中所起作用的“国家意识”是一种体现社会发展的共同理想,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统一意志,指导行动的新的社会意识。它派生于宪法和法律的原则、规范。在我国,它既有合理继承工人阶级意识,使之适应时代要求,成为人民当家作主、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的向导和思想保障的一面,又具有国家意志的法律性一面,它要求“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当代的大学生要树立任何道德的和政治的规范都必须服从于宪法的观念,无论是伸张正义还是惩处罪恶,无论是政治行为还是经济行为,无论是任何一级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3、权利意识
现代社会,我们所处社会的几乎所有领域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和法律,几乎所有社会生活都变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整个社会成为由法律和制度构成的既有活力又管理严密的网络系统。每个公民一切民主权利的实现,都应该在有序有效的状态下进行。所以,广大公民既要有对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的承认、尊重的自律观念,又要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功能的科学求实精神。即不仅要树立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具有不可剥夺的权利意识,而且要树立在国家和社会中具0hGYY2H9zD4XE3MXQNaYaw==有不可推卸的、理应承担的责任意识。这种精神是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公民意识孕育的积极守法精神,能为法治秩序提供必要的信仰基础,在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优良的公民意识可以充分使法治理念、法律制度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人们生活中的信念和准则,从而建立起普遍有效的法治秩序。
4、公德意识
公民意识的培养是现代社会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我国传统的德育教育,主要强调服从和奉献。而现代德育所要培养的是建立在个人权利和义务基础上的公德。今天,现代社会健全的法律不仅是讲理的,而且也是讲情的,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效率将是国家倡导的一种新的道德伦理。文明的社会总是通过教育传递着维持社会健康发展的社会公德,它使传统的美德与新的道德观念相承接和融合。譬如忠诚→诚信、克己→守法、仁义→友爱、听话→自强、忍让→竞争、领导→服务等。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因此,良好的行为方式、自觉的公德意识不仅仅是个人优良素质的体现,而且对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社会的健康与稳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方式
大学生活会给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迹,特别是公民意识的培养,会直接指导他们的今后生活,对他们的就业趋向,工作方式、理念等等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大学一定要注意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公民意识。
1、返还学生权利,保障正当权益。学校要尊重并满足学生的正当学习权益,如提供正常的学习条件,提供学生足够的选修课程,有足够学生挑选的老师;提供学生实验、实习开放独立的空间,提供学生时代前沿信息,保障学生的学习权益。建立学生学习权益救济措施,如学生评价教师,规定教授给学生上课,足够的自习教室、实验室开放,图书馆的资料丰富并便捷使用,网络资源的便利等等。
2、倡导师生平等,传递民主气息。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被视为“教育者施加影响,改造受教育者”的简单过程。这种教育方式导致了单一的教育主体观,严重地挫伤和压抑了受教育者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弱化了被教育者人性的提升。网络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人们原有的交往方式,使人们的交往更趋于平等和个性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大规模集体教育的模式应该加以改进,积极采取平等式、交互式的教育方式。
3、参加学校管理,培养权利意识。学校的很多制度都和学生的利益密切相关,学校的这方面制度怎么制定的,哪些方面更有利于维护学生的利益,哪些可能会损害学生的利益,不光由学校一方来决定,学校应该提供相应的途径把学生的诉求反映上来,即让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相关管理,行使其作为被管理者的权利,而非绝对的服从学校制定的一切制度。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把自己的观点提供给决策者或者自己来决策,可能最终结果并不是参与者想要得结果,而是大多数人的意愿,但通过大学生的参与,大学生势必会认同由此制定制度的初衷,并对管理的理解和支持。
4、组建学生社团,培养民主素质。民主政治的要义是公民平等而普遍地参与决策。民主理论相信,社会成员作为整体,其智慧和能力可能会超过少部分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有关公共利益的问题,凡是经过全体公民辩论或参与意见后作出的决定,显然会更合理、更明智。民主并不是惟一的目的,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工具性的价值,至少是保障个人自由最有效的手段,或者说从个人权利观点来看民主制度最具有合法性[3]。大学生通过参加并管理学生社团,能正确理解民主的运行规则,培养民主素养。
引导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要注重于实践。纯粹理论或空洞的口号,我国历史上的政治曾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当前,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必须与时俱进,注重实践性。要使当代大学生认识到权利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每个公民都有权行使自己的正当权益,没经合法程序都不能被剥夺;认识到民主过程不是一种外部的政治冲突,外部的政治冲突不符合大多数人的愿望,只能被极少数人所用,挑起动乱。不利于现代化建设,也不利于民主程度的真实提高,更不利于在我国建设出比西方国家更为完善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认识到民主化的过程就是法制化的过程。我们的法制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和现代化民主观念的物化形式是全体人民包括大学生不断努力奋斗的结果。
总之,建立民主、团结、和睦的生活家园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途径。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
(编辑 雨露)
[1]罗兹曼. 中国的现代化[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4.
[2]James F Lea. Political Cons ciousness and American Democ2racy[M] .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82.转引自张民省.公民意识与中国现代化[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3.2.
[3]李强.自由主义[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