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新建本科院校学校定位的内涵进行了认真思考,并就其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结合新建本科院校特点提出了一些思考,以对正在建设中的新建本科院校有所启示。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定位;培养方法;终生教育
新建本科院校是近几年我国本科院校行列中崛起的一支崭新力量,占全国现有本科院校的六分之一。当前,新建本科院校主要面临着如何能科学而准确地定位,加快内涵与外延建设以利于实现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轨,选择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科学的定位
所谓学校定位,即一所学校办学方向、角色定位、特色所在的办学理想和价值追求。高等学校定位的含义应是指学校向社会提供劳务的品种、数量和质量。学校定位对学校办学行为起着规范、约束和自我评估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办学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和反思能力,及时纠正办学实践中的失误。每所高等学校的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先进、准确、合理的学校定位。能否为自己学校的发展找准定位,已成为衡量一所学校高层次决策者水平高低的主要判别依据。
1.培养目标定位
21世纪高校教育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如何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工作的各种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规格、多层次的,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把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的特点,其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本领,特别是吸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本领,能在严格的时限下精确高效地完成工作的本领等。新建本科院校要以基础学科为依托,在教学观念、教学管理、教学制度等方面实现由基础原理向应用实践的转化,担负起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
2.办学特色定位
高校的办学特色定位是形成办学多样化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在教育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表现,也是扩大社会影响、吸引生源的基础。办学特色可以体现在不同层面,如教育思想、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管理运行机制等。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特色定位上,既要考虑学校的办学传统,又要综合考虑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服务面向、区城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以及学校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一方面要继承在专科阶段长期摸索积累的丰富办学经验、在学科建设方面特色学科专业的设置和内涵建设方面突出特色,另一方面,既然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规格方面培养应用性人才,那么,发展应用学科应成为学校的重要发展战略,要充分考虑到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为地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3.服务面向定位
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地处省会城市以外的地区中心城市,承担着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智力保障与科技服务支持的重任。新建本科院校有效地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可以体现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价值,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积极融入当地社区,主动适应社会需要,为地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提供培训与教育基地。一旦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其社会声誉也会得到提高,而社会声誉又直接影响着生源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率。这样,地方高校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形成办学规模,创出质量与效益,办出特色。对于升格前服务于行业的部委属或省厅属高校来说,原有的行业性应适度保持并可以作为特色来发扬,原有的师资、专业设置、实验室、图书资料、产学研合作基地、行业协作组织、毕业生供求关系等都是宝贵的办学资源,应在提高服务层次的基础上重视利用好这些资源。
二、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法与途径
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把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的特点,其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本领,特别是吸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本领,能在严格的时限下精确高效地完成工作的本领等。
1.完善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
当今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显著加快,科学和人文日益融合,多学科相互交叉使新学科不断发展。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进行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也应具有时代性,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要以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主线,整体优化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即要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划分过细的状况,按照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设计教学计划,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强调基础教育、科学技术基础教育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专业课教学内容要注重以项目、专题、问题为出发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增加学科前沿知识和高新技术含量。总之,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完善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优化的课程内容体系,建设面向21世纪的新建院校的特色课程。
2.构建合理实践教学体系
大学培养的人才还担负着为社区、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责,因此,学校加大了对实践课程和教学实习资助的力度,学校在制订培养计划中,督促各专业强化和优化课内实践性教学环节。各院系也加强了实践性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围绕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实践教学环节统筹安排,加强监督,保质保量。整合现有的实验课程,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或开放性实验,形成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系列,并按实验方法、试验方法、设计方法三层次组织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3.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积极推进自由选课
为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要深化考试制度改革,增加考试方式的多样性,改革单一试卷考试方式,实施多元化从严考核制度。教师根据学科性质和要求选择考试方式;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对基础类课程可以增加平时的单元或阶段测试,并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专业类课程在阶段测试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把期末考试的重点放在知识的综合运用上,并把课内实验、操作及工程设计的考核成绩计入学生期末成绩。对学生整体学习情况做出评价,进一步淡化学生对过分细化成绩的追求。在重视考核学生平时实验、操作、设计等表现的同时,可以在课程结束时进行笔试、口试答辩、实际操作三结合的考核,促进学生既注重平时学习,又注重实验、操作、设计方面的训练,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新建本科院校要根据自身情况,改革教学效果评价方法与教学评价制度,改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唯一标准的做法,拓宽评价思路,重视对学生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