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在当前全国各地兴起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物流中心的情况下,丹东在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东北东部区域性物流中心方面具备的条件、机遇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合理布局、发展重点和采取的主要措施等建议。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区域性物流中心;机遇与挑战;
中图分类号: F259.4 文献标识码:A
丹东是辽东半岛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非常明显,具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巨大潜力。基于此考虑,笔者认为丹东应该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努力把丹东建设成东北东部区域性物流中心。
一、丹东作为东北东部区域性物流中心的环境分析
1.自身具备的条件
丹东具有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历史。丹东历史上曾是东北地区物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纵贯大半个东北东部,直达黄海的鸭绿江黄金水道,连接朝鲜半岛和日本群岛的鸭绿江大桥,将东北的物资向我国沿海、内陆地区、朝鲜半岛、日本群岛以及东南亚集散。从明朝开始,丹东就成为鸭绿江流域木材和粮食的集散地。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丹东物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江上商船和木排云集,岸上运输物资车水马龙,沿江木材行和粮行鳞次栉比,成为我国东北东部地区的水上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区位优势显现和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丹东地处我国东北东部经济带、辽东半岛经济带、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带和朝鲜半岛经济带交汇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点。“四带一圈”的区位优势加上朝鲜半岛形势的趋向缓和,有利于拓展丹东物流业发展的腹地。同时,近年丹东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6年,公路货运量达到3047公里,客运量达到2828万人次。丹东港现拥有码头泊位26个,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达到2107万吨。丹沈、丹大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东北东部铁路即将开工建设。丹东机场进入国家4C级机场行列。
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注入了动力。一些港口运输、公路运输、集装箱运输、货代、快运、商品配送、仓储中转等传统物流企业开始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丹东交通物流中心、辽东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和裕华物流公司等已具备现代物流企业的雏形。在流通领域中,部分物流业务从经营主体中分离出来,实行了物流业务专业化运作。工业企业改革中生产经营实行了“主辅分离”,促进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2.当前面临的机遇
区域经济合作范围的扩大,有利于拓展丹东物流业发展的空间。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中明确提出“建设纵贯东北东部地区的铁路工程,形成东北新的出海通道”。这条大通道北起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南到辽宁的丹东和大连,辐射东北东部13个城市,而丹东的大东港恰恰就是东北东部最近、最直接、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在最近国务院发布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大东港被列入港口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这有利于丹东港口和临港物流业的发展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丹东高起点发展物流业。国家将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优先的位置,已经在产业政策、土地、信贷和投资等方面给予倾斜。丹东粮食物流基地、辽东集装箱等一批建设项目也已列入辽宁省“十一五”规划中,有的项目正在争取国家投资。这些项目起点、资金密集度和技术密集度都比较高,必将促进科技、人才、智力、信息、资金等向物流业集中,从而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起点发展。
临港产业园区的发展,有利于丹东物流体系的建设。丹东临港产业园区是辽宁省实施“五点一线”开放战略的重要一点,是未来一个时期省重点支持发展的地区。园区规划中已划出一定面积的土地用于物流园区建设,从而在土地使用上有了保障。临港产业园区道路、供水、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实行统一规划和集中建设,为加快临港物流园区和口岸物流园区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
3.需要应对的挑战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域物流规模的扩大。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影响,丹东重化工业的建设发展缓慢,在工业结构中形成轻工过重和重工过轻的格局,工业经济的发展与工业化应达到的进程不对称,限制了物流业的发展。但这也促使丹东在“十一五”规划中,为了调整工业不合理的布局和结构,发挥沿海港口城市有利于重化工集聚的优势,安排了一些重化工项目。随着工业企业物流量的增长,特别是大型重化工、工矿、装备制造业等项目的推进和物流量的快速增长,必将推动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形成。
大连国际物流中心和沈阳区域物流中心地位的确定,对丹东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有所影响。国家已确定将大连和沈阳分别建成国际物流中心、区域物流中心。大连国际物流中心新增物流量中的一部分是瞄准东北东部地区,东北东部地区陆路运输畅通后,丹东大东港与大连港对东北东部地区新增物流量将在同一运输渠道上竞争,这对丹东发展区域物流构成了一定压力。未来朝鲜半岛和东北亚新增的物流有可能通过沈阳向国内外集疏运,对丹东建设东北亚物流集散地的目标又是一个挑战。
丹东在发展现代物流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