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成本管理与核算模式的探讨

2007-12-29 00:00:00张国义
中国市场 2007年36期


  摘要:物流活动必然会带来相应的物流成本,然而对物流成本的控制,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方法体系,本文就物流成本的特点以及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物流成本控制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物流 物流成本 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一、我国物流管理的现状及特点
  
  迄今为止,我国企业基本上是根据会计报表的分类方法,将成本分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将物流成本与销售成本混在一起。根据我国2001年8月颁布的《物流术语标准》的概念,物流应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相对应的物流成本。而销售物流只是物流的一个环节,其物流成本充其量仅是整个物流成本的一个部分。在我国现有会计报表中所能体现的“物流成本”是属于可视成本开支,可称之为显性成本,它们包括包装费用、装卸费用、仓储租赁费用、流通加工费用等。而且这些部分在现代物流中所占比重不会很大。企业物流成本应该综合反映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但是,由于在确认、分类、报告等方面,这两张报表都必须遵循现行会计准则的要求,导使物流成本的“剥离”缺陷和“不完全”缺陷。以库存成本为例:第一,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在库存成本中不要求确认及分配有关库存维持的费用,诸如保险、积压物降价处理、呆滞产品成本等未在会计报表中体现的隐性库存成本部分,导致了物流成本的模糊和低估。这是由于库存成本的不完全造成。第二,对于投入到原料、生产工艺过程及产成品等的各种资产,并未从企业发生的其他形式的资产成本费用中剥离出来,确认为物流成本,这是另一类隐性成本。而这些隐性成本在物流成本中占较大部分,如产品损失、退货、缺货损失等都属于隐性成本。
  
  二、 当今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物流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所有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因而,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做出明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
  在通常的企业财务决算表中,所表示的物流费核算的是企业对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或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等传统的物流费用,相反,对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固定资产税等各种费用则是与企业其他经营费用统一计算,因而,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难以从外部正确把握实际的企业物流成本。
  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各企业通常是分散进行的,也就是说,各企业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物流成本,这样就带来了一个管理上的问题,即企业间无法就物流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也无法得出产业平均物流成本值。例如,不同的企业外部委托物流的程度是不一致的,由于缺乏相互比较的基础,因而无法真正衡量各企业相对的物流绩效。
  在一般的物流成本中,物流部门完全无法掌握的成本很多,例如,保管费中过量进货、过量生产、销售残留品的在库维持以及紧急输送等产生的费用都是纳入其中的,所以,它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
  物流成本中各项目间存在着彼长此消的关系,亦即某些项目成本的削减,又可能引起其他项目成本的增加,因此,物流成本间各项目是相互关联的,如运输成本和储存成本的彼长此消。
  
  三、加强物流成本管理的基本思路
  
  从流通全过程的视点来降低物流成本。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控制物流成本不单单是本企业的事,即追求本企业物流的效率化,而应该考虑从产品制成到最终用户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亦即物流设施的投资或扩建与否要视整个流通渠道的发展和要求而定。例如,原来有些厂商是直接面对批发商经营的,因此,很多物流中心是与批发商物流中心相吻合,从事大批量的商品输送,然而,随着零售业界便民店、折扣店的迅猛发展,客观上要求厂商必须适应零售业这种新型的业态形式,展开直接面向零售店铺的物流活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投资就有可能沉淀,同时又要求建立新型的符合现代流通发展要求的物流中心或自动化的设施,显然,这些投资尽管从本企业来看,增加了物流成本,但从整个流通过程来看,却大大提高了物流绩效。在控制企业物流成本时,还有一个问题是值得注意的,即针对每个用户成本削减的幅度有多大。特别是当今零售业的价格竞争异常激烈,在这种竞争格局下,零售业纷纷要求发货方能降低商品的价格,因此,作为发货方的厂商或批发商都在努力提高针对不同用户的物流活动绩效,例如将原来1日1次的商品配送,集约成1周2次的配送等。但问题是如果厂商或批发商不能明确测定出这种个别的成本削减幅度有多大,进而以价格下降的形式转化成对用户的利益,势必影响了最终用户对厂商和批发商的信赖。
  通过实现供应链管理、提高对顾客物流服务的管理来削减成本。随着当今食品业界价格竞争的激化、ECR?等新型供应链物流管理体制不断得到了发展与普及,同时也为各企业广泛认同与效仿。这种新型的物流管理体制使得用户除了对价格提出较高的要求外,更是要求企业能有效地缩短商品周转时期,真正做到迅速、正确、高效地进行商品管理。显然,要实现上述目标,仅仅本企业的物流体制具有效率化是不够的,它需要企业协调与其他企业(如部件供应商等)以及顾客、运输业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也正因为如此,追求成本的效率化也不仅仅是企业中物流部门或生产部门的事,同时也是经营部门以及采购部门共同的事,亦即将降低物流成本的目标贯彻到企业所有职能部门之中。
  提高对顾客的物流服务是企业确保利益的最重要手段,我们已经论述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提高顾客服务也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超过必要量的物流服务不仅不能带来物流成本的下降,反而有碍于物流效益的实现。例如,随着多频度、少量化经营的扩大,对配送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在这种状况下,如果企业不充分考虑用户的产业特性和运送商品的特性,一味地开展商品的翌日配送或发货的小单位化,无疑将大大增加发货方的物流成本。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为了既保证提高顾客的物流服务,又防止过剩的物流服务出现,企业应当在考虑用户产业特性和商品特性的基础上,与顾客方充分协调、探讨有关配送、降低成本等问题,如果能够实现1周2~3次的配送,可以商讨将由此而产生的利益与顾客方分享,从而相互促进在提高物流服务的前提下,寻求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四、物流成本核算模式——ABC核算方法
  
  这是目前较为准确的成本核算方法。ABC(ActivityBaseCosting)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