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新闻文化现象

2007-12-29 00:00:00陈晓曼
世界文化 2007年9期


  在西方各种各样的新闻现象中,黄色新闻遭受到的关注、质问、反对和批判是空前的,其跨度之长,范围之广,程度之烈,在世界文化史上实属罕见。著名作家狄更斯曾说,黄色新闻“用恶眼窥视每一户人家”。但是作为一种在现代报纸的发轫期出现的新闻思潮,它的产生和存在也不可否认的具有一定必然性。
  
  黄色新闻产生的社会环境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是一个历史阶段。就世界范围而言,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完成了二次工业革命,并先后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发生了深刻变化,相应的,这些国家的报业也有了重大变化。而经过工业革命和南北战争的美国社会经济更是飞速发展,同时独立于政府或政党之外的商业性报纸逐步取代政党报纸而成为报纸的主体,报纸的发行范围扩展至整个社会。经济变更不可避免地促使这个时代的人愈加疯狂地追求商业利润,报业逐渐变成一个为利益不顾一切的商业组织。然而要在1893年的经济萧条中生存下来,必须要依靠赢得越来越多的读者来获取更多的广告收益。一份报纸为吸引众多的读者,通俗化是必须的。更大的标题、更可读的故事、照片和颜色的点缀,都可能使报纸的面貌焕然一新。
  除此之外,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工业化,并非让人人得到恩惠,事实上两极分化严重,这就导致了当时全国有组织的工人运动和罢工的高涨。在这样的情况下,标榜“同情受压迫者”,大量报道社会运动的新闻形式最终成了一股不可遏止的潮流,受到大众的关注和欢迎。
  同时,尽管经济进步带来了城市发展,教育事业也日趋见好,但事实上,当时整个社会的总体文化水平依然较低,甚至到1900年时,美国人均只接受5年的学校教育。文化水平的偏低尤其是在19世纪70年代还占全国70%的贫穷人口中显得特别明显,这导致了公众普遍对报纸的判别能力无法上升到理性的程度,煽情、通俗、新奇、刺激的新闻相对来说对受众更有吸引。“也许(报纸)有时做的过了头,但是这些技巧是有效、实用和可取的。出于同样原因,这些新技巧也可用来强化煽情主义而有损新闻本身。19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主编着手做的,正是早期的主编为赢得新读者而作的事情。所不同的是,现在他们有了较好的工具,他们可以利用这些工具使他们的煽情主义与众不同且外观新颖——这种行为的劣质产物就叫做‘黄色新闻’(YELLOW JOURNALISM)。”
  
  何为“黄色新闻”?
  
  不同的论著对黄色新闻的界定也有一些差异。我国部分学者认为:黄色新闻是19世纪末美国纽约两大黄色报纸——《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惯用的煽情手法。而它是那些为了迎合低层读者的情趣,以犯罪、凶杀、色情、小说连载等刺激性、消遣性文章和漫画为内容的“黄色报纸”经常使用的一种新闻报道手法。美国新闻学者则认为:黄色新闻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新式新闻思潮”。它是1890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的,报纸主编为取悦读者而将煽情主义与“更大的标题、更可读的故事、照片和颜色的点缀”等技巧结合起来编辑新闻的行为的劣质产物。
  据说,达纳首次在纽约《太阳报》上采用了“黄色新闻”这个名词。黄色新闻,即YELLOW JOURNALISM。学界给它的定义一般为,以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销数之目的的新闻报道。它最早源于1897年美国《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星期日版的“黄孩子(YELLOW KIDS)”连环画。
  19世纪末,一种带有创新性质的大众化报纸开始出现,其代表是普利策1883年购买的《纽约世界报》和赫斯特购买的《纽约新闻报》。而两报为了争夺市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普利策的《世界报》为了吸引读者,于是在星期日版开辟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漫画专栏“yellowkids”。它的创造者是理查德·奥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