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火枪手》是大仲马的成名作,是一部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杰出通俗小说。作品在艺术上塑造了一群生动鲜明、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达尔大尼央的机智勇敢、重情重义,阿多斯的处事老练、嫉恶如仇,波尔多斯的粗鲁莽撞、爱慕虚荣,阿拉密斯的举止文雅、灵活善变,米莱狄的年轻美貌、心狠手辣,红衣主教的深不可测、阴险奸诈,博纳希厄太太的纯真善良以及她丈夫的愚昧可笑的性格都活生生地跃然于纸上,表现得恰到好处,淋漓尽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一个多世纪以来,本书始终风靡于世,脍炙人口,畅销不衰。然而此书如此受世人推崇,仅是因为其文学性和审美价值吗?恐怕不尽然。
大仲马有句名言:“历史是什么?是我用来挂小说的钉子。”《三个火枪手》正是挂在1625年到1628年这段法国历史的钉子上的一部优秀小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7世纪上半期法国的政治内幕。1598 年4月13日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为结束胡格诺战争在南特城颁布敕令。敕令保证不追究胡格诺战争中的一切行为,胡格诺派获得信仰自由,有权建造教堂和召集教务会议;在法律上享有公民的一切权利;在审讯新教徒时组成新旧教法官混合法庭;在政治上与天主教徒一样,新教徒有权担任各种官职和向国王进谏;在军事上允许胡格诺教徒保留一百多座城堡,拥有军队和武器。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保证宗教宽容的文献。然而也因此,胡格诺教徒依然享有相当独立性,国中之国的局面严重威胁王权的力量。为了法国的统一和政权的巩固,1625年,红衣主教亲自指挥军队攻下了新教的最后一个堡垒——拉罗舍尔城,从此剥夺了新教的军事和政治特权。
这段历史是当时法国重大的政治事件,小说以它为背景,自然会引起读者的极大兴趣。但是,作品却不拘泥于历史,把历史中出现的事件和人物加以升华,演化成了一部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文学巨著。小说主要描述了法国红衣大主教黎塞留,从1624年出任首相到1628年攻打并占领胡格诺教派的主要根据地拉罗舍尔城期间所发生的事。黎塞留为了要帮助国王路易十三,千方百计要抓住王后与英国首相白金汉公爵暧昧关系的把柄。而作品主人公达尔大尼央出于正义,与他的好友三个火枪手为解救王后冲破大主教所设下的重重罗网,最终保全了王后的名誉。达尔大尼央和三个火枪手的冒险经历,在大仲马的笔下栩栩如生,生动曲折,引人入胜。
作品从不同角度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揭露了统治阶级人物之间的伪善关系,也是它至今仍有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文学作品毕竟是形象思维的创造性活动,作者为了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