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要有合理的增长机制

2007-12-29 00:00:00
人民论坛 2007年14期


  
  韩 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浙江有一句话叫“年轻力壮去打工,精兵强壮去创业,老弱病残搞农业”。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全国范围内,30岁以下的农村青壮劳动力60%已经转到非农产业,我们的调查数据是60%到80%的30岁左右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已经不务农了。
  传统观念认为,农村是剩余劳动力的一个天然的蓄水池,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限供给。现在这个现象已经发生改变。我们应该转变观念,不能再用这种观点看待农村劳动力的供给问题了。另外,农村有技能的劳动力更是短缺。
  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的大形势下,有关农民工的转移和权益保障问题需要认真把握。
  第一,农民工的工资要有一个合理的增长机制。有人说农民工的工资是由市场决定的,政府怎么能干预呢?我们反问一下,有几个国家的农民工或者是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像中国这么低呢?西方国家有一种很好的三方协商机制,我们就缺乏这样一种协商的机制。特别是在劳动力过剩的时候,这种协商机制很难建立起来,现在到了这个阶段。也就是说我们要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有条件的地区,农民工也可以组织工会。
  第二,培训问题。新生代农民的培训,是最重要的。初中毕业升不上高中,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没有任何的就业技能。普通高中毕业考不上大学进入劳动力市场也没有就业技能,所以,还要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劳动力的培训机制。
  第三,劳动力供求关系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正是加快城市化的一个最好的时期。现在的问题是城市还没有给他们“开门”,农村根还没有完全断。城市对农民工是经济上接纳,社会上基本排斥。所以,第一个问题是城市怎么“开门”,当然农民可以随便来城市,但是从制度上来讲还没有完全开门,农民工还处在一个边缘的状态。所以,就要继续降低门槛,降低他在城市安居乐业的门槛、子女就业的门槛。第二个问题是农村有条件的地区怎么样断“根”。苏州、上海、无锡、湖州、宁波这一带,农民年均收入上万,基本养老保险很多地方都建立起来了,土地已经不是保障了,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
  第四,我们要看到农民进城是大趋势,农民市民化是大趋势,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一部分积累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农民回乡创业也是一个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