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孔子著《春秋》,特别是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传世以后,史学已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门“显学”。历代王朝将历史列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从皇帝到王公大臣都把前朝的历史典籍作为必读书。有的皇帝不只读史,还组织学者编纂史书。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就是宋神宗指令司马光编纂的。
康熙帝开设“经筵”勤于读书
康熙帝一生,勤苦为政,励精图治,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政通人和、空前统一、经济与文化繁荣昌盛的新时代。他去世前,曾自评其人生:“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此岂仅‘劳苦’二字所能该(概)括耶!”
康熙帝不仅“劳苦”治国,就是读书,亦达到“劳苦”的地步。他执政时期,正是国家多事之秋,可谓“日理万机”。但无论军机政务多么繁忙,他仍坚持每天读书不止。
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初四(1684年12月9日),他南巡至南京,在停泊于燕子矶的船上过夜,读书至三更,还未就寝。侍讲学士高士奇劝道:“皇上南巡以来,行殿读书写字,每至夜分,诚恐圣躬过劳,宜少自节养。”康熙帝便对高士奇忆起以往读书的情景:“朕自五龄即知读书,八龄践祚,辄以学庸讯诂之左右,求得大意而后愉快。日所读者,必将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康熙帝把读书看成是一件乐事,每读书,必有所得,开茅塞,增智慧,因而总是以读书而心悦。他到晚年,每天仍手不释卷,即使外出巡视,总是携带大批书籍,不管到了什么地方,就是不废读书。
康熙帝一方面自己苦读,一方面继承历代传统,开设“经筵”,即由当时的博学硕儒给他系统讲授经史。他把“经筵”作为一项典制而明确规定下来。康熙六年、七年,著名儒臣熊赐履就先后两次上疏,建议康熙帝请选耆儒硕德、天下英俊于左右,讲论道理,并强调说:“讲学、勤政,在今日最为切要。”因受权臣鳌拜阻绕,讲学之事,迟未实行。康熙十年(1671),在保和殿隆重举行“经筵礼”,即举行“开学典礼”,告祭先师孔子。康熙帝时年18岁,首次即以熊赐履等16名儒学之士为老师。自此,每年分春秋两季举行,在规定学期之内,皇帝要按规定“上学”读书。讲课的老师,名为“经筵讲官”,简称“讲官”。还有的称为“日讲起居注官”,除了讲课,还负责记录皇帝每天的活动。开始时,在弘德殿听课,每隔一天,一早进讲一次。自康熙十二年二月,改为每天讲读一次,以后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康熙帝一天也不耽误,始终认真听讲,“有疑必问”,老师则有问必答。康熙帝每天还要到乾清门听政,处理政务后,即到懋勤殿听课。为进讲方便,又设一南书房,命各讲官分别轮流入值。南书房就成了皇帝专门读书、日讲官传授文化的专门场所。南书房为内廷机构,在此任职的官员,还负责给皇帝起草谕旨,或者咨询。康熙帝说:“朕不时观书习字,欲得文字之臣朝夕置左右,讲究文义,给内庐居之,不令与外事。”意思是他要朝夕问学,让他的讲官搬到内城来住,不参与外面的事情,可保证专心专意尽到讲官的责任。他们向皇帝进讲《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兼及其他。“经筵”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
康熙帝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儒学经典及各学派著作,几乎无所不包。历史也是他学习的一门主课,如《史记》、《资治通鉴》、《春秋》等,都是必读之书。记述他的先辈的实录,如太祖、太宗实录,也是每日必读。甚至大臣的著作,他也要大臣本人亲自讲授给他听。著名的理学大臣熊赐履著《学统》、《闲到录札记》,他要求拿来讲给他听。康熙帝听完课后,总是与讲官展开讨论。有时,君臣之间也讨论些很有趣的问题。有一次,康熙帝戏问:“天下何物最肥?何物最瘦?”有一大臣抢先说:“莫瘦于豺狼,莫肥于牛羊。”康熙帝转而问张玉书:“你意思如何?”张玉书不慌不忙,说:“臣以为莫肥于春雨,莫瘦于秋霜。”康熙帝不禁感叹:“此真宰相之言也。”
康熙帝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学习,终于成为一代精通书易理的大学问家。与此同时,他还努力学习掌握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诸如数学、物理、天文、地理、医学等。这一切,都为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念,并付诸于治国的实践中。
皇太极读史重在实用
清太宗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
子。据朝鲜《李朝实录》,努尔哈赤的16个儿子中,只有皇太极识字。后来,他在实践中努力学习,很快提高了文化水平。他从少年时代就投身行伍,跟随父亲奔驰于战场。在即位的17年中,战争更加频繁,战争规模更加扩大。但他与众不同,无论政务多么繁忙,军事活动多么紧张,仍坚持读史!
他读史的兴趣,来源于父亲的影响。努尔哈赤喜读《三国演义》,他把此书当作是一部奥妙的兵书来读,凡打仗,必仿效该书中的军事战法,而且总是取得胜利。皇太极受其父亲影响,也喜欢上了《三国演义》,读了一遍又一遍。还有一部《三国志传》,皇太极也读了。他从这部书中,学习“治国”之道,学习军事。
皇太极读史,当然不限于三国史,历代所修正史,他都涉猎。如《汉书》、《隋书》、《唐书》、《辽史》、《宋史》、《金史》、《元史》、《资治通鉴》等,凡是他感兴趣或以为有用的部分,他都认真研读。读后,他还召集臣属谈自己的读史体会。天聪九年(1635)正月二十日,他向文官大臣发表自己的想法:
他认为历代汉文史书,其中大多巧于掩饰、避讳,全都阅读,没什么必要。只需选择《辽史》、《宋史》、《金史》、《元史》四部史书中有关治国用人的内容,例如勤政治国而使国家繁荣昌盛、倒行逆施而使国家衰败,以及用兵行军方略、佐理国政的忠良之臣、乱国乱政的奸恶之人的有关记述,辑录出来翻译成满文,汇编成书,以备学习与阅读。至于那些野史所载什么施行法术之类,都属荒诞不经的东西。此类书如在国中流传,恐怕那些无知之人信以为真,因此应停止其翻译。
皇太极读史的范围广泛,对王朝盛衰兴亡的历史,皇太极如数家珍,道之能详。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帝王实在不多见。
皇太极读书的方法,一种如上所述,是召集诸王大臣集体学习,相互谈学习体会;一种是命几个汉官给他们读讲,然后集体讨论,务求正确理解;或者是个人读书,有不明地方,再提请汉官讲解。这些学习方式方法,都收到良好效果。
皇太极读史,绝非是为了消遣解闷。他一再强调读史重在应用。他每当遇到军国大事需要决策时,总是阅读史书上的有关内容,从中寻找答案。有时,读史顿有感悟,马上制定新政策、新措施。有的大臣或将领犯了错误,他就找来史书,读其中有关联的内容,然后,用历史的教训、经验,对其进行教育。天聪五年(1631)正月,有一天,皇太极来到文馆,满文学者达海正在翻译《武经》。皇太极便翻看起来,书中有一段记述,引起了他的注意:古代有一良将,他想把一瓢酒赠给士兵喝,但酒太少了,怎能够数千人喝?于是,他将酒倒进河里,使一河的水都带着酒味,他便与士兵们临河同饮。这位将军连一点点酒也要与士兵分享,士兵们大受感动,在战斗中出死力去赢得了胜利。皇太极看到了这里,马上联想到:额驸顾三台在一次战斗结束后,让人将战死的士卒用绳子拴着尸体的腿拽回来。主将如此轻蔑部下,岂能激发士兵的战斗力!他找来诸将领,以上述史实为教材,对顾三台及诸将进行批评教育。借此机会,他还讲述春秋名将吴起爱护士卒的故事:吴起与士卒同甘共苦,穿一样衣服,睡不设席,行不乘马,亲带干粮。有一部下得了脓疮,他用自己的嘴去吸脓。吴起的高尚精神,感动了全军,打起仗来,没有一个不拼命的!皇太极教育他的将领要向吴起学习。
皇太极把学习历史堪称是学习谋略、智慧的捷径,当作政治与人生的教科书。他坚持学习历史,以提高自己的素养;又用历史为教材,不断地教育诸臣与将领。《清太宗实录》记录他学史用史,多达50多处。事实证明,读史使他与众不同,帮助他获得了辉煌的成功!
(作者系吉林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