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官中选官”的思维定势

2007-12-29 00:00:00李昌庚
人民论坛 2007年19期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政府及有关事业单位拿出许多领导岗位面向社会公开竞聘,在“公推公选”中,一般均要求:竞聘正厅级领导岗位,只有副厅级或正处级干部才能竞聘等等以此类推。照此逻辑,关于政府官员和有关事业单位如高校的领导岗位,没有任何行政级别的教授、硕导或博导却无法竞聘;那些律师、记者、私营企业主等自由职业者都无法竞聘等等。
  也许有些人认为,没有担任过下一级领导岗位的人不适合担任上一级相应的领导岗位;没有丰富的官场履历,别人不服(不能“开直升机”)等等。我们也承认,其中有些人的确在才能、工作方法和技巧等方面不适合相应的领导岗位。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其中有些人之所以不适合相应的领导岗位,却往往是因为他们不适应所谓的某种“潜规则游戏”。而从官场中选拔出的领导恰恰能够适应所谓的“潜规则游戏”。而这种所谓的“潜规则游戏”恰恰又是我们干部人事制度的顽疾所在,也正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心所在。
  应该承认,许多政府或事业单位的官员能够胜任所竞聘的领导岗位。但同时必须认识到,长期在国家机关工作容易形成陈旧的思维定势和顽固的官僚习气;容易形成裙带关系,从而为腐败提供了“温床”。而且“官中选官”难以使年轻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些正是我国改革的难点所在。
  “统筹公选”很大程度上引入了竞争机制,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至少说为深层次改革提供了一个“试验田”,值得我们反思、学习和借鉴。当然这项制度还需要从根本上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真正解决权力的来源问题。
  (作者系南京晓庄学院经济法政学院副教授、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