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主席”铁凝的创作与婚姻

2007-12-29 00:00:00
伴侣 2007年18期


  铁凝,河北赵县人,著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北京,1975年毕业于河北保定高中。曾当过农村知青。历任河北省保定地区文化局创作组创作人员,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小说编辑,河北省文联创作室专业作家,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兼党组副书记,中央候补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务,现为中国作协主席、河北省作协主席,并受聘为河北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河北大学兼职教授,系中共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当选中国作协主席
  
  26年11月12日,49岁的铁凝在第七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协主席。一年前。101岁的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因病驾鹤而去,中国作协300多天“群龙无首”。年轻的女作家铁凝走上中国文坛的权力巅峰位置,世人自然刮目相看。
  在最终的选举结果出炉前,舆论对新主席人选多有评测,除铁凝外,王蒙、张平、陈忠实等都被视为实力强劲的候选者。一时间,铁凝成了文化圈内最大的新闻。铁凝说:“包围我的人愈多,越喧闹时,我愈加感到空虚和惶惑,感到自己什么也没有。”她的清醒让人欣赏。
  “选举主席的整个过程,比我预想的要好得多。我感谢投我票的人,因为在我前面矗立的是茅盾和巴金那样的两座丰碑,投我票的人我觉得至少是给了我宽厚的认可:不投我票的人我也同样感谢,让我知道我还有很多差距。”铁凝真诚地说。她明白:“不同的声音现在有,以后也都会有。重要的不是被异议、被质疑,重要的是被异议、被质疑以后你怎么做、做得怎么样。一个人心里有一个广大世界的时候,你能面对整个世界,也应该能面对这个世界的各种异议和质疑。我希望我是这样的人。”铁凝谦逊地表示,她没有高于别人之处,其实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只是没有机会展示。
  
  与文学结缘的过程
  
  铁凝原本不姓铁,姓屈。她的祖父原名屈润芳,又名屈清晨。铁凝尽管从未见过自己的祖辈,但祖父祖母是她心仪的先辈。铁凝的祖父视力不好,但他通读过许多历史和文学书籍,精通中西医,还是当地国共两党的建党人之一。很难用一句话说清她祖父的职业,他建党,行医,办抗日教育,和宗教千丝万缕,还兼弄文学、戏剧,为一些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文化团体编教材、弄剧本乃至填词、谱曲。老人家逝世前,始终任职于医学界。
  铁凝的父亲原名屈铁扬,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后来成了画家,取艺名铁扬。母亲是声乐教授,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
  铁凝的父亲想让女儿学画画,而母亲则想让她学声乐。铁凝本人似乎迷上了舞蹈。那个年代中国惟一的也是最著名的两部qdQ60UfiKXZ3CykbsqwMVQ==芭蕾舞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拍成电影后,铁凝不厌其烦地反复看。她曾每天到一位芭蕾舞教师那儿练习芭蕾舞基本功。但最终铁凝没走上父母为自己早年所设定的道路或自己最早所爱好的行当。
  8岁那年,铁凝开始记日记。铁凝记得,当年曾在日记里写过: “妈妈让我去买菜,我买了一个胖冬瓜……”父亲很看重她用的这个贴切、生动的“胖”字。
  苦难是人生的学校。在她9岁的时候, “文革”风暴突然席卷全国,父母先后进了“学习班”,继而又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小铁凝不得不离开父母,寄居到外婆家。
  铁凝上初中的时候,正赶上“文革”,那个年代书籍极为匮乏,让人感到压抑,还好,她从家里遗留的几本名著中得到很大的满足。
  父亲见铁凝喜欢读书,就给她开了一个书单,从历史文章开始,中国通史、唐诗宋词、四大名著、明清散文;外国的文学作品则包括托尔斯泰、一契诃夫等大作家所有的短篇。家里没有,父亲就通过关系从已经封了的市级图书馆借,读完了再还回去。
  大量的阅读,使她在人生里开辟了新的视野,在文学中找到了精神上的乐土和终生贡献的事业。飞腾的情思促使她拿起笔写日记,练写作。比起她的学业与年龄,她的文学才能与修养已经大大超前。高中毕业前夕,她执笔创作了供师生们演出的话剧《理想》。
  父亲与《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是好朋友,于是挑了两篇作文带蒂铁凝去见他。第一次见面,铁凝印象深刻:徐光耀对我态度挺冷淡的,他把我扔在一边,跟我父亲谈郑板桥、陈老莲的画,谈画家之间的一些交往和故事。
  一个星期以后,铁凝再次去见徐光耀。“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很清楚地记得第二次一见面,他对我说的话,他说:‘我没想到,我真的没想到。你第一次见我,我想一个小中学生,也就那么两下子吧。但是我现在觉得,我真是没想到。你见我第一面,问我什么是小说?我来告:诉你,你写的这个已经是小说了。’由第一次的冷淡、毫不在意,到读了我的‘大作文’之后的肯定,我当时是太激动了。”
  第二年,《会飞的镰刀》被收入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文学集《盖红印章的考卷》中。那时作品发表后是没有稿酬的,“我得到的是两本印有浅绿色‘北京出版社’字样的大稿纸。这稿纸比普通的稿纸大一倍,还留有方便修改用的大空白,我掀开它的手势幅度也就偏大,霎时间我就仿佛获得了一种书写巨著的豪情。”
  也就从此吧,铁凝正式开始向“作家”这个目标努力,直至成果丰硕的现在。
  
  等到了幸福的婚姻
  
  铁凝当选新一届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后,她的情感生活成了聚焦点之一。20D7年5月,铁凝迎来了她准备充分的爱情婚姻。她的丈夫华生现任燕京华侨大学校长,被认为是对中国证券市场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铁凝说:“我一直都在‘等’。”1991年5月的一天,铁凝冒雨去看冰心。“你有男朋友了吗?”冰心问铁凝。“还没找呢。”铁凝回答。
  “你不要找,你要等。”90岁的冰心老人说。铁凝一直记得冰心的话,“她的话在我听来充满禅机。一个人在等,一个人也没有找,这就是我跟华生这些年的状态。”
  对于婚姻,铁凝是这样看的:一个人真的遇见爱情,恐怕还是要结婚的。婚姻应该是爱情的自然归宿。爱情是双方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交融的过程。爱情达到这样一个程度,就需要婚姻这个形式。婚姻家庭既是物质的承载,也是心灵的港湾。它给你提供了一种慰藉,不管经历了什么,你不要任何理由,就可以回到这个港湾。
  “这个人就是我要找的,是我一生要跟他相依为命的人。”铁凝这样评价华生。铁凝和华生没有透露他们相识和相爱的时间,双方都否认了一见钟情。
  当记者询问她在此之前有没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时,铁凝坦言:我们当然都有过情感的经历。我和华生,我们彼此心里都是敞开的,明亮的。但是我也不认为有那样的情感经历就是挫折。以往的一切对你的人生也许都是一种财富。甚至那些痛苦,我觉得都是为了今天的幸福所做的准备。
  华生说:“喜欢她的大气”。华生早年因家庭的政治问题随父母离开南京,去苏北乡镇读书。1967年初中毕业后,年仅15岁就下乡劳动。1978年,在华生考取南京工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之前,马恩列斯著作以及西方的哲学都在乡间温习过了。列宁全集四十卷就是在苏北乡间的田埂上研读的。1982年华生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7年1月赴英国牛津大学学习。1991年至1995年应聘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室任教。2000年以后,华生出任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并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具有影响力的研究者。
  华生透露:“我跟铁凝有很多奇妙的共同点。包括价值观,甚至对文学的喜好,生活习惯,晚上都喝粥,都喜欢走路……她特别讨厌抽烟,我也不抽烟,我除了在农村抽过两根烟以外。她的职业是写作,我最喜欢、最享受的事是阅读,这也算是个互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