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大港曹妃甸,犹如渤海湾上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
作为曹妃甸港直接腹地,河北省唐海县也借势聚力建设临港经济强县,从传统农垦经济向现代临港经济转变。
目前,唐海县提出了“建设临港文化强县”的目标,希望以出色的人文环境制造投资的虹吸效应,勇立环渤海经济隆起带的最前沿。
“临港文化”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唐海,曾经是一片斥卤不毛的盐碱荒滩。其前身为国营柏各庄农场, 1956年春,来自全国各地的18万民工组成的建设大军用辛勤的劳动唤醒了沉睡的亘古荒滩。
于是,有人说唐海的文化是“移民文化”,更有人说这里是一片文化的“盐碱滩”。多少年来,唐海人一直致力于培育特色文化。
为了开发曹妃甸大港,唐海县领导班子创造性地提出“临港文化”这一全新理念,以建设临港文化强县为目标,培育具有临港特色的节日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民俗文化……
以一年一度的“金秋群众文化艺术周”为龙头,唐海的“临港文化”日益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2004年的唐海是“狂热”的。这一年,正值曹妃甸开发建设大幕豁然开启之际,广大群众看到了唐海所拥有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县委、县政府顺应民意,首届唐海金秋群众文化艺术周闪亮登场。艺术周的举办得到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主题“托起明天的太阳”,突出反映了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奋力拼搏,建设临港经济强县的深层内涵。
当2005年金秋群众文化艺术周到来的时候,唐海人已告别“狂热”归于“理智”,主题“共筑和谐向未来”表达了全县人民与港区携手前进,共创美好未来的心声。首钢艺术团来唐海进行慰问演出,晚会上,首钢总公司党委副书记姜兴宏与唐海县委书记于冬青共同举起了写有“合作双赢谋发展,携手共进创辉煌”的锦旗。
这一年,唐海县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8.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10.6亿元,全部财政收入达到2.46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034元和4274元,不仅一举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30强,还高居第14位。
2006年的唐海用“务实”二字尤为恰当。县委、县政府将工作重点放到为港区“服务”上,使建设临港经济强县的内容更加具体。7月召开的县第六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朝着繁荣富庶、文明和谐的临港经济强县加速前进”的奋斗目标。
2006年又恰逢国营柏各庄农场建场五十周年,为第三届金秋群众文化艺术周注入了新的元素。艺术周期间,不仅有空政文工团、首钢艺术团等慰问演出,更有11项重点工程集中举行开工、竣工典礼。
由最初的狂热到如今的务实,3年间,唐海的“临港文化”已走向成熟。
首钢搬迁 唐海将受益
几年来,唐海县一直把金秋群众文化艺术周,作为培育“临港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强县的重头戏。
唐海县委书记于冬青指出,举办这个活动不是目的,而是通过它展现全县的发展成果,展示全县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进一步激发斗志、凝聚人心,再创辉煌。
近两届艺术周,首钢艺术团都专程进行慰问演出。首钢总公司党委副书记姜兴宏在谈到首钢的搬迁对唐海乃至唐山将产生的影响时认为,随着曹妃甸的大规模开发,唐海乃至整个唐山市都会从中受益良多。并恳切地表达了与唐海“密切合作,共创未来”的期望。
历经三届,艺术周已成为一个对外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反映着唐海的文明水平,反映着唐海人的精神风貌。作为土生土长的唐海人,现任中国艺术报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的张飙,在谈及参加艺术周的感触时说,家乡除了经济的发展,人的思路更开阔了。
争做领港经济强县
“临港文化”的概念是唐海人的创新。而唐海人创新的又不仅仅是概念本身,更有其背后实实在在的工作。
2005年,在县委五届六次全会上,唐海响亮地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县、构建文明和谐唐海”的思路,竭力为建设临港经济强县创造更加开放、文明的社会环境。
召开县委全会专题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在该县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可谓其培育“临港文化”的一项重大举措。对此,县委书记于冬青的看法很有见地:“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建设临港经济强县,不仅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经济强县,同样也需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文明强县、文化强县。只有三个文明全面发展,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临港强县。”
为大力弘扬先进文化,让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领主阵地,构建曹妃甸和谐的“后花园”,唐海县根据县情出发,选择了金秋群众文化艺术周这样一个载体,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全县十三万多人民的思想凝聚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