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高校校园报纸是我国新闻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宣传学校政策、校园动态、反映学生生活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新的媒体形式的出现,报纸等纸质媒体的生存和发展无疑面临危机。
二、现状及特点
(一)类型及各类报纸的特点
在武汉市各高校报纸中,按成熟程度,基本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不成熟的报纸。这类报纸由于起步晚、缺乏专业指导、办报人员组成不稳定等原因,报纸的整体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稿件质量不高、内容空泛、版式不正规等;第二类是发展相对比较成熟的报纸。这类报纸一般受到学校有关部门的支持,有专项经费和专门的办公设备,有充足的采编队伍,分工细致,管理严格,报纸整体质量比较高,可以定期发行。有些报纸已经取得国内统一刊号,具有合法身份。
按照所属部门或者创办机构划分,有四种类型:1、由学校党委宣传部或者学生工作部主管、具有国内统一发刊号的校(院)报。由于其特有的地位和性质,这类报纸具有较强的党性,风格比较严肃,明显地体现出了报纸的舆论导向作用,一般情况下刊登的都是校内教育教学工作的最新动态以及学校改革、建设的新发展,出版的周期相对于其他报纸比较短,一般是一周出一期,有的学校是一旬出一期;2、由学校(学院)团委主办的团报。这类报纸的风格比校活泼,内容一般为团的最新工作安排和活动开展情况,有一部分内容是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在很大程度上,团报重视对广大团员的思想意识教育。3、是由各学院(系)主办的院(系)报。院(系)报的形式就相对多样,多是报道本学院(系)的最新动态,有的也同时关注其他院系的发展、变化情况。最大的特点在于体现出了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往往与其所在专业结合密切。4、由校内学生社团主办的社团报纸。相对于上述三类报纸,这类报纸的专业性和正规性要略输一筹,而且,由于受到经费及采编人员等因素的限制,这类报纸的出版周期往往不确定,出版发行大多是“视情况而定”的。
目前,武汉各高校校园报纸每期的发行量从1000份到20000份不等。在版面上,以对开四版居多。受经费及技术等因素的限制,目前武汉市大多数校园报纸的版面颜色为黑白两色,某些报纸在做特刊时会有版面套彩。
(二)报社的部门设置
根据自身实际,各报社的部门设置虽各有不同,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门:1、记者部,即新闻部。主要是负责新闻的采写工作;2、编辑部,主要负责新闻稿件的审核以及报纸版面的编排。部分报社实行采编不分离的制度,将记者部和采编部合并为采编部;3、秘书部,主要负责报社日常工作运行的正常开展,分发报纸。同时,日常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开会地点的选定、开会时间的通知等事物也属于秘书部的工作范围;4、公关部,即外联部。主要工作是广告业务的洽谈,对内对外宣传工作,如出宣传板、张贴海报等。但据新闻出版署1990年12月25日发布的《报纸管理暂行规定》第四十六条规定:“凡出版正式报纸的报社经营广告业务,须持‘报刊登记证’向有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广告经营许可证’,获准后方可开展广告业务。”因此,一般的校(院)报和团报(尤其是前者)不在报纸上刊登广告;5、网络技术部,主要负责报纸电子版的管理工作,个别还要承担报纸的排版工作。
(三)办报理念
办报理念通常最直接的映射出一份报纸的风格特色以及未来走向或者所追求的目标。在明确自我定位的同时,各校园报纸也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办报理念:武汉大学《珞珈青年报》——联想延伸思想:“事事洞明不落一身书卷气,人情练达更兼满腔正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共响》——激浊扬清,针砭时弊;武汉科技大学《城市之光》——厚德博学,崇实求源;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报》——做民大最好看的报纸;湖北大学《沙湖传播》——活跃校园文化,弘扬人文精神。
三、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一)存在的问题
1、受专业技能、知识储备、个人时间分配及工作经验等因素的制约,稿件的质量往往差强人意,影响报纸的吸引力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受众认为本学校(学院)的报纸数量少、质量低的占29.1%,认为数量较多、但质量不高的占34.5%。
2、办报人缺乏专业培训机会,办报力量“接力”不济的问题
目前,武汉高校中对学生记者、学生编辑进行专业培训的机会普遍偏少,有的根本没有。按照一般惯例,采编人员每年都要“推陈出新”,即主要采编人员如社长、总编要进行换届。上一届摸索一年,差不多刚做得比较顺手的时候,就要退下来了。而新一届对报纸出版的整个过程还不太熟悉,因此有些报纸就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也使得报纸稿件和版面编排的质量随着人员的更替呈现周期性的波动。
3、经费问题
作为校报和团报,经费相对充足。但是校党宣(或者其他校报所属部门)和团委下拨的经费往往只是报纸的出版发行费用,不包括日常的活动经费,再加上一般这两种报纸不做广告,没有广告收入,因此也存在经费方面的问题。由于大多数院报会被准许适当的做一部分广告,平时的活动经费可以自己承担。而社团报纸的经费主要来自社员的会费和广告费用,资金来源相对不稳定,有时可能影响报纸的正常运作。
4、难以保持记者持久的热情
纵观武汉高校报纸的发展,目前还存在一个普遍而又实在的问题,那就是难以保持记者持久的热情。许多同学在进入报社之初表现得热情高涨、踌躇满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热情渐渐的就变得冷淡了,做事情变得十分被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影响了报纸的质量。
5、缺乏长远的发展计划
由于各校园报纸的主要采编人员实行定期换届制度,编辑记者流动性太强,没有长期固定的人员,也就很难制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各个报纸的学生负责人只是在其任期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制定短时期的目标,其任期满后一般就会退出,所以长远的发展计划实际上就“鞭长莫及”了。
(二)面临的挑战
1、生存价值的实现
校园媒体肩负着繁荣校园文化生活、充实学生信息量和辅助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职责,以学生为主体是各类校园媒体的基本特征,因此,它承载了学生思想并引导同学价值观。作为校园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报纸在这方面的作用更为显著。但是对武汉各高校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的同学非常关注校园报纸,11.8%的同学表示从来没有看过校园报纸。
当前,校园报纸面临校园越来越多新型媒体的挑战。校园广播、网络在时效性、互动性、生动性方面明显占上风。因此,校园报纸面临着网络时代校园广播、网络和受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双重挑战。
2、大众文化的冲击
大众文化是一种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信息批量化、流行化、模式化、普及化的文化形态。随着大众文化向校园的渗透,不少以专业性强、大篇幅深度报道而著称的报纸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尴尬。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36.2%的同学建议校园报纸应该增加娱乐休闲小故事或者生活小常识,这多少反映出同学对当今不断蔓延的大众文化的接受与追逐。为此,校园报纸的生存和发展,有待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和受关注程度。
四、新形势对校园报纸发展的新要求
(一)对传播观念的新要求
尽管目前网络等新兴媒体对报纸造成极大的冲击,但是各校校园报纸的崛起速度依旧没有放慢。因此,校园报纸不仅受到其他媒体的冲击,而且还必须面对来自同行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对报纸的传播观念提出新的要求,新形势下,各报人要转变“传者本位、报人至上”的思想,树立“读者本位、受众至上”的理念;转变“编辑、记者是居高临下的教育者,我讲你听的灌输者”的思想,树立“编辑记者是权威的新闻提供者、主动的信息服务者,平等的双向交流者”的理念。
(二)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
报纸的时效性显然不能和网络、广播等媒体相抗衡。英国广播公司BBC曾有报道说全世界报纸网站的数量从1999年到现在增加了一倍。同期网上报纸的读者增长了350%,这些数据都明显的向人们说明:一个报网竞和的时代已经到来。目前,高校报纸报网结合基本可以分为四种形式。一是报纸电子版。由各报社主办,将每期报纸内容直接搬到网上,增加了文章检索查询等简单的功能;二是报纸网络版。由报纸所属机构主办,除了刊登每期报纸内容外,还增加了双向互动、网上投稿、内外链接等功能,扩充了服务范围;三是校园网首页的新闻板块。多数高校由新闻中心主办,有的高校由网络信息中心或校办主办,定期更换报纸刊登的新闻或不定期的刊登最近的新闻;四是独立的校园新闻网。由学校新闻中心主办,不但刊登每期的报纸新闻,还随时刊登当日的新闻。这将是今后高校校报网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之,希望各家校园报纸能够采取围绕立足本校的同时,关注高校所在的社会环境、人文气氛以及校园文化,主动出击,仔细观察,善于从平淡中找不同,在平静中找变化,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缩短报纸的出版周期、重视深度报道、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通过社论,评论对重大的新闻事件为受众提供权威的可靠的舆论引导,发出自己的声音,表明自己的主张、加强制度建设等措施,为校园报纸的未来发展开拓出一条宽阔的道路。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