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谭盾这次运用了钢琴、中国鼓、演唱等材料为《夜宴》烹饪了一席全新的听觉盛宴,成为这部影片的点睛之笔,并体现了他颇有新意和高超的作曲技巧。
关键词:谭盾;夜宴;配乐
此次谭盾的配乐就像点睛之笔出现在冯晓刚的第一部正剧《夜宴》中。他没有运用悠远的大提琴来描绘千年前的唐朝盛世,配乐的主角换成了朗朗的钢琴敲击声和腾格尔、张靓影和周迅寂寞、空灵的歌声,为我们点描出一幅幅精美绝伦、亦真亦幻的千年前电影音乐画卷。
音乐的由来有时候就是那么简单。“看过剧本之后我就觉得剧本里已经有音乐了,很戏剧性,也非常迷人,所以当我写主题歌的时候那个感觉很快就来了。”这是谭盾在谈到初次看完剧本后的感受。可以说,是故事给了谭盾音乐创作最直接的感受,他的创作灵感又回报给故事贴切的配乐。谭盾的电影配乐总是能很快将观看影片的人带入电影情景,因为他的音乐如同故事情节一样具有极佳的内涵及塑造性。如在他配乐衬托下——宫殿成为爱的渴望与寂寞的发生地,竹林成为清静逃避的室外桃源、雪域边疆则遥远不可返回。影片中种种爱恨欲望纠缠的人物内心均刻画渲染十分到位。
影片开始于寂寞的竹林,太子与同僚身着白衣吟唱着复仇《越人歌》,挥舞着面具舞。整段音乐如同太子的心情一般忧郁而寂寞:《越人歌》的旋律婉转曲折,暗示着青女对太子、太子与婉后之间理不断、减还乱的情爱纠缠;古筝的演奏衬托出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如同天空般苍凉、空灵的歌声,如尖刀般刻画出太子爱人被夺的宫廷爱情凄苦与无奈。《越人歌》主题在影片多处太子与婉后、青女情爱纠缠中出现,担当起情感表白、场景衬托等不同作用。在影片中演绎青女的周讯用单薄嗓音也演唱了寂寞《越人歌》,和拥有游牧民族宽广、沧桑、自由嗓音的腾格尔所演绎的复仇版《越人歌》决然不同。她的歌声少了一份人心爱恨欲望的苦痛纠缠,多了一份拥有执着情感的简单和透明。亦如她所演绎的青女一般通透、纯净,就似对太子不移的坚定爱情。
谭盾在这次配乐大餐中做一大胆尝试——多处运用钢琴这种音色现代、和影片并不相干的西洋独奏乐器。不论情感的主题还是激烈的打斗都离不开它,成为配乐中最突出的音色。在钢琴和民族打击乐器的合作以及悠长,具有沉淀、远古感的钢琴旋律创作也是一种全新诠释中国古典情怀的方式。加之著名青年钢琴演奏家朗朗精湛的演奏,使其丝丝入耳、紧扣心弦。他时而模仿弦乐歌唱绵长的旋律,时而化身为打击乐急促、慌张的敲击,表现多种复杂人物内心和不同剧情场面的气氛。例如,为了配合影片开场竹海伎馆的清雅歌舞场景中,篡位的历帝派出羽林卫劫杀太子的戏,钢琴在中低音区和中国鼓一起敲击紧密的节奏。它的力度比鼓更为低沉和震人心,把层层杀机表现的淋漓尽致。配合着画面血腥增加,弦乐组和男声合唱逐渐加入,暗示着杀戮的渐渐激烈和即将展开更为匪夷所思的战争。婉后和太子相见时的打斗在鼓、钢琴与弦乐组再次紧张节奏轮奏中逐渐展开怪异的钢琴音阶,随后绵长弦乐组的配合如同双人舞蹈般的舒展武打动作。唯美的武打画面在音乐的伴随下如影如画。
在《我用所有报答爱》主题曲以及一系列出现主题身影的配乐片断中,如《孤独的等待》、《剑舞飞翔》、《爱的往事》等,钢琴又化身为深情款款的痴情男女,绵长的旋律演绎着婉后和青女甚至太子、历帝各自痛彻心骨,想得而得不到的爱。从影片中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朗朗作为国际巨星极具人性化的演奏,爱、恨、情、仇在钢琴声中尽览无疑。
中国鼓的运用又是影片配乐另一大亮点。谭盾已是在电影配乐中运用鼓的高手,恰如其分的力度和节奏的律动,表达出中国宫廷题材历史影片久远的年代感和沉淀历史感。同时,在影片多处拉慢、放大的镜头中,鼓的配乐给刑法、打斗等无台词的动作画面增加了动力和真实感。太子和婉后初次见面的打斗,除了精致唯美的画面,谭盾在配乐中透露出两人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和其带来的仇恨。鼓点的进入,使得两人的打斗来得那么突然,就像宫廷中不可不防的暗算,揭露婉后保护太子的良苦用心。这部电影中,鼓与舞台戏剧有一新颖的结合,就是婉后登基典礼上,太子取消与羽林卫的剑术表演而上演其父亡命真相的戏。类似中国双簧和京剧动作场面的戏剧表演中,王子带着面具有节奏的敲击中国小鼓,通过父皇、下毒人、说故事的人的表演,将心中沉积许久的悲痛和真相公布于世。随着真相慢慢揭露,历帝的表情越来越恐慌,心跳就如鼓声逐渐紧张的敲击不断加快,直至他无法再安坐在皇座上,下令将太子发配至契丹。
故事在婉后的暗地安排下峰回路转。在最后的晚宴上,青女突然出现打断了婉后毒杀历帝的阴谋,在误饮毒酒后,太子现身,而青女已亡。历帝则随后自愿饮下婉后的毒酒,矛盾彻底在最后的晚宴中爆发。婉后的欲望最终成真却性命难保。影片最后的配乐回归到爱的主题,张靓颖用具有张力的嗓音演唱了主题曲《我用所有报答爱》,道出戏中人物至终追寻的目的,除了永无之境的欲望之外,还有最真的爱。
(作者单位: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