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外语素质。外语素质也就是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国际化、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外语不能仅仅只看作是一种简单的语言工具。它是人类进行思维,实行交际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人的思想感情和愿望的载体,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如果对外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一无所知,则很难使用外语进行交际。因此,在实施外语素质教育过程中,文化知识导入是十分必要的。
一、理论依据
著名的语言学家拉多六十年代在他的《语言教学的科学的方法》(Language Teaching:A Scientific Approach)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弗赖斯也强调,讲授有关民族的文化生活情况绝不仅仅是语言课的附加成分,不是与教学总目的全然无关的事情,不能因时间有无或方便与否来决定取舍,它是语言学习的各个阶段不可缺少的部分。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奥斯华尔特(Oswalt,1970)把文化分为“大写字母的文化”和“小写字母的文化”。也就是说,人们一般将文化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指的是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在外语教学中,我们研究的文化,相对来说是一种狭义的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它就象一面镜子一样,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人的各种社会行为必然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言语交际行为自然不例外。有时仅从词汇方面便可以看出其反映的文化各不相同。例如:对父母双亲的兄弟姐妹称谓,英语只有uncle和aunt两个词,而汉语中则有伯、叔、舅、姑、姨。汉语中这一复杂的称谓体系正反映了中国人的宗族观念和宗法文化。在英语中“Thank you”“Excuse me”使用频率很高。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对朋友、家人还是陌生人增加了麻烦或造成不便时常用“Excuse me”。“Thank you”同样频繁地在家庭成员之间使用。这反映了英语国家中家庭成员之间崇尚平等的思想。再如见面打招呼时,操汉语的人一般可以根据对方的具体情况问话,如“吃了吗?”
“去哪儿?”“在看书啊?”或“看什么书啊?”而英美人通常只说一句“Hi”或“Hello”之类的问候即可。这与他们那种不愿多问私事的文化习俗不无关系。在对“邀请”这一言语行为中,我们可以更清楚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在美国文化中,邀请别人参加宴会或某些活动等于是借用别人的时间,因此对别人的时间安排要充分尊重,所涉及的时间安排则是双方协同的结果。如:
A:I’dreally like to make a date with you to have lunch and talk things over.
B: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