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软件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007-12-29 00:00:00王涵冰孙俊逸
中国集体经济 2007年2期


  摘要:通过对湖北软件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其他省市的发展,拟从人才和软件园建设两方面入手,探索湖北省软件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软件产业;集聚效应;人才问题;软件园建设
  
  湖北省现有软件企业的95%集中在武汉市,因此武汉软件产业的发展状况足以代表湖北的整体水平。众所周知,湖北武汉九省通衢,承东启西,交通便利,通信畅通,教育发达,人才聚集,发展软件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就软件产业发展第一要素人才而言,湖北省的科教实力在全国居第三位。武汉聚集了18所普通高校,5个省部属科研院所,65个国家重点学科,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所软件学院,还有48名两院院士,20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万在校大学生,全省高校毕业的计算机软件大学生就有将近2万左右。此外,还有软件技术结业培训中心和机构11所,每年能够为软件产业培养蓝领将近5千人。
  从技术和产业特色来看,湖北的3G、3C、数据库平台软件、信息安全软件以及通信网络嵌入式软件数字媒体软件都具有一定的基础。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湖北省已具有相当的创新优势。然而,目前湖北省软件产业的现实却是:企业经营规模小,软件龙头企业少,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少,产业增长乏力。在信息产业部发布的2002年全国软件产业100强企业中,湖北省仅1家入围,而北京则有31家企业榜上有名,上海14家,广东16家,江苏12家,同处中西部地区的四川和湖南也分别有3家和4家。在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2005年,湖北的软件收入仅为76亿元,未能突破百亿大关,与此同时,全国内地软件收入超过100亿元的省市就有10家(见表1),10省市软件收入合计达到3422亿元,占全国软件收入的87%。
  
  
  当然,这几年湖北省仍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据报道2005年湖北软件及信息服务企业总数达到510多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2家;外资企业、归国留学人员创办的软件企业有109家。湖北省拥有8家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这些企业中有7家通过CMM3认证,2家通过了CMM2认证,120多家软件企业通过了ISO9000认证,285家通过了双软认证,48家通过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认证,软件开发人员达3万人。科技与人才优势,似乎一直是湖北的骄傲。然而,湖北仍没有入围全国软件收入前十位,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一、人才问题
  
  武汉的科教实力在国内大城市中排名第三,人才资源也同样被很多人看作武汉IT产业发展的一大优势。然而,早在五年前,就有调查显示,武汉软件业的人才流失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整个产业的发展。而今在武汉兴起软件外包热潮后,人才不足的问题又再度突显出来。就连武汉开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耿标在接受采访时都谈到,“武汉每年的外包人才存量都不够,高校毕业的学生多,但留下的少。去年开目的软件外包人才只有几十个,到今年也只有160人,现在都要到印度去找人才。”可见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湖北省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一)人才结构不合理
  不论如何,软件业都是一个智力密集型的行业,因此,决定一个地区软件产业发展潜力的根本在于对人才的吸引力,以及有利于相关人才发挥潜能,从事创业、创新的市场环境。即便是发展外包,也需要一些有市场眼光或者是复合型的人才。但目前湖北软件人才结构呈橄榄型,即:高水平的系统分析员和有行业背景的项目策划人少,软件蓝领也比较少,而大量处于中间层次的本科程序员从事简单的编码工作。这种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人才结构既不利于软件行业的创新发展,也不利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同时软件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的知识结构也不合理,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使得湖北软件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人力成本居高不下,从而严重影响了软件产品的竞争力。
  (二)人才流失严重
  1、缺乏具有吸引力的物质环境
  目前,大部分沿海城市软件工作人员待遇:研究生5000;本科生3000,并且该地区潜在的机遇远大于湖北境内。然而在这种对比下,湖北省所提供给软件工作人员的待遇,研究生仅仅和他们的本科生一样,至于本科生就更低了。再加上苛刻的招聘条件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得很多有识之士不得不选择离开。正如天喻信息产业公司相关负责人所说“武汉人才外流与湖北整体富裕程度不高有关,更与武汉的创业环境不佳有关。企业里的年轻人,都想打两年工后到北京、上海、深圳去创业,自己当老板,企业即使提高待遇也不愿留下。”
  2、缺乏人才培养机制
  省内大部分企业热衷于招募有工作经验的“空降兵”,甚至喜欢挖来挖去,孰不知软件产业的发展需要细水长流,既定的人才就那么多,抢来抢去只能使该产业人才的流动性大幅上升,最终受害的只能是企业本身;而很少有企业从自身出发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培养新的人才,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一个成长与发展的平台,往往在人力资源规划中缺乏一个有梯度的人才战略,无法吸引与留住人才,从长期来看会导致软件产业的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降低,人才外流现象加剧,使得大部分省内企业未能享受到本应获得的人才优势。
  3、欠缺双赢的经营理念
  据介绍,我省从事软件开发生产的300家企业,八九成有高校背景。这些公司的老总大多是高校的教授、博导,公司很多员工是这些教授的研究生或博士生。由于大量的企业主只懂技术不善管理,往往很难甚至没有意识到应该以人为本,达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在实际工作中只看重员工最后的产出,而几乎没有任何情感投入,缺乏企业家应有的素质。最后导致人才找不到自己的舞台,看不到自己光明的未来,无法建立归属感,更不用说忠诚与留下了。尤其在当今这个人才主权时代,高层次的人才已越来越注重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谋求与企业的双赢发展是其必然的职业价值取向,分享共同成长的利润与喜悦是其必然的追求,获得工作与家庭的平衡是其必然的需要。企业管理者要正视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做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而只提供高薪很难留住高端人才。
  
  二、软件园建立问题
  
  聚集效应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可以说没有聚集效应就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没有规模效应企业的成本就无法降低,意味着企业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无法留住和吸引更多的人才,使整个软件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硅谷的经验告诉我们,建立园区是软件发展的一种好方式。湖北省武汉市也建立了自己的园区——光谷软件园,其前身曙光软件园在99年就已经开始筹建,但遗憾的是,至今都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缺乏市场引力。
  (一)创业环境不佳,无法吸引企业入驻。我省现有的三个软件园区在某种意义上已失去软件园区的功能,没有公共配套设施,无法吸引软件企业入驻。就连有关是否要成立为园内企业服务的公共市场推广平台的问题,至今仍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据有关报道在武汉的光谷软件园甚至出现写字楼的售价低于住宅售价的情况。很显然,写字楼售价低这一迹象正是武汉创业环境不佳的一个有力旁证,这种大环境使得武汉乃至湖北省希望大力发展软件产业的努力显得步履维艰。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孵化中小企业为初始目标的软件园的价值和作用日益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并且据调查,在武汉创业要获得风险投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一些风险投资甚至还在以关系和人情的方式操作。很多想入围的企业不得不望而生畏,这无疑对武汉市软件园的壮大雪上加霜。
  
  (二)企业资金瓶颈突出,软件园规模发展受限。软件产业是智力密集、资金密集型的产业,由于软件企业固定资产少,无形资产比重大,很难通过资产抵押争取到银行贷款。加上网络泡沫的破灭,风险投资和社会资本进入软件企业的热情大大减退,软件企业发展只能靠自身滚动发展。另一方面,软件企业规模小,前期研发投入过大,在上市发行股票和发行企业债券方面存在实际困难,并且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中规定的由国家扶持的软件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基金至今尚未组建,实施难度很大。这就造成企业资金瓶颈突出,难以形成前发优势,不能带动更多的企业进驻软件行业,从而限制了软件园的发展。
  (三)市场机制缺乏,产业发展缓慢。由于园中大多企业起源于做项目,多数企业不是围着市场转,而是围着政府转,企业发展徘徊不前,整个软件园的定位所体现的也更多的是政府的意图。从湖北软件发展的历程来看,湖北多数骨干软件企业,都起源于高校课题组。这些课题组在承担完成一些政府或企业委托的项目后,由课题负责人出来领办一个企业。由于企业带头人难以实现由技术带头人向企业家的转变,加上缺乏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经验,企业管理呈现家长式、作坊式、封闭性的特征,职业经理人难以立足。可以说,大量教授出身的管理者并不具备把技术和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的才能,不懂得如何运用市场的杠杆获取更大的收益,往往只能闭门造车,从而直接导致企业发展空间受限,整个产业发展停滞不前。
  (四)产业整合意识淡薄,发展速度受限。目前,我省软件企业均满足于在市场上“单打独斗”,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有企业人士认为,仅就单个企业在某一领域而言,我省不少企业在国内看似不错,但如果真正到市场上去,与国外软件企业真刀真枪去拼杀,我省企业实力还远远不够。毕竟我省软件产业规模仅占全国规模的1.2%。要想把湖北的软件产业做强、做大、做久,必须依托产业链的整合。例如:达梦数据库公司老总冯玉才介绍(该公司为南昌市政府做电子政务平台),达梦公司联合上下游9家软件企业,从数据库到操作层到中间层等,做成了一件被业界称为经典案例的事。又如:湖南的游戏软件之所以发达,就是因为湖南的广播电视形成了产业链,产业链对游戏产业起了带动作用。与此同时,北京、江苏、浙江等地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分别组建了多个软件出口联盟,整合资源,打造区域竞争新优势。而湖北的软件企业仍然各自为阵,各个企业基本上只是在凭借自己的主打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很少有相互的沟通,更别说相互间的学习与合作了,他们缺乏企业联合意识,从根本上就无法形成聚集效应,最终只能导致所谓的软件园形同虚设。这种与当前趋势相背离的传统经营模式急待更新,否则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他们只能上演“井底之蛙”的悲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湖北软件领域科研优势明显,但软件业的发展无论是最根本的人力要素,还是外部环境——软件园都存在着一定的劣势,从而极大地限制了该地区软件产业的发展。可见,湖北省需要的是一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市场机制和商业环境。要想把湖北软件产业做大做强做久,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高度重视软件产业引领知识化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快湖北软件创新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
  对于企业来说,必须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业的老总隐居幕后,让职业经理人来经营管理企业,应从根本上做到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从人才的内在需求出发,真正做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依靠事业、情感、待遇、投资等吸引并留住人才;同时应利用市场的杠杆来调节软件人才结构,改善软件产业相关人才的培养模式,强化软件工程方面的教育,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例如:以企业为主,结合培训机构,培养软件工人,而不能单纯依靠现有教育体系,应当走产业化、职业化、市场化的路子。引进国外软件培训机构和师资,按国际流行的英文版教材培训人才,努力与国际接轨,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80/ufIUT4reGMK739QDKZA==争力。
  对于政府来说,首先应该思考如何让大学教育的毕业生与企业需求实现成功对接。可以说,软件产业是头脑密集型产业,所需投入很大。企业希望的人才是适用性、创新型人才,企业追求的是效率和质量。而大学培养的人才,讲求的是完成任务,大学产出的是分数和就业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出面协调二者的不一致,调整现有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
  其次,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宏观政策,改善软件产业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加快软件园的建设。同时,加大对企业优惠政策,减少赋税,打造资本与技术结合、产品与市场结合等多种公共平台,重点扶持一批企业,结合本地特色产业,促进行业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引导企业步入市场化进程,为国外的软件开发企业到我省发展提供相对集中和优越的发展空间。例如:园区建设要以完善的开发、销售及配套的金融、技术服务体系和高质量的生活环境为基础,为软件产业的工程化、规模化开发与生产提供优越的条件,为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起一定的带动作用。在软件园区内,集中提供理想的软件研发基地、良好的成果孵化环境、相当规模的软件流动市场、设施完善的人才培训场所、便利的交通与生活设施、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等,从而充分发挥软件园区的群体优势和规模效应。依照“共同富裕”的思路,先做大做强一批骨干龙头企业,通过资本扩张,实现规模扩张,从而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实现软件产业的长远发展,带动地方经济腾飞。
  
  参考文献:
  1、刘丹平.湖北省软件产业发展现状[J].统计观察,2004(4).
  2、刘丹平.加速推进湖北软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3).
  3、高素梅.平稳中增长.调整中增效-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展望[N.中国信息化,2006.11.5.
  4、[美]劳伦斯·S·克雷曼.人力资源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