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并购的发展及影响分析

2007-12-29 00:00:00许京婕
中国集体经济 2007年2期


  摘要:外资并购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其发展趋势及影响成为关注的焦点。
  关键字:外资并购;发展;影响
  
  一、外资并购的发展进程和特点
  
  (一)外资并购的发展进程
  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是指投资者采用各种有效方式,直接或间接兼并、合并或收购在我国境内公开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然而对于什么是外资,目前似乎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国际上通常有三种划分方法:注册地标准、主营业地标准和资本控制标准。
  在中国,外资并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第一起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案例——香港中策公司收购山西太原橡胶厂,其时外资已经开始收购国有中小型企业或亏损企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外商把目标转向效益好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在原有合资企业基础上,由参股变成控股,但无论数量或金额在每年400亿—600亿美元的FDI中都是微不足道的。根据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的统计,从1998年到2001年,中国国内并购发生了1700起,金额为1250亿元人民币。其中,外资并购国内企业66起,金额为66亿元人民币。另有数据表明,至2001年,中国吸收的FDI中外资收购的案例约50起,与内资收购国内上市公司股权的5000多起收购案相比,外资并购是零星的、分散的、间接的。
  但中国加入WTO以后,外资并购日趋活跃,一方面是随着对外企控股比例限制的逐步取消,外企无论在上市还是在并购范围方面都面临更大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是一些跨国公司在经历了巩固阶段之后,已经进入扩张的新阶段,并购便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扩张战略。到2005年,外资并购更呈现井喷式的发展态势:美国私募基金巨头凯雷拟出资20亿元收购徐工机械82%的股权,全球钢铁巨头米塔尔入股华菱管线,比利时英博集团以58.86亿元收购福建雪津啤酒100%的股权,疲软多年的水泥业并购风潮也不断涌起……资料显示,2006年跨国并购的热度继续升温,在2006年的第一个交易日——1月4日,商务部、证监会等五部委联手放行,外资可以投资G股和新上市公司。这一政策更是打开了外资并购的现实空间。上半年共发生21起并购事件,其中13起披露收购价格,平均规模为1.6亿美元。有3起为中国内地公司境外并购,其余均为外资并购内地公司。从目前来看,下半年外资并购还将有所增加。外资并购浪潮似乎刚刚展开,有关专家预测,在“十一五”、“十二五”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外资并购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并购环境的持续优化,中国正迎来跨国并购高潮。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王巍断言,在未来两三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资本市场将形成一个由外资并购主导的格局。
  (二)外资并购的发展特点
  从近年来的外资并购大型案例来看,外资并购中国企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一是能源生产和供应领域。从2003年开始,金属冶炼、化工、机械设备等重化工业成为主要的高增长领域,由此带来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能源供需缺口迅速加大,国内相关领域的投资活动重新进入活跃期。跨国公司对电力领域的并购也随之展开。2004年,加拿大汉埔收购东方势电股份,香港明州并购宁波科丰燃机热电等。英国BP公司收购广东顺德燃气则是外资进入能源零售领域的另一类并购案件。BP计划利用该燃气公司在顺德瓶装液化气零售市场中占有的较大份额,以顺德为突破口,进军珠三角的液化气市场。
  二是基础材料工业领域的并购。2003年—2004年期间,钢铁、化工原料等材料工业生产能力难以适应市场需求迅速扩大的需要,造成相关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国内外投资者看好其中的巨大利润空间和市场潜力。为了尽快从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中分享到更多的利益,回避新建投资可能受到宏观调控政策制约的不利影响,跨国公司主要采取了对现有企业进行并购的投资方式。2005年7月,米塔尔以26亿元收购华菱钢管37%以上的股份;2006年2月,阿塞洛以20.86亿元收购莱刚38.41%的股份。在水泥行业,2006年1月6日,海螺水泥发布公告称,摩根士丹利旗下添惠亚洲有限公司与国际金融公司,分别买下海螺集团持有的海螺水泥10.51%和3.82%股权;3月初,世界第二大水泥企业瑞士豪西蒙宣布以1.25亿美元接下华新水泥为其定向增发的1.6亿股,若审批通过,豪西蒙在华新水泥的股权将由原来的26.1%增加到50.3%,从而实现对华新的绝对控股;4月18日,世界水泥业老大拉法基公司一举收购了贵州本土3家大型水泥厂,此外拉法基还控制四川双马89.72%股权……事实上,近年来外资在中国水泥行业的并购及参股已到了全面开花的地步。中国前五大水泥企业中,除了浙江三狮外,其他四家企业已悉数打上了外资的烙印。
  三是具有巨大市场规模和长期增长潜力的消费品生产领域。2004年—2005年期间,仅啤酒行业,就经历了世界最大啤酒企业AB收购哈尔滨啤酒,苏格兰纽卡斯收购重庆啤酒,荷兰喜力参股粤海啤酒等大型并购案例。数据显示,欧美国家近年啤酒消费市场正在逐步萎缩,但是中国市场却正在以每年超过30%的速度成长。于是,国际啤酒巨头纷纷看中了中国这个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啤酒市场。英博自然不能例外。有消息称,今年英博在韩国市场的占有率下降了5.4%,因此中国市场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该公司在今年初以12493万元人民币使自己在珠啤的股权增加1.31%。
  四是新技术服务和正在逐步兑现“入世”承诺走向开放的商业、金融服务业领域。不论从并购数量上,还是从交易额上看,外资在服务领域的并购,都超过同期在制造业领域的并购。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入世”过渡期的结束,批发零售商业、金融保险、旅游等服务业的行业准入限制逐步取消,为服务业跨国公司投资中国提供了机会。但是目前这些领域仍然保留一定持股比例限制,或者需要利用现有企业网络优势的条件下,跨国公司必然会更多选择并购方式进入这些领域投资。2004年—2005年期间,诸如汇丰参股交通银行、汇丰保险集团收购平安保险股份、美国新桥收购深圳发展银行股权、香港查氏集团参股上海爱建信托、德勤并购中国会计师事务所、摩根士丹利收购永乐家电股权、世界第三大连锁零售商TESCO公司在境外收购了国内“乐购”25个大型超市50%的股份、美国Cendant旅游服务集团买壳在中国上市等大型服务业并购案件频频发生。从服务业整体来看,不论是案件数量,还是并购交易额都超过了同期外资在制造业领域的并购投资,预示着今后几年服务业对华并购投资将进入较快发展阶段,增长速度甚至可能超过制造业。
  
  二、外资并购对我国的影响
  
  (一)外资并购对我国的积极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稳定,经济保持了年均9%的高速增长,同时拥有广大的市场和众多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为外资并购境内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与此同时,外商并购投资是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也是目前我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形式,对于盘活国内存量资产,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外资并购给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契机。
  1、外资并购国企是改组改造国有企业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大在总结了中国吸引外资,促进国企改制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也是加快国企改革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并指出通过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国外投资,把利用外资与国内外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数据显示,中国现有国企40多万家,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进行资产重组至少需要4万亿元,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靠国内的非国有企业投资显然有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何况国内企业是否“巧妇”,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的传统管理体制问题还是一个未知数。因此,把外资并购作为推动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的突破口,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新观念,将给中国经济注入新动力。专家分析认为,外资收购对一些行业来讲是好事。引进外资的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经验,势必会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活跃市场,对整个产业也将产生示范效应。当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并不意味着只利用外资,外资并购不是惟一选择和途径,但不可否认它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2、外资并购上市公司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我国证券市场资产配置功能。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与近年来国内一度盛行的重组方不计成本的保壳式重组、保配式重组方式是有根本的区别的。外资并购有利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合理化。一些有实力的跨国公司进入上市公司,也能为上市公司带来更为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制造技术,增强相关上市公司的全球竞争能力。国泰君安研究所在其《基于控制权价值的投资机会:全新的并购视角》报告中分析,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股权分散化程度已将控股比例降到20%~30%,目前又降至10%左右。而我国A股即使全部完成股改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仍然高达43.5%。通过外资并购,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境内A股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同时,华宝兴业基金报告中也谈到,随着股票价格下跌到足以吸引产业资本的程度,市场将转向以产业投资的视角来判断企业的内在价值。此外,长江证券也提出,外资并购能借此进行包括行业整合和资源并购在内的战略布局,也将借此最大分享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带来的巨大收益,并获得实业资产和金融资本的双重收益。
  (二)外资并购对我国的消极影响
  1、可能恶意并购中国企业,垄断中国市场。外资控股并购最大的负面效应就在于它可能导致的垄断,跨国公司利用资本运营控股并购我国企业后,凭借其雄厚实力逐步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对我国产业尤其是战略性产业的控制,将可能垄断或图谋垄断国内一些产业。2006年3月4日,在全国政协经济组联席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听取了题为《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报告,该报告直言对外资垄断性并购我国企业应保持足够关注,并提出应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外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行业产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2.28%%上升到现在的35%以上。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外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已占据国内1/3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感光材料行业,1998年以来,柯达出资3.75亿美元,实行全行业并购,迅速获取了中国市场的较大份额,2003年10月柯达又斥巨资收购了乐凯20%的国有股,全面控制国内数码冲印市场。在移动通讯行业,摩托罗拉、诺基亚和爱立信三家企业1999年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在软饮料行业,可口可乐基本控制了国内大中城市的饮料市场,国内生产能力超过5万吨的啤酒厂合资率已经达到70%。跨国公司凭借其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构筑起较高的行业进入壁垒,便可能把价格提高到完全竞争水平以上,以获得巨额垄断利润。如果外资并购造成垄断,外商不仅控制国内市场,制定垄断价格和瓜分市场策略,破坏市场竞争秩序,损害消费者利益;而且容易制约内资企业成长和技术进步,制约国内幼稚产业发展。
  2、可能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外资并购不规范和缺乏法律依据,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在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着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多数情况下未将商标、专利和商誉等无形资产的价值记入企业总价值之中,导致这一部分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原国有企业拥有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劳动力价值未记入企业总价值之中,这同样属于国有资产的流失。2002年1月1日财政部颁布了国有资产评估管理的规则,旨在改革国有资产评估行政管理方式,加强资产评估监督管理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促进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独立、客观、公正地执业。这些规则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入世后涉及的外资并购问题更加多样复杂,该国有资产评估法规也就显得过于粗泛,评估办法也与国际通行做法存在一定差别,国有资产评估制度已不完全适应入世后新的外资并购国有企业行为的需要。特别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职能转移给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后,虽然相关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仍然具有行政法规的效力,但随着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到位,国资委在管理、评估国有资产时,又会出台一些新的管理规程、制度。这样,原来有关外资并购中国有资产评估的法规就显得缺乏操作性,而且也存在漏洞。可喜的是,2006年8月9日六部委发布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强调了保护国有资产问题。《规定》指出,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不得造成过度集中、排除或限制竞争,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不得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规定》自2006年9月8日起施行,该规定对防范国有资产流失起到一定的法律规范作用。该《规定》的另一个亮点是加强了政府部门对于外资并购的审批权力,它充分借鉴了国际成熟经验,从国家经济安全或者反垄断的角度,做出了良好的制度安排,使外资并购活动更加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整体利益的需要。
  当然,我们应该认识到外资并购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极其复杂。除了建立健全法制环境外,还应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包括良好的资本市场、完善的中介服务市场体系、产权交易体系和监管体系,只有这样全方位地完善环境,才能推动外资并购快速成功进行。我国应当抓住目前国际资本流动及跨国并购的有利时机,趋利避害,在维护国家主权,坚持掌握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控制权和发展主动权,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为有效利用全球跨国并购投资创造必要的政策框架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合理引导和规范外资并购行为,以此推动我国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快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彩珍.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问题及政策取向[J].中国外资.2006(1).
  2、马光远.外资并购的中国式管制[N].南方都市报.2006(8).
  3、黎素娟.外资并购潮的经济学成因探析[J].中国外资.2006(7).
  4、顾列铭.外资并购底线何在[J].中国外资.2006(5).
  5、罗汉春.外资并购高峰突现[J].中国外资.2006(7).
  (作者单位:漳州师范学院经济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