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经济

2007-12-29 00:00:00
中国集体经济 2007年2期


  摘要:体育经济是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目前体育产业已成为内地第三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经济理论研究的滞后已影响到体育经济的健康发展。重视和加强体育经济的研究已成为经济学界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体育产业化;结构调整;品牌战略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体育运动社会化和产业化的扩张速度日益加快。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成员对体育消费需求增强趋势也日益凸现,体育的参与型消费、实物型消费和观赏型消费的强劲趋势,刺激了体育投资的增长。尤其是北京成功的获得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引起了体育界、经济学家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国内外权威经济机构预测北京申奥成功将以平均每年增长0.3个百分点的力度,带动“十五”期间经济的增长。体育产业的迅速崛起也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早在1998年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把“积极引导居民增加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旅游等消费”作为扩大社会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项举措。
  
  一、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现状
  
  从1994年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方兴未艾,职业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和网球联赛纷纷发起,并逐步走向成熟,同时也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1997年中体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上市,成为最大的股份制体育上市公司。到1999年,全国共发行体育彩票102亿,所获公益金全部用于体育事业的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彩票业有了巨大进展,从1987年10个试点省市的1740万元销售额到2005年后400多亿元的总销售额。尽管中国的体育产业市场同发达国家运作得几乎完美的市场相比十分年轻,但谁也无法否认,中国体育正在一步一步得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并且由于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开发潜力,而被国际体育经济专家誉为“最具开发前景的处女地”国际体育经营和管理公司纷至沓来,国内的体育产业范围也不断拓展增长,除了极具魅力的体育本体产业外,由于健康已成为中国百姓最关心的事情,全国健身热潮的持续升温,使群体锻炼和休闲体育的市场,更展现了不可估量的庞大需求;但是另一方面也应注意到:中国在体育管理方面的落后与体育产业正在经历的大发展的矛盾,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成了一个“瓶颈”,制约着中国体育经济的发展。
  
  二、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推进体育产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在欧美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国际足联的研究表明,与足球有关的营业额每年高达2500亿美元,其中包括运动员的工资、门票、广告、电视转播、运动器材销售、机票、住宿费用、旅游以及相关的工业等等。估计足球运动直接和间接雇用的人数高达4.5亿人。体育产业之庞大由此可见一斑。今天,美国体育产业的年利润在千亿美元以上,超过实力雄厚的石油、汽车、航空业等;在日本,体育产业被视为国民经济的第四大产业支柱。处于初始阶段的中国体育产业化经营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的借鉴,而目前经济学界对体育产业化发展规律的理论研究和国内外经验教训总结明显不够,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中国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不仅使国家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方面难以充分考虑体育经济增长因素,也导致企业在体育产业投入、管理及运作方面理性思维的缺乏。
  (二)关于体育品牌战略的研究
  当中国市场逐渐告别短缺经济转向买方市场时,名牌战略的重要性一下子凸现出来,并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所认同。近年来谈论品牌战略的文章颇多,而不能将体育品牌纳入其中的品牌战略,只能是跛足的品牌战略。80年代初,中国尚有上海、青岛、天津三大体育运动服装生产基地,俗称“上青天”,然而转眼之间,耐克、阿迪达斯、彪马、锐步等国外名牌已蜂拥而来。在当今世界年产值超10亿美元的体育用品公司排行榜上,前10名中美国占有5个,日本2个,德国、英国、瑞典各占1个。其中,名列1997年世界最有价值品牌第11名的耐克公司,公司2005年全球销售额为137亿美元,耐克未来5年全球的销售额预计达到230亿美元。中国体育商界不乏李宁服、青岛双星、国安新航线等知名品牌,但无论在产品规模,还是出口能力方面均无法与世界名牌抗争。随着国际体育经济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品牌的地位之争将空前激烈,对此,一方面涉足中国体育商界的企业家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经济学界必须将发展中国体育品牌纳入中国品牌的总体战略予以重点研究。
  (三)对体育经济发展变化的未来趋势及活动特点的研究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既使中国感到了空前未有的压力,也给了中国新的发展机遇。预料中国经济在新世纪初将继续保持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健身、养生、旅游、休闲、博彩等精神生活的消费必将大大增加,体育经济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体育经济在社会整体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以现实经济研究为己任的经济学家们务必要对此投入更大的热忱。目前中国的体育彩票发行已步入规范化、经常化的轨道。从2004年我国旅游业全面恢复振兴并有突破性发展,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三大市场全面振兴,旅游总收入达到6840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5.01%。专家们估计,未来10年间,我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其中个人旅游消费将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企业/政府旅游的增长速度将达到10.9%,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对于这一新的趋势,并非所有的商界人士都有敏锐清醒的认识,体育经济的发展需要经济学家们“指点迷津”。
  
  三、体育经济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优势
  
  多年来,中国体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体育发展水平上,而体育对经济的反作用没有充分直接地表现。新世纪中国体育区别于20世纪的最大特征,就在于体育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体育产业将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在中国,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新兴代表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上海、北京等一些沿海城市,经济相当发达,体育经济已经初具规模,在这些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了一定比重。GDP的快速增长,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段提高,必然带动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根据体育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21世纪将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繁荣和成熟的世纪,体育产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对推动中国经济在新世纪里持续迅速增长有重要意义。
  中国体育经济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人口众多,具备广阔的市场和开发潜力,这块最具开发潜力的处女地拓展体育产业的发展将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首先,最早进入职业化的中国足球可以说就是中国体育走上产业化的第一步,接着篮球通过CBA联赛也迅速孕育着庞大的消费群体,不甘落后的赛车、拳击等项目,更是一开始就以商业化操作来培养和占领市场。
  其次,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大众健身娱乐时常表现了很好的发展势头,这个行业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上升的一个主项;同时,体育彩票蓬勃发展,前景极好。
  再次,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世界上没有其他活动能像奥运会那样吸引赞助商投入巨大资金,奥运会是促进经济发展、扩大与世界交流的极好机遇。尽管良好的机遇多次扣击中国体育产业之门,但广泛熟悉体育经济运作了解国际体育产业流程,能够将体育产业的商机转化为经济效益的高层管理人才却处于短缺状态。如果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良好的知识背景和国际沟通交流能力等专业知识人才,中国体育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方面将会受到一定限制,体育经济的高速发展或许只是一个梦想。复旦大学就已经与中国奥委会、耐克公司合作,创办“复奥体育产业项目”,共同为中国体育打造有史以来中国第一批体育产业的MBA。这意味着中国体育经济人才培养正在起航!
  
  四、管窥蠡测,透视体育经济
  
  (一)中国移动与NBA结成合作伙伴
  2005年4月7日,北京─美国职业篮球协会(NBA)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联合宣布双方达成多年的市场合作伙伴协议,根据协议,中国移动通信将成为NBA在中国的指定电信服务供货商。通过这次合作,中国移动将为中国的年青人提供多采多姿的内容。合作重点将致力推广“动感地带”品牌,它是中国移动针对年青人客户市场的电信服务订购及内容供货商平台。在未来数年里,中国移动通信将进行一系列市场推广活动,包括在向全国各地转播的NBA比赛及精华节目、NBA中国官方网站(NBA.com/china)、以及携手在中国举行多项的篮球活动。通过中国移动用户发放NBA的无线内容包括NBA商标及球员照片下载、比赛结果和技术统计、赛程表及其它互动产品。
  (二)体育网站:网络经济的黑马
  有专家预计,未来5年内体育网站将成为因特网站中成功的佼佼者,网站的广告和体育用品销售收入将大幅度上升。据瑞士通讯社日前发布的一份专家报告说,到2005年,体育网站的广告收入将由1999年的6亿美元上升到63亿美元,体育用品“在线”销售将达到58亿美元,而1999年全球网上体育用品销售额还不足2亿美元。据统计,1998年法国世界杯足球赛的网站“www.france98.com”一共吸引了来自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万网客,网站访问次数超过10亿;2000年的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官方网站的访客也超过14亿人次。2004年的足球欧锦赛官方网站每天来访超过1.5亿人次。
  这两个事例从一个个小的方面折射出体育经济——朝阳产业发展的光辉,它让千千万万个体育人看到了事业蓬勃发展的希望和动力,从体育经济中,也寄托了国人强国富国的良好愿望。虽然体育经济的发展由于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制约,目前还面临不少困难,但是相信不远的将来在中国经济这片沃土上能够盛开灿烂的体育之花。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