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动力?陷阱?

2007-12-29 00:00:00
中国集体经济 2007年2期


  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产业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的分工格局,中国的产业发展应该寻求构建新的比较优势的道路,并通过新的比较优势来建立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比较优势陷阱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创立,其目的是回答各种商品的生产成本处于劣势的国家与处于优势的国家如何进行产业分工和贸易。其意义是“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弊相权取其小”,优势国家“优中选优”,劣势国家“劣中选优”,即各国都集中生产其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商品进行贸易。对此,李嘉图引用了一个典型例子:当时英国在毛呢和酒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而葡萄牙这两种产品都处于绝对优势。但若自我比较两种产品,英国的毛呢生产成本劣势小于酒的劣势,而葡萄牙在酒上的优势比毛呢更大。因此,它们倘若各自发挥比较优势,一国专业发展毛呢制造业,一国专业发展酿酒业,然后相互交换,则两国均可获得更大效益。这种论断不仅为国际分工与贸易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成了世界各国通用的产业分工原则。
  现在经济学讲的比较优势是从各个国家的经济要素的比重结构来分析的,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各地拥有的资本量,二是各地拥有的劳动力,三是各地的自然资源。如果一个地方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少,则应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生产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品,用劳动力相对密集的技术。反过来,如果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少,就应该发展资本密集产业,生产资本比较密集的产品,用资本比较密集的技术。自然资源也是同样的道理。
  最近,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又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他认为,一个地方要形成竞争优势,必须符合四个条件。一是该地有什么廉价的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就要多利用这些廉价要素。其实这也就是比较优势的概念,即为什么在劳动力多资本少的地方发展劳动密集的产业,因为那个地方劳动力相对便宜,资本少,资本必然要相对昂贵,所以这里的竞争优势其实也就是比较优势。另外三个条件:一是市场规模。一个地区生产什么产品、发展什么产业,只要这个产品和产业在国内市场有很大的市场规模,就可以发展。二是发展的产业最好是在当地形成产业群,很多企业生产产业链中各种不同的部件。三是这一产业是竞争性的产业。从产业群和市场竞争性的形成过程来看,形成产业群聚的前提,恰恰是这一产业一定要符合一个地方的比较优势,没有比较优势,基本不可能形成产业群聚。只有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形成竞争优势;不发挥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是形成不了的。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就是指要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选择符合自己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只有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选择符合自己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经济中的多数企业才会具有自生能力,从而能够促进经济体的资本积累、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果一个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预期,能够在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否则,这个企业就没有自生能力。
  依据比较优势理论,中国现阶段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短缺,应该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型的产业,或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形成竞争优势,这样的产业就不需要政府扶持,可以占有很大的市场获取利润,随后就能再投资,实现产品技术的升级,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挥比较优势,还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了,政府能动员的资源多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就好了。
  
  二、比较优势陷阱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实践的结果,优劣势国家之间产业层次的差别会越来越大。这是因为,优劣势国家的比较优势所处层次不同,二者进行交换,产品劣势的价值必然向优势国家流失,优势国家因长期从贸易中获取较高的附加值,则可以有更多的资金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从而使劣势国家处于更不利的地位,以致在产业演变中被优势国家拉得更远。
  发展中国家片面崇拜比较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