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效率与公平的良性互动

2007-12-29 00:00:00刘永良董志静
中国集体经济 2007年2期


  摘要: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建构分配制度的重要依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缓解收入扩大的趋势”和“注重社会公平”的要求。文章着力分析二者的关系定位,以及其良性互动的必要性、可行性,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效率;公平;良性互动;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整收入分配的力度”,而没有重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此前党和政府还提出“以人为本,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并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谋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行政理念,这也使界定新形势下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定位
  
  “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一个社会在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方面所达到的状态和程度。”[1]本文论述的效率,特指经济领域中的效率;“公平”:“在西方,公正、公平、正义是同一个词:即Justice;在中国,公平既含有公正的意思,又含有平等的意义”。[2]本文论述的公平仅仅是经济领域中的公平,主要表现在:经济权利公平,交易规则公平和竞争机会公平。公平具有相对性、历史性和条件性。它“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在其保守方面或在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神圣化的表现”。
  对于两者的关系,有人认为:效率与公平之间存在不可消解的“二律背反”,效率的提高必然以公平的损害为代价,公平的实现必须以效率的牺牲为前提。两者真的不可调和吗?答案是否定的。两者的冲突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在生产力、制度、文化发展上的不足造成的一种历史局限。这种局限使公平与效率之间缺乏一种相互融洽的机制和契合点。从本质上看,效率与公平不仅可以并行不悖,还可以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从矛盾论的角度讲,两者并不是根本对立,不可调和的,且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强调效率优先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尽管其中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要以牺牲公平为代价。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当两极分化等社会矛盾过于严重时,提高公平的地位和功效则是发展的必然。
  
  二、当前我国效率与公平实现良性互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效率与公平是辨证统一的,过分强调哪一方都不可取,所以必须使两者在对立统一中实现动态平衡和良性互动,即以效率保公平,以公平促效率。
  (一)两者实现良性互动的必要性
  1、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协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适应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效率与公平的良性互动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的必然前提。马克思认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而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由此可见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也必然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马克思还认为:“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所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内取得自由的”。[5]同时,马克思反对以牺牲一部分人为代价的发展,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应该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因此,我们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效率”,又要坚定地做到“公平”,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表现形式。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包括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目的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可见,社会主义讲效率也讲公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讲的是效率,共同富裕讲的是公平。两者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效率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公平的实现、两极分化的消除,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为效率的提高提供方向。邓小平效率公平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均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离开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共同利益,离开公平的目标,发展生产力、追求效率就没有任何意义”。它必然要求以公平作为衡量效率提高是否有效的尺度。当前“贫富分化”、“城乡差别”、“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基尼系数攀升”,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
  3、这是建立和谐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的基础。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由于效率优先的分配原则等诸多因素,我国在分配领域出现了诸多矛盾,如果继续蔓延必将使经济增长后继乏力,进而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中国当前正处于转型期,这一时期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人们的心理容易失衡、行为容易失范,若不能有效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必将使原有的矛盾恶化。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对厅级干部的调查显示:在中高级干部心目中,2004年最严重的三大社会问题依次是:收入差距(43.9%),社会治安(24.3%),腐败(8.4%),与前几年比认为收入差距和社会治安是严重问题的比例大幅度提高,这也充分论证了效率与公平的良性互动的必要性。
  (二)两者实现良性互动的可行性
  1、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两者实现良性互动提供了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们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已经解决,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教育的普及率也显著提高。特别是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关,能够负担得起消减贫富分化、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不和谐因素的任务。从社会反贫困方面角度来看,全国绝对贫困人口数量显著下降,从1981年的3.5亿降低到2000年的4600万;贫困率从1981年的35.2%降低到2000年的3.63%。这也使效率与公平并重发展的发展战略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两者实现良性互动的政治基础。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谐社会的构建主体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特别是改革过程中曾被忽视的广大农民和城市弱势群体。“当社会的发展进入小康以后,人们对分配公正、利益均衡、发展机遇公平和平等的生活环境的追求将被提到新的高度。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及时转变过去以物为本的发展思路,拓宽发展视野,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效率公平并重的社会价值观。”
  3、科学的发展观是两者实现良性互动的理论思想基础。科学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我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以人为本表明对人的发展的终极关怀,凸现其深厚的人文意蕴。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消除贫困和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可见,要发展必须重效率,要实现发展的目的必须重公平。只有两者实现良性互动才能最终将科学的发展观落实到实处。“科学发展观以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基础,这与社会主义社会对效率的追求是一致的;它又将人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视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标志,这与社会主义社会对公平的追求是一致的,而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效率公平观呈现出内在的契合性”。
  
  三、对当前我国效率与公平实现良性互动的建议
  
  当前在经济领域过分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弊端日益暴露。所以,要实现效率与公平的良性互动,我们应“将高效率的经济增长和公正平等的社会发展目标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最广大的社会成员参与发展进程,分享发展成果;强调‘共同富裕’理想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地位。”针对共同富裕这一问题,邓小平认为:“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可见以“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发展战略指导经济活动的开展也势在必行。
  
  1、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首先,我们所要的公平,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利于提高效率的公平,而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效率并带有浓厚平均主义色彩的公平;其次,应将两者的关系视为动态的平衡过程,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我们应该遵循效率与公平并重。
  2、实行三重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原则。“政府是社会公平机制的实施主体,其运作过程表现为政府利用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措施,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和引导,以使社会公平处在较为合理的范围之内。这一制度的有效运行可以使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同时得到提升。”在分配领域政府应该实行倡导三重分配相结合的原则:第一次分配:经济分配,重效率。主要包括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其主旨是为了维护效率原则;第二次分配:政治分配,重公平。即以税收、财政、预算、政策法规等强制手段对社会产品重新分配;第三次分配:社会分配,重公德。是由广大公众主动参与并以社会伦理公德为准则进行的社会性分配。包括慈善救济、人道救助、无偿捐赠、希望工程等形式。“其中初次分配是分配过程的起点和分配正义的基础;政府分配是实现分配正义的刚性手段和制度保障;社会分配是对前两类分配的必要补充。对分配不公起到预警纠偏等多种作用”。
  3、加速市场化进程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的建设,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加速市场化进程,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规则和秩序,可以为分配公平创造物质基础。同时可以给人们提供更为广泛的自由空间,以获得更多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在市场化的同时还要大力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最大限度地保证政府授权的正当性。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实现农民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基础教育等领域的公平权利。
  
  参考文献:
  1、王振锋,李秀芝.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问题[N].光明日报,2006-2-20.
  2、李君如.和谐社会问题研究笔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1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人民出版社,196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6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58.
  6、张凤霞.试论邓小平效率公平观的形成及特征[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5(5).
  7、刘斌.立足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J].经济经纬,2004(4).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