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0日,山西省临猗县北景乡的石家庄村,61岁的老支书张占胜和老伴一起,把10箱苹果和3袋红薯装上一辆出租车,然后去往运城火车站,登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除了妻子,没有人知道张占胜老汉千里迢迢地带着那些农副产品,要去北京做什么。没有人知道,这个61岁的农民,是为了实现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承诺:去北京,去中南海,给温家宝总理送苹果。
一、带着苹果去北京
2006年11月20日,张占胜老汉天不亮就起了床,老伴黄淑窈也早早地醒了,跟着张占胜来到院子里。
院子里,整齐地码着10箱老两口精心挑选的苹果和3袋个头饱满、储存新鲜的红薯。夫妻俩默默地,重新把箱子和袋子检查了一遍,然后张占胜搓搓手,朝屋里走去。老伴依然默默地跟在身后,进了屋。
张占胜进屋后,换上自己平时出门才穿的衣服,老伴走过去,帮着张占胜扣好衣服的扣子,犹豫了一下,小声问,真要去啊?
啊。张占胜应了一声,然后说,去,咱说过的哪能不做呢,咱哪能跟总理说瞎话呢?
老伴便不再说话了,又检查了一遍张占胜身上带的路费,把车票给他装好。说,要是真的见不着总理,就回来,总理忙哩。
张占胜点点头,晓得晓得。然后,张占胜吃完了老伴做的面条,又把要带的东西都检查了一遍,心里踏实了许多。
出租车是前一天定好的,快到中午的时候,按时开到了张占胜老汉的家门前。司机帮着张占胜把那10箱苹果和3袋红薯装到车上。装车的时候,司机笑着问,带着这么多东西,是要去哪里啊?
北京。张占胜老汉只答了两个字。然后跟站在门前的老伴说,到了就打电话,莫担心,你又不是不晓得北京我去过好几次。
晓得。老伴说,我放心呢,你去吧。
张占胜又检查了一遍后备厢的水果放置得是不是稳妥,才上了车。
去往车站的路上,司机一直很好奇,觉得张老汉有些让人费解,大老远地去北京,还带着这些不值钱的苹果和红薯,麻烦不麻烦。
张老汉却不回答,只叮嘱司机慢着点,别颠坏了后面的苹果。
出租车到了运城车站,车票也是提前买好的,硬卧。以前张占胜出门都是坐硬座。这次买卧铺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带的苹果不被挤着。在火车站,张占胜老汉又雇了人把苹果和红薯帮着送进站里,送上了车,对这个带着这么多的苹果和红薯出远门的老汉,大家都觉得很不解,面对同行的乘客偶尔发出的疑问,张占胜老汉只是笑而不答。
那晚,在轰隆隆的列车上,张老汉整晚没睡,精心守候着他的苹果。
二、以信为本的“张班长”
今年61岁的张占胜老汉是土生土长的山西农村人,为人忠厚诚恳,吃苦耐劳,在村里,口碑非常好。早在1963年,年仅18岁的张占胜就担任了村支部副书记,也是村里最年轻的干部。3年后,他又因工作出色,被调到了乡上担任团委书记,在乡上干了4年后,为了更好地开展村里的工作,25岁的张占胜又回到了石家庄村,担任了支部书记,也是四邻八乡最年轻的村支部书记,而张占胜这一干,就是16年。
张占胜不仅为人忠厚能吃苦,工作能力强有魄力,和普通的老百姓相比,他更有着一种“超前”的意识,爱读书爱看报爱学习,思想也特别活跃。临猗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苹果是这里的主导产业,在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还没开始,他就带着村民办厂子,先后办过织布厂、纺纱厂、轮窑等,使得村里的经济发展一直都领先于其他村庄,村民的生活也相对好一些。大家信服他爱戴他,村人团结,热爱集体,几乎很少发生什么事端。在石家庄村里,很多年来,人们习惯叫他“张班长”,意思就是,他是村里带头人,连几岁的小孩子都知道他的称号,威信非常高。而更让村里人敬仰的,是张占胜为人的诚信。
80年代初,城市绿化开始大力发展,苗木市场逐渐走红,张占胜瞅准时机,决定在村里办个苗木公司。因为公司相对投资要大一些,村民有些担心,为了让大家放心,张占胜态度坚决地说,如果公司赢利,就算大家的算集体的,要是赔了,算我张占胜的。他向来一言九鼎,所以大家的顾虑打消了,村里的苗木公司成立了。
投资,跑市场,培训专业人才,苗木公司渐成规模,也开始赢利了。为了有更大的发展,张占胜将公司扩大了规模,可是他却没想到,1986年春天,公司遭遇了一次假种子的袭击,又赶上那年苗木市场走低,公司赔了,赔得很惨。那次,村里人又开始把顾虑的目光投向了张占胜。要知道,那并不是几百块几千块的亏损,由当时负责管理的人推算,至少要有几十万元。在上世纪80年代,那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可是谁都没有想到,张占胜却信守了自己的诺言,决定承担全部债务,没有让村上承担一分钱。坚守承诺,是张占胜做人的准则,他做到了。
为了还债,1986年冬天,张占胜主动辞去了村支书的工作,用他的话说,是要开始“一心一意跑自己的光景了”。但是谁都知道,他这样做,是担心打官司等等事情耽误村上的工作,他向来是个公私分明的人,也是从那年起,张占胜走上了自学法律打官司的道路。
苗木公司这笔债务数额具体有多少,张占胜没有对任何人提过,连妻子黄淑窈都不知道。黄淑窈也试探着问过,担心这辈子,都要跟着丈夫还债。但张占胜始终没有告诉她,只是让她放心,他会把事情处理好,会让日子过好。这次,黄淑窈依旧相信了丈夫,因为在她的记忆中,张占胜还从来没有说到没有做到的事。在此后的20年,她亲眼看着丈夫不再参与村里的任何事情,而是自己打官司,然后到处打工、办养殖场,起早摸黑,辛苦地干了整整20年。
债务,慢慢还清了,不仅还清了,他家还成了全村光景最好、最富有的人家。孩子一天天长大,漂亮的新房盖起来了,渐渐儿孙满堂,他还有12亩产量最好的果园和一个中型养鸡场。谁都以为,连张占胜自己也以为,可以安安稳稳过个晚年了。可是他却没有想到,2005年12月,村上换届选举,在最关键的时候却陷入僵局。因为候选人不能服众,18个村民小组的全部党员和代表,竟然都要推举老支书重新主持村里的工作。
最初,张占胜没有答应,毕竟,他已经60岁了,拼搏了那么多年,想休息了,可是面对乡亲们的苦求,他又动心了。那天一个村民家孩子过满月,因为张占胜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过去给人家帮忙写帖子,村民小组派出了代表跟在张老汉身边苦苦请求……就这样,2005年12月,张占胜凭着做人的诚恳和诚信,在60岁的时候,再度成为石家庄村的村支部书记。42年前,他是村里最年轻的干部,42年后,他是村里最年老的干部,42年后,大家依旧亲切地称他为“张班长”。
三、第一次被总理接见
2006年3月,温家宝总理到运城地区视察工作。张占胜被通知将作为农民代表,被总理接见。他激动坏了,得到消息的当天,整夜没合眼。终于等到了3月18日晚上,座谈会召开了,作为8名汇报人之一,张占胜和两名县委书记、两名县长、两名乡党委书记及另一名村支部书记,被总理接见了。总理和他们一一握了手。
会上,张占胜老汉向温总理汇报了一些农村的工作和当前农民的状况,因为说的都是“大实话”,给温总理和其他工作人员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总理一边听一边点头,不由得第二次握住了张占胜的手,总理鼓励他要好好地当好老百姓的带头人。当说到自己家里有12亩苹果树,苹果用的是农家肥,味道非常好时,张老汉忍不住说,我想给总理送几箱尝尝……总理笑着点了点头。
当天晚上,张占胜在宾馆住了一夜,那一晚,他却总想着自己说的给总理送苹果的话,辗转难眠。第二天天不亮,张老汉就匆匆赶回家,然后和老伴一起在果库精心挑选了6箱苹果,可是等他带着苹果来到宾馆,却得知温总理一行人已经离开了。
看着没有送出的6箱苹果,张占胜有些怅然若失。刚好有个市委的老领导从宾馆走出来,看到这一幕,便开玩笑说,占胜,你可尽耍嘴皮子,还说要给总理送苹果,咋没送去?
张占胜老汉刚要解释,可张了半天口却没说出话来,虽然知道老领导是句戏言,也知道送苹果这件事,日理万机的总理绝对不会放在心上,可是对于一生信守承诺的张占胜来说,却无法轻松。
从那天起,给总理送苹果的承诺,成了张占胜老汉的一块心病。他时时都会想起这件事,心里觉得,自己失信了,而且是对总理失信了。这是一个天大的失信,他无法让自己忘记。
春天,果树开花了;夏天,果树挂果了;秋天,果子慢慢成熟了。张占胜老汉每次走在果园里,心事就会变得更加沉重起来。2006年10月,张占胜老汉家的苹果又是一个大丰收。果子开摘的第一天,晚上,张占胜拿一个苹果,对妻子黄淑窈说,总理来的时候是3月份,咱家的果子是旧果,现在新果子下来了,应该给总理送去,咱们对总理说的话哪能不算呢!
当时,妻子听了他的话又吃惊又不安,虽然这么多年来,对自己丈夫所做的事她一直都支持,可是给总理送苹果不是其他的事,丈夫只是个普通老百姓,想要给总理送苹果,哪有那么容易?总理那么忙,哪里会记得这点小事情?所以好半天,黄淑窈没有说话。可是从那天起,这个念头却在张占胜老汉的心里扎了根,常常念叨,一个月后,他最后还是下定决心,要把苹果送到北京去。他对妻子说,就算真的送不进去,我去一次,也算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也心安了。
妻子没有再说什么,她太了解自己的老伴,所以她又一次默默地支持了丈夫的决定。那天晚上,老两口一起一个个挑选色泽和模样最好的苹果,挑选了整整10箱。然后,还把自己家种的红薯装了3袋。张占胜便决定起程了。
四、去北京,给总理送苹果
2006年11月21日早上,张占胜老汉和他的10箱苹果、3袋红薯顺利到达了北京。他雇人将东西运出站,随后打了个车在离中南海不很远的地方,找了家小宾馆住下了。
房间很便宜,30块钱一晚。第一可以省钱,最重要的,是宾馆没有暖气,为了让苹果保鲜,他也坚持不开空调,晚上宁肯在北京的寒冷中入睡。
张占胜到达的当天,他便通过可行的方式(采访中,张占胜老汉说至于联系的细节不便透露,请你们理解)联系总理办公室的相关人员。对方让他耐心等待。这样,张占胜老汉就开始了在宾馆的等待,怕错过消息,白天,他守着那些苹果和红薯,一步都不离开,在宾馆吃饭,看书,看电视。每天晚上的新闻联播是必看的,也几乎每天晚上,会看到总理那张和蔼的面容。他觉得自己离总理很近,也很远。有天晚上,实在忍不住,张老汉走出小宾馆,走到了中南海的红墙外面,静静地站了好长时间……终于在2006年11月30日,也就是张占胜到达北京第9天的上午,有人来开着车带走了那10箱苹果,并让他先不要走,再继续等等。
拉苹果的车子刚刚离开,张占胜老汉就激动地给老伴黄淑窈打电话说,苹果送进中南海了,总理把苹果收下了……老汉的声音都颤抖了,妻子也是一个劲儿地应着,高兴得说不出话来。
这样,张占胜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承诺,把苹果送给了总理。他已经心满意足,那晚,终于睡了个好觉。可是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第二天,又来了一辆车,把他连同那3袋红薯一起带走了。他不知道对方要把自己带到哪里,也不敢问,在途中,来接他的人才告诉他,这些天总理非常忙,现在要主持一个全国性的紧急会议,会议8点半开始,这之前总理刻意腾出一点时间接见他。并说,他辛苦了,等了那么多天。
张占胜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让他太意外太惊喜,这次进京,不仅如愿把苹果送给了总理,还被总理接见……因为激动,车子进入中南海,张占胜都忘记了浏览四下的“风景”,他甚至感觉自己像是在做梦,偷偷掐了掐自己的手指,才知道一切都是真的。
张占胜老汉被总理的秘书领进接待室,一边和他聊天,一边硬塞给了他300元钱,说是总理一定让他收下,他种苹果很辛苦。张占胜推不过,只得把钱接了过来,心里却是感慨万千。
随后,张占胜老汉被带到了温总理办公室,里面很多人,有记者,也有工作人员,张占胜8个月前刚刚见过的总理,正微笑地看着他。而他留意到了,茶几上摆着的,正是自己带去的苹果。
看到他走过来,总理站起来微笑着伸出手,张占胜赶忙握住了总理的手,总理问候他,并请他坐。张占胜慌忙让总理先坐,总理再度微笑着说,你先坐。张占胜老汉决定听总理的话,于是先坐下了。
总理的办公室很朴素,陈设简单,在张占胜眼里,还不如一些企业家的办公室豪华。落座后,张占胜非常紧张,两手总是不停地搓来搓去。总理问起乡亲们的收成和村里的情况,很随意也很自然。慢慢地,在总理的亲切问候下,张占胜的紧张情绪打消了,和总理攀谈起来。回答了总理的一些问话后,他忽然开玩笑说,我说给您送几箱苹果,您还给我钱,现在,我成贩果子的了!
一句话,总理及在场的工作人员都笑了,气氛也更加轻松起来。随后,张占胜把自己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思考说给总理听,总理很认真地倾听着,始终没有打断他。
很快,半个小时过去了,旁边的工作人员开始看表,张占胜才想起来8点半总理要主持召开会议,才依依不舍地住了口,站起来,和总理告别。总理一直微笑着,将张占胜老汉送到楼梯上。
2006年12月2日,张占胜老汉怀着无比激动和喜悦的心情坐上了回乡的列车,而他去中南海给总理送苹果的事,也早已在四邻八乡传开了,一时间,张老汉再次成了村民心目中的“英雄”。
2006年12月12日,张占胜老人又去了一趟运城,寄了一封挂号信给总理。信里,他再次就“三农”问题,向总理说了自己的看法。
有人说,老书记那人胆大,敢干!别人想都不敢想,他做到啦!咱村的苹果送进中南海,这是天大的喜事!而张占胜老汉却诚恳地说,我真想每年都去给总理送苹果,可是,我以后再也不会去了,因为总理太忙了……
编辑 / 海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