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在网络经济环境下模块化生产方式的价值创新。通过分析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冲击,作者认为模块化生产方式将是今后的主导生产方式,它能促进企业创新,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本文着重阐述了模块化组织价值创新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模块化 价值创新 垂直分工 报酬递增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69(2007)2-0114-06
引 言
随着计算机信息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经济作为一种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平台、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为特征、信息与知识起重大作用的经济活动,正慢慢影响着人与人之间、工作与工作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而对整个产业结构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其原因主要在于,与传统经济相比而言,网络经济下的消费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企业之间更为密切的相互联系增加了它们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和进行合作的可能性,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遵循斯密定理采纳专业化分工,而且应该按照科斯定理进行一体化分工。于是,模块化这一新型生产方式被人们所重视。与此同时,著名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家杨小凯运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对分工、交换与城市的形成进行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型,认为网络化分工模式是一种极其有效的生产方式。
鉴于此,众多企业改变原先独立进行研发、生产、流通、销售的生产方式,建立关系复杂而又紧密的分工网络,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产业价值链,即通过模块化分工来实现共赢。可以说,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原先的垂直一体化向垂直解体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而模块化生产组织形式被认为是最为理想的选择,譬如,Baldwin&Clark(1997)认为模块化是一种有效组织复杂产品和过程的战略,并变得越来越重要;杨志勇(2000)指出为了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企业应迅速地为自己在模块化制造网络中寻找到合适的位置,模块化制造网络在网络经济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曾有学者认为,21世纪将会是模块化时代,模块化生产方式将是主导的生产方式。譬如,Simon(1962)阐明了模块化对于管理复杂系统极其重要性;Sendil k.Ethiraj和Daniel Levinthal(2004)曾讲到模块化生产方式是解决设计、管理和组织复杂系统这一核心问题的最佳办法。为此,本文以模块化为研究对象,分析网络经济环境下模块化这一生产方式与价值创新之间的重要关系,指出了模块化生产方式与价值创新的相互依赖性,探讨了价值创新的具体表现,这将能增强企业采用模块化生产方式的紧迫意识,有着实际指导意义。
关于模块化与价值创新研究的回顾
模块化这一概念是西蒙(1962)最早提出的,其将模块化理解为一种在进化环境中促使复杂系统均衡动态演进的特别结构。其后,模块化逐渐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重视。值得指出,“模块”是指半自律性的子系统,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而把一个复杂的系统或过程根据系统规则分解为能够独立设计的半自律性子系统的过程,或者是按照某种联系规则,将可进行独立设计的子系统统一起来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就叫做“模块化”;通过模块化,一个复杂的系统就能分解为一系列相对独立的具有特定功能价值的模块(子系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企业之间的关系。这一新型企业(产业)架构模式实质是对分工理念做出一种新的诠释,Chesbrough &Teece(1996)认为由于复杂系统自身存在着混沌性,若其演化与发展依赖纯粹温特式或丰田式作业模式来进行惯例化和标准化的话,往往会弱化产品革新能力,导致企业难以适应不稳定的、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而Buchanan&Boddy(1992)则指出模块化是将复杂系统解构为适量具备市场灵活应对能力的、着眼于核心竞争力培育与提升的特定小系统并赋予强大的系统协调能力,势必能够满足差异化的产品需求、适应市场竞争能力。
根据如上关于模块化的概念和特性可知,复杂系统在要实现模块化生产方式时就必须遵循“看得见的设计规则”和“看不见的设计规则”。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模块之间形成相同的技术标准、产品界面标准和功能标准,才能使得产品组件之间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另外可知,对于任何位于产业价值链条上的企业来说,不同模块之间的架构情况起着重大的制约作用,而对于企业行为绩效的影响更为明显。Masahiko Aoki(2002)曾在其文章中指出组织框架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Sendil k.Ethirai和Daniel Levinthal(2004)认为在构建模块时必须坚持建立合理的组织框架,才能通过描述权威性的边界以实现最小化冗余信息流、减少冲突和增强协调性等效果。显然,复杂系统必须拥有合理的组织结构,才有可能实现较好的行为绩效,进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毋庸置疑,模块化这一生产组织形式有着众多的优处,被誉为“新产业结构的本质”。值得注意的是,模块化生产方式的采纳与否是在对企业一体化内部的科层管理协调费用和市场交易成本权衡的基础上,以保持产品整体性能的完整性为前提,运用“新水桶原理”来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简单地说,企业采用或参与模块化生产方式本质上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正式契约和隐含契约所构成的相互依赖、共担风险的动态组织模式,其实现众多模块有序协作的方法是各亚组织之间采用达尔文主义式的演化(包括搜寻、知识和选择等过程)以追求整个系统效益最大化的最终目的。根据自组织、演化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原理可知,任何个体(组织)的行为或模式对事物的发展和演进表现着关键性作用;那么,企业的组织模式唯有适应生产方式的革新浪潮和消费方式的演变趋势,才能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鉴于研究的出发点和侧重点有所差异,不同学者分别从模块之间市场交易方式(Somaya&Linden,2000)、模块之间信息传递方式(青木昌彦,2003)、企业之间实力地位和影响力(周鹏,2004)等不同角度提出关于模块化组织模式的各自观点。而模块化组织实现有效运作的基础则在于复杂系统中的成员之间的“替代性活动”和“互补性活动”,即各企业通过遵循公认网络原则,培育和提升基于适当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基础上的企业模块异质能力,利用网络中的“认知范围的外部经济”实现企业的循环创新和动态性成长的过程。
相对于旧生产组织方式来说,模块化生产方式最为值得人们关注的是其对于创新有着巨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譬如,Sendil k.Ethiraj和DanielLevinthal(2004)指出,结构合理、程度适度的模块化能够推动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和企业的制度创新;青木昌彦、Baldwin、Masahiko Aoki和刘茂松等从不同地角度阐明模块化生产方式可以不同的促进创新;当然,也有少数学者对此提出异议,如Sorenson & Heming(2001)和Chesbrough(2003)分别认为模块化的不确定性外界和其内部信息的公共性都会影响创新。而对于“创新”这个词,我们并不感到陌生。因为早在1912年,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指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熊彼特(1934)认为,创新具体可以通过新的消费品、新的生产方法、新的运输方法、新市场和新的产业组织形式等五大途径实现,并指出创新是一种自我毁灭性的革新。之后,创新与创新扩散等研究领域逐渐受到学者们深入研究与高度重视,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弗里曼、里昂惕夫、谢勒、曼斯菲尔德、罗森博格等。然而,价值创新,作为一个新经济内生性经济增长视角的概念,近些年才被提出。其实质在于对关键资源、专用性资产、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再次开发、积累与提升,并通过设计新的产品或服务,为现有和潜在顾客提供有重大突破的价值而创造新市场或新产业。由此价值创新可视作为颠覆传统的竞争观念,摒弃规则秩序公认的价值元素,升华、提炼或另辟蹊径,并远远超越了价值创造的内涵。胡晓鹏(2004)从消费者视角阐释了模块化的价值系统,认为价值可以在模块系统中具备水平、垂直和混合转移的特性;罗珉(2006)提出了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的第三种模式--价值星系,并对价值星系的价值创造机制进行了分析;而徐宏玲(2006)借鉴瀑布效应探析了模块化组织价值创新的原理与机制,强调了模块化组织之间存在着动态竞合关系,认为复杂系统的内生、外生两种不确定性的动态均衡对企业的组织形态演进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在阐述模块化组织内在的价值创新与自发性机理时尚有所不足。
鉴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强大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足以可见,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的创新经济时代,创新是企业战略、国际产业竞争和国家战略的核心,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基本驱动力。需要注意的是,纵然多数学者赞同模块化生产对于创新有着推动作用的观点,但单就深入探讨研究模块化价值创新问题的却并不多。为此,我们将目光更多地投向模块化的价值创新。
模块化的价值创新内涵与机理
对于模块化生产方式与价值创新之间的关系,众多学者纷纷阐述各自的不同见解。Baldwin& Clark(2000)曾指出,如果恰当执行的话,模块化将被认为会通过子模块的自组织与模块化整合这两种机制,促进价值创新。张莉莉等(2005)认为,在模块化构架下,价值创新有两种途径,一是基于各模块内部价值创新,即功能模块自身的改进或者是开发出一种新功能的模块来促使增值;二是外部价值创新,即在产品构架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对功能模块的一系列操作--剥离、替代、添加、除去、转换、增加兼容端口,改变模块之间的连接关系,快速生产出多样化的产品,节约产品创新和市场导入的时间,同时在分享外部性的时候重新寻找自己的最佳定位,进而使得自身在整个价值体系中占取主导地位。另外,朱瑞博(2003)和胡晓鹏(2004)。指出,在模块生产过程中,如果存在着众多潜在竞争者将会更能促进产品创新,模块之间的信息、知识的外溢亦能有利于企业展开产品研发,实现产品的多样化与增值。当然,反面意见认为,过度的竞争会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本文认为模块化分工与其内部“背靠背”竞争是价值创新的根本激励因素,而价值创新的具体表现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价值体系网络化
众所周知,经济学理论中的斯密定理主要着眼于分工,认为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专业化和分工发展的过程;并指出分工不断深入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还能够以多样化产品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与此相反,R.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指出,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科层管理都存在着成本,认为只要内部管理的费用小于市场交易费用的话,就应该用企业去替代市场以此实现节约交易成本。然而,在网络经济这一条件下,模块化生产方式将斯密定理和科斯定理这两个表面似乎矛盾的定理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其原因在于网络经济环境能够为专注于某一核心业务的模块厂商提供丰富、及时且有用的信息,极大节约了它们为了搜寻其他“最佳”模块厂商的时间和费用,降低了企业进行模块化生产方式所存在的成本方面的风险。此外,在模块化生产方式中,模块厂商是以功能划分为标准的,其内部元素的构成则是以价值链的解构、整合和重建形成,那么模块化结构不仅要关心模块之间的横向关系,还要高度重视模块内部的纵向关系,而不同模块之间存在的“潜在规则”或“看得见的规则”,使得单一模块不敢肆意违背企业间的契约,从而约束着企业加强协作与共同创新,这就为企业开展具有网络化倾向的模块化生产增加了可能性。同样,由于模块化允许“试错”和“次优”情况存在,所以模块厂商可以通过模块内部的局部搜寻和模块的重新整合来实现模块化创新,进而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组织价值的实现主要依赖于不同模块厂商之间的网络化分工,因而在模块生产方式下价值体系呈现出网络化的态势。
2.价值报酬递增化
微观经济理论告诉我们,报酬递增可以通过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来实现,前者是指随着单个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张,其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自身的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而后者表明单个厂商平均成本与其生产规模无关,但随整个行业大规模扩大而不断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行业中存在着正的外部性。在网络经济条件下,模块化的网络化的协作生产方式所具有的正反馈机制变得尤为明显,即整个网络系统中的任一厂商所能获得的价值不再仅仅取决于自身的经营状况,而且还取决于连接到该网络系统的厂商数量,呈现出梅特卡夫法则--如果一个网络中有。个人,那么网络对每个人的使用价值与网络中的其他人的数量成正比,这样网络对所有人的总价值与n(n-1)=n-n≈n(n较大时成立)成正比。根据对于模块化理论的研究可知,模块化组织价值报酬递增主要体现在产业层次上,而非企业层次上。根据之前的分析可知,模块化生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拥有着正反馈机制和网络外部性,因而模块厂商在努力实现自身的收益最大化的时候,可以使得整个模块化生产系统的价值不断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整个模块化生产系统内部存在着资源共享、知识外溢和集体学习等现象,所以任一模块厂商的创新都会促使其他模块厂商不断学习、模仿,从而实现整个模块化系统连续性创新,使得整个系统的组织价值不断增加,由此改变了传统经济下报酬递减的规律唯独存在的现象。与此同时,模块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化的社会分工方式,也可以通过生产费用的节约和供求的交互作用而实现整个模块化系统的报酬递增。或许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达维多定律、马太效应、吉尔德定律、摩尔定律等正反馈规律不断增强旗舰企业的报酬递增趋势,形成领先者更加领先、失去优势者进一步丧失优势的演进路径,即出现一种“赢家通吃,输家通盘”的局面。
3.模块边界动态化
随着模块化组织的出现和组织价值网络的形成,跨企业和跨价值链的模块整合使得企业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企业之间的组织价值增值环节之间也变得越来越相关联,并出现一系列的重叠、替代、交叉、融合等特征,即组织价值网络的功能性分工使得企业在整个模块系统中的地位不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企业内部市场开始与外部市场渗透融合,使得决定企业边界的因素开始由传统的以市场为基础的边际效应逐步转变为以价值模块为基础的核心竞争能力,为此任何模块厂商只要拥有决定整个价值网络的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就有可能成为整个价值链的主导企业,并且随着竞争能力的不断提升,企业的生产规模也将不断扩大,进而使企业的边界得以延伸;相反,一旦企业丧失决定整个价值网络的竞争能力,其价值和战略地位将呈现出相对下降的情况,进而价值模块的规模和边界萎缩。特别是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网络系统中的正反馈机制、网络外部性、知识溢出效应和共同创新等因素促使模块厂商通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组织价值网络的扩大、经济价值的增加、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获得,也就是说,企业价值网络的拓展是企业边界实现延伸的新平台。总之,随着企业价值网络的形成和拓展,价值模块的边界呈现出一种模糊化、动态化的趋势。
由于网络经济因素的存在,价值创新在模块化生产过程中并不是暂时的、静态的,而应该是持续的、动态的。与此同时,在网络经济这一超竞争环境下,模块化价值创新的三大表现可以视作为其内涵,而它们之间的内生机制则能通过上图来表示。首先,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模块化总会寻求最优模块来构建产业价值链,从而不断影响企业规模的变动;其次,价值体系网络能够通过网络经济的外部性来实现价值报酬递增。而在模块边界动态和价值报酬递增两者之间存在着互动性的关系,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发展。然而,企业市场地位的争取、最优绩效追逐和创新厂商是两者相互依存的主要因素。而关于模块化价值创新这一问题,其研究的关键与重点在于如何正确地通过创新来追求、实现并维持主导企业的地位,即必须要不断地促进各方面的创新。为此,模块厂商就应该竭力创造条件、不断促进价值创新,取得领先地位,否则就会遭受剔除、淘汰,甚至出现倒闭等不幸情形。
简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伴随着网络经济和模块化时代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开始表现为价值链条或网络系统之间的竞争,因而组织价值链条的整合逐渐成为衡量竞争力的主要标准,由此价值创新的重要性也随之增强。为此,在模块化企业进行生产的时候,行为经营组织者必须重新思考企业基本价值观和嬗变思维方式,并不再片面强调企业经营的短期效果,而应恪守“价值创新”的战略思维,开拓蓝海,即打破规则—参与竞争—制定规则—专业经营—临场发挥并从变革中获利。
以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包括产品的高质量、高性能和创新性,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的成本和售价,让顾客得到实实在在的“可感知价值”,从更深层面和更长远的视角进化了企业的发展战略观,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具体来讲,应该着重从如下几方面来组织,积极推进企业的价值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位于核心位置,并实现快速发展。
第一,整合产业价值链,发挥整体竞争优势。在模块化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产业价值链这一层面上的竞争,任何环节的弱势地位将直接影响到整条产业价值链的生死存亡,唯有在综合考虑各个企业的优势所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强处,并构建出一个以竞争实力强、市场影响力大的核心企业,以此中心来垂直整合产业价值链,以适应竞争异常残酷的竞争环境。同时,企业应该积极通过柔性化契约网络来整合世界资源,取长补短,赢取更大的盈利空间和更多的利润额。
第二,培育“干中学”意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模块企业之间的“背靠背”的竞争模式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不断积累经验、总结心得并采纳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努力将模块内部的“隐性知识”变为“显性知识”,并将自身的发展目标定位于模块的整合者或产业标准的制定者。当然,各个模块企业可以运用模块化生产网络的知识外溢,通过相互学习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使得企业拥有持续的创新能力与良好的发展前景。
第三,重视专业化分工,做强做精核心业务。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边界可以说呈现出“双边界化”的发展趋势,即核心业务的“归核化”和非核心业务的外部“供应箱式化”。其中,企业的核心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外在规模。那么,企业就应该在融入模块化网络体系的同时努力精心于核心业务,增强核心业务竞争力,从而成为整个价值链的旗舰企业。
到目前为此,模块化的价值创新研究已经开始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并需要做出初步的理论和实践探讨。本文对企业组织形态和价值创新机制进行了研讨,算是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如何来维系价值网络具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因此从社会契约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就值得学者加以更为深层次的研究。
(责任编辑:徐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