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的理念和手段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服务发展

2007-12-29 00:00:00朱正荣胡卫江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7年9期


  近年来,苏州市各级党组织以创新的理念和手段,积极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基层党建的整体功能和活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强化创新理念,正确引领基层党建发展方向
  
  1.在工作思路上,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进行指导。结合农村、社区、非公经济组织三大领域重点部署、重点推进。一方面,确立整合党建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构建区域性大党建格局的指导思想,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创新载体建设,提高基层组织整合度和工作影响力,使基层党建工作更加有效地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另一方面,确立用党建来推动服务,用服务来促进发展的工作理念,完善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社会工作机制,努力做到服务群众更直接,推动发展更有力。针对村、社区党委和非公经济党组织越来越多的实际,专门制定了《苏州市村党委工作细则》《苏州市社区党委工作细则》和《苏州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工作暂行规定》。2005年底,围绕贯彻省、市党代会精神,制定出台了《2006~2010年苏州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规划》,在全市各基层党建领域大力实施以“加强基层党建,建设和谐苏州”为主题的“先锋工程”,引导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争做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先锋。
  2.在工作方法上,围绕基层党建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激发创新活力。先后召开全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创优大会和先进性建设理论研究大会,组织举办各类研讨班,积极借鉴外地先进做法和经验,形成了一批反映苏州实际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在全市组织系统内部建立了创新工作考核评估制度,对创新工作实行项目化管理,每年评比组织工作十大创新成果,去年,市党员服务中心的建立和昆山市创设非公企业党工干部保障资金,被评为省组织工作创新创优十大优秀成果奖。
  3.在工作导向上,围绕基层党建“品牌”建设提升工作质量。既抓好量的扩展,更注重质的提升,努力创设各领域、各层面示范带动群体,注重各类媒体优势的发挥,扩大渗透辐射,形成整体效应。结合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集中命名表彰了一批先锋市(区)、先锋镇和先锋村。扎实开展社区党建工作示范点和非公企业、社团中介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创建活动。准确把握“七月阳光”、“今日党建”、“苏州党建”、“党员服务中心新资讯”等“一台一报一网络一刊物”各自宣传定位,开展立体宣传,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七月阳光”走进社区、青春之歌走进非公企业等系列活动,拓展了党建宣传载体,增强了与广大党员群众的沟通交流,从而扩大了全市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去年,举办了全市非公企业党建先锋论坛,邀请企业业主、外方总经理、党组织负责人一起围绕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进行讨论发言,并请专家教授现场点评,在社会上引起较好反响。
  
  二、把握创新关键,不断完善基层党建支撑体系
  
  1.健全与发展相适应的领导体制。中共苏州市委成立了全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市基层党建工作。全市还成立了非公经济工作委员会,县级市、区也建立相应领导机构,镇、街道普遍成立非公经济党委或党总支。同时,建立健全党员教育联席会议、新社会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议等制度,定期协商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全市推行党员领导干部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
  2.完善服务、推动发展的组织网络。坚持分类指导原则,拓展基层党建工作领域,强化组织功能。凡是符合条件的村、社区和企业及时建立党委或党总支,在农村健全完善以村党组织为主体,自然村党支部、产业党支部、社区党支部为骨干,专业党小组为基础的组织网络;在社区探索推广党委、总支建在社区,支部建在小区,党小组建在楼幢、街巷的做法;在非公企业相对集中区域,按照划片管理、专人负责的办法,依托开发区、党员服务中心和村、社区建立固定党组织,实现党建工作的全覆盖。目前,全市80%的村和60%的社区都建立了党委或党总支,1209个村和750个社区分别下辖党支部3494个和1517个;共建立非公经济党组织7888个,其中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到88.7%。
  3.打造符合发展要求的骨干队伍。积极从退伍军人、外出经商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优秀分子中选拔,从企业骨干、经营能手、致富能人中荐才,从机关、企事业干部中下派。2006年,全市共从高校毕业生中选聘289名村官。近年来,各地共把2900多名农村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把6200多名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重视加强基层党务力量配备,党委、总支建制的社区全部配备了专职党务副书记或党务干事;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干部,建立健全遴选储备和教育培训机制,积极推广公开招聘和建立党务人才库的做法,逐步推行党务干部社会化招聘、契约式管理、专业化培训、市场化运作的工作模式。各地各级共向非公企业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8741名,覆盖非公企业3万多家,对正式职工25人以上尚未单独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覆盖率动态保持100%。
  
  三、明确创新重点,着力破解基层党建瓶颈难题
  
  一是通过创新,着力解决“活力不足”问题。去年,制定下发了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并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修订完善了“三级联创”考核指标,促进“三级联创”活动再升级、再提高。在全市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主题实践活动,全市参与“双带”活动的党员干部超过5万人,帮扶群众10万余人。从1990年开始,连续开展了7轮整顿经济薄弱村党组织工作,有效地巩固了全市农村党建工作基础。围绕构建区域性大党建格局,把参与社区建设的党的工作力量整合起来,在街道、社区建立党建工作协调议事机构,推广党员议事会的做法,组织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形成社区党组织与单位制党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良好局面。通过举办非公企业党员业主和非党员业主培训班、红色沙龙、联谊会、行业俱乐部等形式,扩大党建工作影响力。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镇党员代表大会常任制,并根据上级部署认真开展县级市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
  二是通过创新,着力解决“手段单一”问题。全力打造党员服务中心新平台,在全市各镇和街道推进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在村、社区推进党员活动站点建设。目前全市共建成173个党员服务中心,914个村、社区党员活动站,并逐步将党员服务中心建设拓展到非公企业,悬挂统一的标识,面向社会群众和驻区单位提供党建和社会化服务。通过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建立农村党员学习中心户等做法,推行发展党员公示制、票决制,探索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为更好地服务党员、推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在人才市场成功举办全市党员就业专场招聘会,实现了“党员就业、企业引才、党建发展”的目标。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着力抓好全市基层党建信息库开发建设,完成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建设,镇、村远程教育站点覆盖率达到100%,并拓展到了城区街道社区和开发区。
  三是通过创新,着力解决“保障不力”问题。推进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专门制定下发了《村党委工作细则》《社区党委工作细则》和《非公经济党组织工作暂行规定》。设立全市基层党组织建设专项资金,各县级市、区也相应建立了专项资金,两级专项资金总数达到2600多万元,为开展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撑。对村、社区干部待遇报酬逐步建立起了与地方财政同步增长的机制,并积极推广对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党员服务中心负责人、党建工作指导员和村、社区下设党组织负责人进行工作补贴等办法。近年来,又推行了在优秀村干部中开展定向考录公务员试点工作,采取以村党支部书记身份挂靠人才服务站、参照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对村干部实施离职补贴等新措施,较好地调动了他们立足基层、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中共苏州市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王亚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