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2007-12-29 00:00:00王月华赵明霞
会计之友 2007年9期


  【摘要】笔者分析了当前高校在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从正确认识高校国有资产的内涵入手,提出高校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进程的有效措施。
  在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对高校等事业性资产管理的改革则相对滞后。
  
  一、高校资产管理的现状
  
  (一)账实不符,资产家底不清
  一些高校对购进物品不按规定及时登记入账,导致物卡不符、物账不符。一些高校对校办企业资产的管理办法不明确,致使部分校办企业自有资金购买的资产列入学校资产管理、部分资产列入校办企业自有资产管理,造成资产管理交叉,账实不符。一些高校合并后,资产规模也相应扩大,但资产的合并只停留在账面上,没有进行彻底的清理整合;有的高校没能做到定期清理固定资产,从而出现对固定资产家底不清的情况。
  
  (二)存量资产配置不合理
  由于目前部分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致使学校只注重收入,不重视节支;只重购置,不重管理;只反映支出,不反映存量。存在对闲置不用或者已无使用价值的资产长期挂账,不做账务处理,导致存量资产的价值缺乏真实性;而各部门对使用资产“占有式”的管理,对部分闲置资产和利用效率不高的资产无法进行部门间的调剂,特别是在大型精密贵重仪器的管理方面,管理人员维修技能低,不愿接待外来机构、人员测试,导致存量资产在校内无法做到完全跨学科、跨部门的横向联合、协作共用。
  
  (三)资产流失严重
  资产流失严重主要表现在:1.“非转经”行为带来的资产流失。(1)“非转经”过程中非经营性资产本身的流失,特别是高校在扶持校办产业时将国有资产无偿地划拨校办企业使用,导致国有资产隐性流失;加之高校由于资产来源的无偿性,缺乏资产保值增值的压力与动力,进而导致资产使用过程中的大量浪费,引起国有资产流失。(2)“非转经”产生收益的流失。大部分高校将国有闲置资产对外投资(如出租等)的收益都放入经营收入,视为单位集体所有,作为学校职工福利或在学校内部分配使用;而且校办企业利用学校无偿投入的国有资产产生的利润大部分留在校办企业,学校只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并计入经营收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2.无形资产流失严重。无形资产作为一种没有实物形态的特殊资产,在高校这种科、教、研相结合的组织中尤为重要,而大部分高校却忽视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致使许多科研成果、资质被个人或集体无偿使用,收益流入个人或集体腰包,造成无形资产流失。3.资产处置过程中的流失。部分高校在处置闲置资产和淘汰设备的过程中,资产未经评估或评估价过低,有的甚至随意报废尚有相当使用价值的设备,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四)资产使用效率不高
  部分办公用房闲置、公务用车使用效率不高;部分大型精密贵重仪器使用效率很低,有的每年只使用十几个小时,有的甚至购置后从未使用过;资产配置不合理,部分专业化设备重复购置;由于决策失误,部分设备购置后无法使用或面临更新换代,造成资产浪费。
  
  二、产生的原因
  
  (一)对高校资产的认识存在误区,导致资产管理实践中出现疏漏和失误
  1.对高校国有资产概念的认识存在误区。大多数高校认为国有资产即固定资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高校资产是高等学校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第三十条进一步规定“高校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把高校国有资产作为固定资产的误解必然带来对高校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管理的疏漏,造成资产流失。2.对高校国有资产本质的认识存在误区。《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把高校资产定义为高校占有或使用的经济资源,未能揭示资产的本质特征。借鉴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会计中对资产的定义,不难发现,无论是营利活动还是非营利活动,资产都是一种能带来“经济利益”和“服务潜力”的经济资源。因此学校这种准公共服务行业的资产是能创造服务潜力、带来经济流入的,而目前高校财务对资产不计提折旧的做法,不利于核算学校提供公共服务所花费成本的真实状况。3.对房产和土地的管理存在误区。大多数人认为高校的房产和土地具有固着性,不可能流失,对其放任自流疏于管理,致使“非转经”资产中的一部分房产、土地被其他单位侵占,特别是一些高校为扶持校办产业,将房产和土地无偿划拨给校办企业,而且没对这部分资产计提折旧,使经营收入中没有扣除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虚增经营收入,将国有资产增值资金及收益量转到集体或个人身上,造成了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4.对“对外投资”的理解存在误区。部分高校认为其“对外投资”是指对外单位的投资,不包括对校办企业的投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对外投资是指高等学校利用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向校办企业和其他单位的投资”。因此,不把校办企业的投资列入“对外投资”,既忽略了投资收益的回收,又忽略了对投出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的关注,国有资产隐性流失。
  
  (二)管理机制不健全,对资产的监管弱化
  从学校管理的整体上看,未建立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不重视资产管理,年终报表对资产情况的披露不够;未用财务管理的理念分析资产管理的方法,重视现金流的习惯忽视了“成本”概念的引入;资产信息的质量影响了预算编制的细化。从资产管理的内部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缺乏从资产形成、使用到处置的有效的动态管理机制。在购建过程中,比较注重投资程序的完善。资产购建后,却忽视了现有资产的使用、调剂和配置,缺乏管理职责意识;在资产形成与配置方面,由于学校预算管理力度不够,造成资产形成过程控制弱化,由于缺乏合理、公正、有约束力的资产配置标准,造成资产配置的随意性,由于多样的资金来源渠道缺乏透明性和协调性,造成资产配置不公和重复购置;在资产使用方面,缺乏资产使用效率的考核标准和资产合理配置的管理机制、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弱化,导致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在资产处置方面,缺乏规范的资产处置程序和高效的处置途径,导致资产处置过程中的浪费。
  
  (三)管理制度不健全
  1.大部分高校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建设上相对滞后,一般只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而在无形资产管理和对外投资管理上则为空白。2.对学院内部不同性质的资产采取大一统的核算及管理方法,未对“非转经”资产的管理进行规定。3.未建立资产管理转让制度、权益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导致资产管理监督弱化。
  
  (四)决策程序不完善、不科学
  大部分高校未建立科学完善的决策程序,对于投资金额较大的资产购置项目未进行可行性调研论证,导致盲目投资、一些项目建设规模过大或购置资产不适用等现象出现,造成资金浪费。
  
  (五)日常性基础管理工作不到位
  部分高校对固定资产的台账管理不完善,未建立固定资产卡片管理;资产入账不及时,资产信息质量差;未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或财产清查;未设置专门管理资产实物的部门;无形资产缺乏管理;资产的建档工作滞后等。
  
  三、对策
  
  (一)逐步构建和完善科学的资产管理机制
  1.建立资产管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相接的管理机制。(1)应从财务会计基础工作抓起,注重资产的核算和管理,并将成本概念引入财务核算体系,考虑办学成本,对学校国有资产计提折旧。同时,定期对资产进行评估,及时反映资产的增值及贬值情况,为资产的配置与处置提供准确的资产信息。(2)通过提高资产信息的质量来细化预算的编制,进而通过合理的预算对资产的购置进行控制和监督。2.建立与高校管理相适应的一系列资产管理制度。逐步完善资产购建的决策程序,在资产购建前应调查资产存量情况,进行可行性调研论证,领导班子再集体决策定夺;逐步建立资产合理配置和调剂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在摸清学校资产状况的前提下,研究制定资产配置和费用定额标准,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制定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资产共享的动态管理制度;逐步规范资产处置程序,对各资产项目应在经过评估的前提下报批处置,同时还应明确处置程序中各部门的职责,理顺关系;逐步建立资产管理转让制度,在正确理解高校对外投资概念的基础上,对资产转让行为进行规范和统一管理,特别是对科研技术等无形资产转让的管理。
  
  
  (二)健全、完善财务管理监督机制
  规范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一要加强学校资金的收入管理,力求每一笔收入都纳入整个学校的财务管理,杜绝“小金库”;二要加强预算,节约和控制开支。管好用活创收等自筹资金。坚持“先收后支,量入为出,自求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明确资金的管理权限,力求节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强化内部控制制度。注重各项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加强权限监督,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坚持科学的岗位设置,加强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加强购建环节的监控,坚持以政府采购制为主,自主采购公开招投标的购建方式;加强记录控制,坚持凭单联次控制和凭单传递监督;加强盘查控制,不定期地进行实地盘点。
  
  (三)建立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
  引入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系统软件,建立国有资产基本数据库,关注资产存量和增量的变动,及时反映资产状态的相关信息,为学校掌握资产使用情况提供便捷的途径;为建立资产资源共享、共用机制提供基础;同时对分析资产使用效率、处置闲置资产等资产管理和决策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有效依据。
  
  (四)加强对非经营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坚持有偿使用,规范经营性资产的运作
  1.应划清“非转经”后资产的产权归属,对转入经营性运作的资产,学校作为资产所有者要进行管理。2.明确对转移资产的管理方式,如对投入校办企业的资产实行投资管理,计提折旧,注重投资收益,关注投入资产的保值增值。3.对非经营资产转为经营资产应有专门的部门代表学校进行管理。通过论证申报,授权批准,在满足了教学需求的前提下,将闲置资产或使用效率低的资产向社会开放,将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运用经济手段,收取资产占用费。4.将市场前景看好的科研课题推向市场,评估资产价值量,转向经营开发。5.将校办企业推向市场,通过资产清查、评估,实现高校校办企业运行机制的转变,按经济规律来指导其经济行为,提高资产的营运效率。
  
  (五)加强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并坚持常规化、制度化
  建立固定资产归口管理制度,定期进行资产的账卡核对和清产核资,定期进行资产管理、使用、账务管理各部门之间信息的核对;建立技术、资质等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加强资产的档案管理。
  
  (六)逐步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高校应从学校资产概念的正确认识入手,增强实物管理意识,树立资产保值增值的市场经济意识;注重资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定期参加相关知识的培训;注重提高资产使用部门管理人员的设备操作技能和资产维护技能。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