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大力加强蔬菜生产
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山东省泰安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是一个蔬菜生产大市。近几年,狠抓了农业标准化工作,农产品特别是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绿色食品和有机蔬菜面积不断扩大。
一是做好农产品安全宣传及技术培训工作。按照省市部署,积极参加全市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并开展了不同规模、形式的培训200余场次,10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万余份,及时做好农产品安全宣传报道和有关信息报送,利用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加强宣传培训和监督管理。
二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查和监督管理工作。根据农产品安全工作要求,结合全国、省、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对全市无公害、绿色食品蔬菜基地,进行了抽样检测,共涉及4个县市区的27个生产基地,采集样品380个,合格率为97.5%。省农业科学院对泰安市5个绿色食品产品进行了抽检,合格率100%,协同省绿办对泰安市的8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年检,检查全部合格。
加强对各类食品经营场所的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加强对上市农产品的抽查,对在市场抽验中发现的危害人体健康的不合格农产品,要坚决清理出市场。同时,要查清其进货渠道。督促农产品经营者建立进货查验制度,落实经营者质量责任。督促企业对已销售的不合格食品,主动召回,及时消除隐患。积极推广连锁经营或物流配送等有效经营方式,推广商品市场开办单位与场内经营者之间签定农产品安全保障协议。积极探索农产品产地编码和标签追溯的质量监控模式,推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食品经营者与供货单位签定“场厂挂钩”、“场地挂钩”协议。
我们还对当地农产品产地环境状况进行了调研,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采取的保护措施,起草了《泰安市农村产品安全现状与对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安排及主要措施》及时上报有关主管部门。
三是加强生产基地的规范化管理。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土壤、水源以及大气等要搞好动态监测,严格控制废气、废水、废液和有害有毒物质对生产基地的污染,同时加强对基地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搞好植树造林,为农产品生产基地创造良好的环境基础。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积极开展农资打假,严厉查处违规生产、经营和使用禁用及滥用农业投入品的行为;强化种植业产品农药残留超标治理,实施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削减计划,严格控制和禁止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截止目前泰安市共出动农业执法人员2155人次,查处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违法案件339起,下达整改通知书82份,查封假冒伪劣种子、农药等农资商品599.25吨,取缔非法经营业户8家。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农业、公安、工商、质检等部门,大力整顿规范农资市场经营秩序,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突出抓了以种子、农药、化肥执法监督检查为重点的农业综合执法,有力地净化了农资市场,维护了广大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我们还注意搞好生产过程的规范化管理。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不同质量标准,加强标准化技术的推广,通过制定相应的《生产管理和技术操作规范》,做到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关键技术和基本操作规范的统一,逐步达到生产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同时严格各环节的管理制度,每处基地都要建立农产品的生产管理档案,从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关键技术、田间管理、产品的收获到质量检验等建立一套完整的档案,并明确产品的编号和责任人,逐步形成了有效的农产品质量保证制度。
宜春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助推新农村建设
“社里帮助贷款60万元,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我可以放心大胆地养猪了。”加入了上高牧业合作社的养猪大户胡状元非常开心地说。像这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江西省宜春市已有303个、成员15万人,带动非成员大户21万户。
由于生产技术、市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农民在产前、产中、产后经常会遇到难以抵御的风险。宜春市委、市政府对此进行了大胆探索,按产业结构,以资金、技术、市场、信息为纽带,组建起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入社,破解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龙头企业“办”不了、单家独户“干”不了的诸多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利益、信用、抗风险、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村和谐的共同体。
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后,农民由分散走向联合,由单一变为“团队”,由提篮小卖成为合作经营,个体风险大大降低。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整合生产资料,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了农业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使农民向耕作机械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迈进,并通过集聚生产要素,实现了产供销、贸工农各环节的有机结合,给参加成员和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如靖安的椪柑合作社不仅开拓了全国市场,而且冲出国门,远销荷兰,出口价格达到每公斤7.2元。每公斤价格比成立合作社之前增加了1元左右,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900元。万载有机农业协会建立后,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由以前的1个乡镇发展到7个,种植面积达4万亩,带动农民近7万户,去年产值突破1亿元,10多个系列、100多个品种先后获得了农业部和欧盟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年出口创汇500多万美元。
在合作社入了股的成员,又相应在债务上承担了互相联保的义务,与一家一户相比,其偿债能力、信用程度优势明显。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为农民提供教育培训,为农民送知识、讲科技,并定期开展有农村特色的文化活动,促进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向现代文明转变,培育造就了新型农民。
沈阳市东陵区“四管齐下”
力促生猪饲养
沈阳市在市场猪肉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通过采取政策扶持、技术支持、防疫保护、协会服务等措施,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目前,全市生猪生产形势稳、效益高、潜力大。其中东陵区上半年生猪饲养量就达13.2万头,同比增长5.1%;生猪出栏7.2万头,同比增长13%;全区养猪户同比增收6400万元。该区现有可繁母猪8400头,后备母猪2400头。预计下半年可产仔猪7.2万头,按每头450元销售价计算,可增收3300万元,全年仅生猪养殖一项就可增收1.1亿元。
沈阳市东陵区生猪生产后劲十足,得益于“四大措施”的保障。
一是规模特色养殖增后劲。近两年,东陵区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对规模化养殖给予良种、防疫、饲料等方面政策上的倾斜,先后补贴300多万元,全力打造了山野猪养殖场等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规模养殖小区。特别是重点扶持了拥有独特养殖品种和先进饲养技术的李相野猪生态示范养殖基地,区政府主动帮助企业规划设计,协调银行贷款,扶持其做大做强。该基地现生猪存栏量达2400头,年生猪饲养量可达一万头,出栏可达6000头。目前,东陵区有市级养猪小区11家、区级养猪小区18家,规模饲养率超过80%,全市9个生猪储备基地东陵区占了两个。
二是防疫检疫成网络。东陵区建立健全了区、乡、村三级防疫网络体系,做到了区有动物防疫监督所、区域有区域性动监所、村有防疫员、规模养殖大户配有专职兽医。对重大动物疫病,免费为养殖户提供疫苗,有专职防疫人员监督指导进行免疫。该区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落实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责任,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同时,协调环保部门,为养殖户增加环保设施,加大饲养场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指导力度,全面改善饲养环境,提高生猪抗病力和免疫力。
三是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促增收。今年,东陵区投入10万元,在生猪生产密集地区扶持养殖户建成了两个配种站,推广人工授精技术,改良生猪品种,提高了抗病高产优良品种养殖率。同时,通过聘请专家、教授、技术人员走村入户进行技术指导,向广大养殖户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养殖水平,实现了增产增收。
四是协会服务降风险。为了降低养猪风险,破解卖难、买难问题,由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协调组织成立了养猪协会,由养殖经验丰富的大户担任会长、副会长,对养殖户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方面,发挥协会的技术优势,由协会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养殖户科学养殖水平;另一方面,发挥协会信息来源广、销售环节少和销售渠道宽等优势,在饲料、兽药等方面进行批量采购获得规模效益,降低了生猪饲养成本。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