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教育现状与再发展对策

2007-12-29 00:00:00毛书林
中国经贸导刊 2007年19期


  我国西部农村教育目前已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普及义务教育攻坚战正在打响,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但是西部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教育投资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农村教育投资布局规划不完备、缺乏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等问题仍很严重,急需从理顺投资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育观念等方面予以综合治理。
  
  一、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现状
  
  整个西部地区的“两基”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相距尚远。截止2002年年底,全国已有91.8%的人口地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而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只有77%。全国尚有467个县级单位未实现“两基”,其中410个在西部地区,占未实现“两基”县总数的87.8%,涉及345万平方公里国土和8300多万人口。西部未实现“两基”的有35%的县(市、区)、23%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年,低于全国1.3年;文盲率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出发,总揽全局、高瞻远瞩,加速西部教育发展的步伐!
  2003年底,在人们即将迎来新的一年之际,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制定的《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中国将启动一项目标宏伟的教育工程:到2007年西部地区要整体实现“两基”,也就是要达到“两基”人口覆盖率在85%以上,初中毛入学率在90%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
  2004年的“两会”上,一大喜讯从人民大会堂传遍神州大地:中央将拿出100亿元用于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5年年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首先告捷,成为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实施以来第一个实现“两基”目标的省级单位。其他西部省份也开始了向“两基”目标的最后“冲刺”。“两基”攻坚,形成了万马奔腾之势。当时光流转到2006年的10月底,中央已下达寄宿制工程专项资金90亿元,西部地区已有4350所寄宿制学校如期竣工;247个县级单位实现“两基”目标。
  2005年,“两免一补”的实施范围覆盖到59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据统计,当年国家和地方政府用于“两免一补”的资金达到70多亿元,340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从中受益。如果说寄宿制学校的落成解决了路远孩子的上学难题,那么“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则有效解决了西部地区孩子入学后巩固难的问题。
  2004年全面推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根据计划,到2007年,国家和地方将拿出100亿元,在中西部构建起一张跨越千山万水的远程教育大网。截至目前,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投入80亿元,其中中央投入40亿元、地方投入40亿元;共配备教学光盘设备35万余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19万余套、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设备3.5万余套;基本覆盖了中西部8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1亿多名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生从中受益。
  针对西部农村学校教师紧缺、素质亟待提高的现状,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编办四部门联手推动,颁发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决定从2006年起的5年内,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特岗计划出台后,高校毕业生踊跃报名应聘。截至2006年8月底,1.6万名大学毕业生已经奔赴西部地区260多个县2850所农村中小学。
  2006年的春天,党中央、国务院的又一项重大决策——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提出,在2006至2010年5年内,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累计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182亿元,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共落实改革资金133亿元,各地落实改革资金77亿元。这一政策惠及40多万所农村中小学、5000多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贫辍学的农家娃得以重返校园。农民的教育负担得到了切实减轻,平均每个小学生减负140元、初中生减负180元。新修订的法律更加强调了各级政府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责任,“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分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了公共财政保障的范畴。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发展西部教育,特别是西部农村教育任重道远,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历史问题。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受西部经济的制约,文化教育相对落后。二是观念问题。西部某小学连个厕所都不建,回答是没有钱。等、靠成了不少基层领导的意识。似乎什么都要国家拿钱来办。三是体制问题。四是教师短缺。五是教育理念落后,这将使西部地区完成“两基”攻坚任务更艰难、繁重。
  
  二、西部农村教育再发展对策
  
  (一)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发展滞后,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西部教育的相对滞后与人才资源的匮乏。因此,西部地区要转变观念,树立并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在国家重视的同时,自身应摆正教育的位置,进一步提高对教育在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的认识,促使农村城乡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及其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权益,使每个农村青少年及公民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人尽其才,才为国所用。不仅把发展的重点停留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更应放在开发人力资源、发挥人才作用上,促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完成国务院提出的到2007年底,力争使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的攻坚任务,进而为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好基础。
  (二)完善国家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农村基础教育管理在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时,还应区别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对西部各省、县的人均财政进行定量分析,划出义务教育投入以县为主、以省为主、以国家为主三个层次。同时注意发挥乡级政府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作用,以扩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并且建立和完善教育资金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克服教育经费被挤占、截留、挪用的现象。借鉴国外把学校教育经费与教育行政经费分开的做法,建立合理的教育经费管理机制,把教育经费真正落实到各级学校,从而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农村中小学校舍的维护、改造和建设,确保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基本支出需要。在积极发展公办教育的同时,还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大力开发民间教育资源。开放和引进中外合作办学。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形成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和中外合作办学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
  (三)统筹规划学校布局,集中财力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要在规划布局、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进行学校危房改造和新校舍建设,同时对于生源高峰期的校舍要尽可能利用已有的各种资源,避免盲目建设,资源浪费,比如在人口稀少的老少边穷地区,一些生源较少的乡镇可由一两个甚或两三个乡镇合办一所寄宿制初中,不必每乡办初中,以利于进一步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结构。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大力精简非教学人员,分流城镇富余教师,逐步辞退代课教师,充实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进而优化教师队伍,形成合理的师生比例,提高办学规模和效益。
  (四)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首先应采取特殊措施,遏制农村教师外流的势头。对长期献身西部农村教育的教师,应在工资、福利、政治待遇上给以优惠。教师职称晋升、优秀教师聘选、校长选拔任用,均必须有相应年限的乡村学校教育的实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教育工作者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及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中小学任教,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健全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能进能出、富有活力的教师管理制度。严格掌握校长任职条件,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西部任教。通过定向招生等方式培养乡村教师,以解决西部“老少边穷”地区乡村学校缺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不稳定的问题。在这当中,特别要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进行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
  (五)进一步加大助学扶持力度
  要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怀着对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群众的深厚感情,提高教学质量。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农村教育中的特殊问题,建立农村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制度,逐步扩大免费发放教科书的范围,逐步免除杂费,为寄宿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通过给学校划拨少量土地或提供劳动实践场所,帮助学生勤工俭学并改善生活,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去学习机会;降低初中生的辍学率,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动员和资助贫困家庭农民子女入学;做好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培训、教材编写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工作。
  (六)积极推进“三教统筹”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在农村初、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内容,以充分发挥教育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西部农村脱贫致富、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服务,实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山东省兖州市实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