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动态监测

2007-12-29 00:00:00
中国经贸导刊 2007年23期


  宁阳县由“集市农业”
  迈向“超市农业”
  
  近日,山东省泰安恒乐食品有限公司院内,向日本、韩国等国外超市运送“恒乐”牌蔬菜的车队正整装待发。正在清点货物的老板张胜军高兴地说:“菜一进超市,这价格可是打着滚地往上蹿啊!”这家公司主要从事山药、胡萝卜、土豆等根类无公害蔬菜的加工、储藏、出口等业务,公司建立起了1000多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据了解,上个月公司出口到马来西亚的500吨荷兰土豆,每公斤价格比国内高出1元,仅此就多赚了50万元。
  从“提篮叫卖”、“走街串巷”的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到走进超市,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上下足了功夫。他们按照农业生产的标准组织生产和进行加工,根据超市经营的要求进行包装,以品牌的形式进入超市连锁销售,实现了农业发展从单纯提高产量、优化布局提高农产品质量到发展“超市农业”的跨越。目前,宁阳县有100多种农产品打入各地超市,“超市农业”的份额已占整个农业产值的30%。
  宁阳县在全县范围内推行标准化种植,相继建设了一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形成了与超市经营相适应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群。葛石镇素有大枣之乡的美誉,大枣栽植面积达8万亩,产值近亿元。镇里邀请山东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有关院校和单位的专家教授,制定详细的标准化种植方案,大面积推广“穴贮肥水”、“地膜覆盖”、“花期喷硼”等先进技术,严格按照标准化,无公害果品的要求进行生产管理,其生产的大枣通过了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据县农业局负责人介绍,县里已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8个,通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认证产品达到21个,种类涉及瓜果、蔬菜、粮油等7个系列。
  宁阳县采用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了进军超市的“集团军”。龙头企业与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签订生产合同,农户生产的合格产品按高于市场5—10%的价格收购。企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桑庄村是有名的蔬菜专业村,村里成立了蔬菜生产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联合搞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保证了蔬菜质量,而落户于这个村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泰安紫阳公司则承担起了蔬菜收购、加工、销售,更好地实现了与市场的无缝隙对接。
  目前,宁阳全县农副产品有效注册商标已达40余件,“桥白”牌白菜、“葛石红”大枣、“南赵”粉皮等一批土生土长的知名品牌脱颖而出,迅速占领了本地与外地的大中型超市。“品牌”无疑成为突破超市壁垒的“通行证”,也为农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了砝码。
  
  碱厂镇强镇富民之路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碱厂镇是历史悠久的古镇,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扬长避短,巧借资源优势和社会资本,将农业产业化、工业化与商贸流通建设捆在一起同步抓,促进了农业产业化、产业工业化、乡村城镇化进程,使全镇经济持续增长,农民增收致富途径不断拓宽。
  碱厂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建设优质米基地。经过几年的努力,全镇3.5万亩耕地中,水田面积达5000亩。2006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5370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9560亩,大大超过了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全镇一村一品经济模式初步显现。2006年全镇农业总产值实现1.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30元。
  碱厂镇还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挖掘潜力,通过吸引民间资本开发了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使农业产业向工业化迈进,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其中总投资1.5万元,全省最大的羊绒深加工基地——本溪永祥绒山羊有限责任公司首期工程于去年建成并试车成功,每年可生产加工羊绒300吨,实现产值1.8亿元,今年羊绒加工厂二期工程也已启动,种羊培育基地、绒山羊肉食品与皮革加工基地等后续工程也在筹建中。
  碱厂镇在保护好资源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矿产加工企业,通过外引内联搞好资源深度开发,形成了优势产业,培育了财源,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其中石灰石深加工企业——利鑫矿化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是氢质碳酸钙,目前,该厂氧化钙、精细氧化钙已经生产,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本溪伟鹏重钙基地,企业总投资2232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900万元,主要产品为重质碳酸钙,企业年产值达2500万元以上。
  工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商贸流通领域的繁荣,同时也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化进程。自身定位为商贸型小城镇的碱厂镇8年来吸引小城镇建设资金6400万元,形成了以商贸一条街为中心,由万隆商贸城、农贸市场、供销市场、万隆商业小区组成的商业区。
  近年来,在道路建设方面,碱厂镇投入941万元,完成东起东山寺,西至大桥的长2.2公里、宽30米的镇主干路拓宽工作。几年来,该镇还投资560万元,完成了村通油路工程27公里,投资446万元对镇区内的自来水进行了全面建设,目前全镇近万人口实现自来水供给。
  (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