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19—22日,全国高校作曲理论和课程改革研讨会在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
一、研讨会规模空前
全国除港台澳地区及大陆的西藏、新疆、青海、海南以外,有26省市自治区近70所高校128名代表参会。会议共收到论文87篇,其中,教师论文占55篇,研究生论文占32篇,教学方面占37篇,理论技术占44篇,其他占6篇。经过专家评选,有30篇被评为优秀论文,其中教师占22篇;研究生占8篇。代表们积极发言、踊跃探讨。学会领导杜晓十教授说:“与往届相比,本届研讨会代表人数最多,高职称、高学历者最多,论文数量最多,研究生人数最多。”
二、研讨会形式新、气氛热烈
本届研讨会呈现出“引发争论,触动思考”的新态势:论文宣读后留一定时间讨论,以期与会者之间思想碰撞,产生更多火花。宣读文稿提前发放,宣读者只阐述论文纲要,超时摇铃警示。研讨中大家态度和蔼、提问诚恳,现场气氛十分活跃。由于这种对簿公堂式的研讨形式十分激烈,宣读者随时准备应对现场难以想象的"发难",因而必须缜密准备,用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的方式阐述论文精髓。由于该形式对话更直观、研讨更及时、辐射面更宽广而受到与会者赞赏。
三、研讨会内容丰富多彩
1.优秀论文的视角独特
研讨会上所评出的30篇优秀论文主要围绕教学、技法、审美等多个角度为高校作曲理论、实践和课程建设抒高见、谋良策,教师的论文反映出其在教学和艺术实践上的均衡性,其中作曲理论"四大件"整合问题再次成为大家探讨的重点话题。杭州师范学院田刚宣读的《"艺术课程标准"理念下的高师课程改革设想》一文,从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复调、和声、曲式、作曲、配器五合一的改革设想出发,对课程名称、师资配备、学制安排、课时分配等方面作了大胆设想。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陈南宏和徐希茅合撰的《对已知音乐结构理论的反思与量子音乐结构论的假想》是一篇备受关注的论文。论文综合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物理学领域的成果,用量子力学原理来帮助我们分析、解释音乐作品。安徽师范大学张建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和声教学改革的构想》从课程定位、认知功能、审美功能、职业功能、教化功能到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再到谱例选用都作了理想勾画。大连大学音乐学院的芝达林《用近现代技法配山西民歌》的论文提到“近现代和声语言应用”,用同中音调交替与和声手法、赋格技术的应用、模仿复调的应用、倒影逆行卡农、倒置回文卡农、十二音性对比复调的应用等技法。还有些论文探讨和声教材应该改革的建议也十分切中当前和声教学的要害:和声课有重连接、轻应用的现象,不少和弦没有提供应用的依据。有些代表对和声课的构想是实践结果还是理想?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多少学制能学到什么程度?都作了比较翔实的论述。论文中有些观点引起各种争议甚至非议,但也引发许多思考。
2.研究生成为研讨会的新亮点
出席会议的128名代表中研究生占37名,加上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近60位研究生,研究生所占比例超过了代表半数以上。由于这些面孔稚嫩、青春气息浓厚的后生的关注、参与,为研讨会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利于其日后以新姿态、新视角、新手段促进学科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学科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
从提交上来的32篇论文看,研究生的论文多集中在技术问题的探讨上,涉及教学方面的较少,特别是得奖的8篇论文,技术类占7篇,审美方面1篇。论文中半数以上都选择了对某些作品的分析、质疑、思考。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刘海蓉通过对首都师大音乐学院院长杨青室内乐《竹影》写作技法的分析,围绕作品“五度核心构思和旋法技巧”,展示“现代作曲技法与传统五声韵味及文学意境的完美结合”;首师大音乐学院06级博士研究生檀革胜以《巨石下的呻吟》为题,辨析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谐谑曲》结构,从主调织体、复调织体和混合织体作了全面细致的技术分析,并试图总结出结构特征及其审美价值。假以时日,他们步入讲台,对教学的发展、改革会有更多创新和贡献。足见研究生都非常注重发展科研能力,虽然其论文的评奖是与教师分开进行的,且研究方法和手段还不够丰富,但其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使科研工作有朝向低龄化方向延伸的趋势,也使大家看到学科后继有人的发展势头。
3.学科前沿著名专家专题讲座启迪多
21日上午和22日下午,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贾达群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姚恒璐教授应邀分别作了精彩讲座。被国际乐坛认为是"中国结构主义作曲中最有才华的青年作曲家之一"的上海音乐学院贾达群教授所作的《多元文化与我的近期创作——〈融〉系列创作简介》学术讲座令与会者耳目一新。《融Ⅰ》是乐器的融合,在中国、欧洲、中东等地的乐器寻找一种黏合剂,用不同地域和文化的乐器说我想说的话;其次利用组群分割来归类不同地域的乐器,来完成其音响造型;在极其有限的篇幅内用控制下的即兴演奏与严格的记谱演奏相结合的办法来增添作品的生动性和偶然性。《融Ⅱ》是用中国的打击乐器有意识地用非中国的演奏法来演奏;另一方面在乐队音响的组织观念上采用电子音乐理念来编织乐队的织体,这两个方面体现了作品标题的融合、观念上的融合、音乐资源上的融合、文化方面的融合、时代的融合,从整个观念到手法上的突破,打破封闭单一的从民间音乐中吸取原料的局限。《融Ⅲ》受爱尔兰国家文化委员会和中爱2004年音乐节的委约而写,完全由自己的观念和理念来表达乐团的思索。
中央音乐学院的姚恒璐教授主讲的《音乐分析的现代理念、方法及其教改现实意义》,从"分析的理念与方法","高师作曲技术理论教学改革之我见"两个大方面,分课题阐述,引领各位代表进入他创作的艺术世界,阐述音乐创作的新思维、新理念,并附有自己的代表作。他从常见的各种音乐概念着手,鞭辟入里地道出个中反向思维过程中得到的匠心独具的成果。在"分析的理念与方法"的课题论述中,他对调性的形态及其确定;现代音乐分析中"音高组织"的三种思维(音阶、音程、音列);作曲技法的个性发展导致分析方法的多样性(思维观念、结构逻辑、多元文化与人文关怀)作了独到的分析和释解。课题二"高师作曲技术理论教学改革之我见",从音乐分析教学的不同目的(作曲技术理论两大学科:作曲与分析);音乐作品的综合分析和完形;培养目标与合理知识结构的多元化设计入手,强调"作曲是思维教学,不是技法",要广泛吸纳多元文化,加强传统——现代——民族之间的融合,现代与传统没有绝对界限。
4.普通高校研究生培养引起关注多
与会代表对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提出许多创建性的意见,上海音乐学院陈鸿铎教授宣读的论文《普通大学音乐专业研究生培养问题的刍议——以理论作曲方向的教学为例》引起与会代表强烈反响,论文以理论专业为视角谈到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过快,扩招后造成质量下降,有本科教育的延续或"泛本科化"现象。他指出了目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缺少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不据培养目标开设课程,而是以教学条件开设课程,学生多半靠自学,理论作曲专业的研究生应该学习的课程目标不够明确。论文分析了课程建设滞后的原因:①教学观念上的模糊;②教学资源的缺乏。研究生教育阶段重点争取出新知识,而师资力量不足,没有教师团队,就容易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办研究生教研等,这就不同程度制约着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论文还列出了新的课程表:①综合性的写作技法分析;②中国当代音乐作品的研究(或方法体系、或具体作品);③理论体系的研究;④20世纪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的研究。提出了研究生需要加强五大板块的修课体系学习:①文献;②史论;③专题与技术板块;④分析教学法;⑤音响学——电子音乐板块。
代表们呼吁研究生培养要重视研讨课,针对某一学术观点或学术专题提出问题,通过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学习。重视鼓励研究生发表与老师观点不同的言论。与会的各个高校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深感陈鸿铎教授所提及的问题触及到目前不少高校研究生培养现状的硬伤,大家根据发生在自己身上和周围学校的问题增补了不少设想和看法。
5.教材、课程、师资、生源再成议论焦点
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教材和师资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目前不少高校使用教材混乱,教学大纲不适用且与实际课程开设严重脱节。代表们希望以学会的名义组织编写高校统一使用的教材。各高校之间要发挥特色,取长补短,不能求多求全而压缩课时。要保证必修课课时,加大选修课课时,实施特色学分制,提升掌握专业基础技术的能力。师范和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必须准确定位、明确目标,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同时还要协调好培养目标和培养任务之间的关系。要从目前全国高校纷纷创办音乐专业的泡沫现象中看到潜藏着的危机感,一旦招生工作萎缩,许多音乐教师将面临生存挑战。普通高校音乐专业要精炼师资队伍,加强教学硬件建设,把握好师范教育的航舵。会议呼吁教师要有良知,要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建议教师要有公开展示课。就目前高校音乐专业扩招带来的生源素质下降,输送产品质量不满意现象,代表们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在保证配置优秀教师的同时关键要注重生源质量达标问题,加强本科教学中传统基础知识的学习,吸纳教改新成果,提高对复调、和声等四大件的系统学习。严格把握研究生生源的质量,明确培养目标,把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职能区分开。会议专程安排代表们参观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硬件设备、课程建设、教学成果等相关项目,代表们对该院拥有全国一流的硬件设备、完善的课程建设,有特色的教学管理而赞叹,尤其是观看了完全由音乐学院师生主创的获“金钟奖”系列作品、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系列作品、独特的瓷乐、交响乐节目时,无不夸赞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硕的教学成果。
四、筹建学会网站基础性工作就绪
在华南师大郭和初教授的辛勤努力下,经过与会代表集思广益的探讨商议,学会网站的基本架构、类别、功能、操作程序都初见端倪,确定了网站的名称为"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理论作曲学术委员会网",网址:http//music.scnu.edu.cn,分主页和学会领导、会员简介、学术成果、教学成果、学术论坛、学会通知、联系我们8大模块。在这个家园里学会成员可以自由交流,相互沟通,共享各项学术资源,扩大学会成员间的研究视阈,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
综观会议的全过程,与会代表对教学、科研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大家深深体会着会议所具有的包容精神、创新理念、巨大动力,鼓舞、激励、鞭策着更多有责任心的教师和专家投身于学科建设的方方面面,而专家的专题报告也不同程度地拨亮了与会代表们心中的明灯。会议所关注和探讨的新课题、新动态、新领域,为代表们开启研究视角、拓宽研究思路、指明研究方向提供了更多难得的发展机遇,会议结束后,东道主专程组织专家前往原生态音乐丰富的井冈山腹地进行的音乐采风让代表们收获更多。
陈立芳 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于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