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音响的前沿

2007-12-29 00:00:00王安潮
人民音乐 2007年3期


  
  电子音乐对当下的中国音乐界已不再是新鲜事物,当年施托克豪森的“电子音乐”和里盖蒂的“电子音乐元素”给中国音乐界带来的全新听觉冲击已不复存在,中国大地上的电子音乐节也已举办数届,可谓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加上各地音乐院校也大多建立起此类的系科,中国电子音乐发展已趋相当规模。电子音乐走在前列的当属京沪两地,前不久在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曾见识过两者同场竞技的“巅峰对决”场面,可以说各有千秋。但北京电子音乐节已举办多届,上海尚数首次,如何出新、如何出彩,人们对此次“2006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充满期待。
  于2006年10月16日至21日在上海举行的“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以其“全新的举办理念”、“顶尖的技术呈现”、“注重传统与现代音乐结合的新作品”等特点,饱食了期待中的乐迷和相关学者,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一、理念新
  
  本次活动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指导下,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和东方数字媒体艺术研究开发中心承办,上海音乐学院电子音乐中心协办。其宗旨是:依托上海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搭建一个在电子音乐领域最国际化的、最前沿的“舞台”,展示全球最新的电子音乐作品,同时也是给中国作曲家和中国新生代电子音乐设计者提供一个电子音乐作品首演和发布的平台。基于此主旨,活动中所体现的理念无疑要出新出彩,方能以博众望和主办者的理想。
  纵观此次音乐周,它注重电子音乐技术的交流及其教学互动,给人们全面了解电子音乐搭建了一个平台。音乐周只举行4场电子音乐系列音乐会,而有5个系列电子音乐工作坊互动活动,10余场讲座和一个圆桌会议,邀请了来自法国国家创作中心、荷兰STEIM中心、荷兰Gaudeamus中心、美国加州大学、美国俄勒冈州音乐大学、悉尼音乐学院以及中国的专家教授来沪担任工作坊及讲座专家。这些专家均是国内外该领域的顶尖级技术人员或电子音乐创作设计者,给人传授、讲解了这些先进技术的使用及其理念,让与会者受益匪浅。另外,来自美国阿坚特室内乐团、荷兰STEIM中心、法国国家创作中心、上海音乐学院以及讲座专家Jeffrey Stolet,Ivan Zawada都带来了各自最新的作品(通过委约、特约展演和征集选拔等形式获得),有些还是专为这次音乐周而作。以讲座等形式为主的本次音乐周有助于人们更深入认识电子音乐、了解当前国际电子音乐最前沿的发展状况和技术,也有助于人们亲近电子音乐、消除距离感,轻松愉快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使音乐周出现少有的“人气”旺盛的局面。正如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杨立青教授开幕式所言,上海音乐学院一直关注国际电子音乐技术的发展,并以积极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各国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主办者之一吴粤北教授在闭幕式音乐会前指出,本次活动旨在展示电子音乐新技术和新作品,推动电子音乐教学的快速发展,努力跟上国际先进技术的脚步。国外专家乔治·扬(Joel Ryan)也坦言,在这个全球化的年代,电子音乐在舞台上也要有全球化的力量,他认为,有些中国作品融民族音乐元素于现代电子音乐之中,推动电子音乐的民族化、大众化、世界化发展,很有创见,这是中国注重教学科研的结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此次音乐周中上海音乐学院注重消化国际先进电子音乐技术及其创作的主创理念。
  这次音乐周在理念上还注重中外作品的交流与交融,注重中外电子音乐作品的交流与展示。此次参演的美国阿坚特室内乐团、荷兰STEIM中心所带来的一些作品让人眼花缭乱,在技术上让人望尘莫及,如皮埃尔·乔多洛瓦斯基(Pierre Jodlowski)的《Time & Money——为打击乐独奏、电子声音和视频而作》在电子音乐设计、视频设计、现场演奏等三者的创作上非常精彩,创意独特,技术上、手法上令人眼花缭乱,而《“咏书——为古琴、电子音响和视频影像而作”》(祁瑶作曲)则在视频和音乐之间还需要更多的联系(秦毅采访笔录)。但作曲家们通过交流互动,发现很多问题,也就容易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作曲家也在这种交流中找到了自己技术上的差距,找到了自己作品中的深厚文化底蕴,也找到了自己在电子音乐探索方面的自信。互通有无、互助前进,本次音乐周新的制作理念让中国作曲家受益匪浅。
  
  二、技术新
  
  举办国际音乐节的最终目的是要集中展示最前沿的作曲技术、工程技术,这些技术在4场音乐会、5个系列的工作坊和10余场的讲座中展示出来。
  从工程技术方面看,法国皮埃尔·乔多洛瓦斯基(Pierre Jodlowski)的《Time & Money——为打击乐独奏、电子声音和视频而作》、泰瑞·德·梅(Thierry De Mey)的《Light Music——为独奏家、投影设备及交互式系统而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者以视频(运动的钱币和数字模块)和配合默契的打击乐表演产生了迷幻效果,运用视频与音乐主题的对位,给人以飘浮感。后者运用新的动作传感技术,将投射到表演者手上的光投影到大屏幕上,并留下或短暂、或轻盈、或强烈的运动痕迹,同时产生各种节奏的声音。作品强调了不同动作、界面间的感官对比,有音乐舞蹈的艺术效果。在工作坊中,法国的工程师克利斯朵夫·莱布瑞通(Christophe Lebreton)介绍了Light Music的基础软件是Max/Msp程序:Light Music通过视频输入,再由色彩变化及变化幅度等的参数设置,将画面的移动变化转化为声音,形成音乐。表演者双手的无名指各套上了一条感应线,它们的作用是让计算机感应到手的运动速度的变化,并依此设置参数传输到电脑进行计算的。这些叹为观止的电子音乐作品,呈献了国际电子音乐领域最新的技术。
  此次音乐周荷兰斯坦姆(Steim)的丹尼尔·斯科诺(Daniel Schorno)带来了Steim研发的新乐器及其界面,其灵感来自一些很传统的乐器,但发声效果与传统乐器完全不同。它通过“淑女手套”(Ladies Glove)上的霍尔效应传感器来控制信号,手套指尖上的传感器与大拇指内侧的磁铁接触,产生的信号在人后腰的处理器被转换成MIDI信号再送到电脑的采样器和合成器制造声音;食指内侧的压力感应器感受压力变化;手套背上的阻力条侦测手指弯曲量;手掌内缝有超声波发射器,同时在右手和左脚上各戴着一个接收器,以此测量左右手相对位置和左手高度;加速计测量手部运动的速度,更有微动开关、水银开关……任何信号都将作用于表演。这一新技术不通过创作者的讲解,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详见其中的奥秘。
  Steim的乔治·扬(Joel Ryan)通过《Hat Moon Joy》等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他的“信号处理乐器”。在讲座上,他说该创意受到印度手语舞蹈的启发而做出的独具个性的乐器。它通过用手指触碰芯片控制声音的"The Crackle Box"、用红外线产生效果的"The Hands"、像机械手般的"Ladies Glove"等设备来和电脑完成“触碰”,依次来“演奏”的。高迪亚姆斯基金会现代音乐中心的汉克·赫维尔曼斯(Henk Heuvelmans)都认为Steim带来的技术非常新,中国学生非常幸运,可以一睹“芳容”。
  法国的罗伯特·巴斯卡拉(Robert Pascal)谈及了国际上先进的“交互式”电子音乐技术及其软件的使用,介绍了MAX/MSP软件和相关硬件的主要功能与操作。现场运用人声、麦克风,及对软件和调音台的实时控制创作并设计了风格独特的电子音乐。通过调音台,鼠标的控制,处理声音不同时值的延时,频率的不同幅度的变化,以及声像不断的实时变化等复杂的音响效果,产生变幻莫测的电子音乐。
  
  
  杰夫里·斯德利特(Jeffrey Stolet)的“Data Mapping”技术以两个MIDI红外控制器作为媒介,用上浮下压的手语传达电子信号,配合脚踏板或时序在12个MAX预制模块中灵活切换,其中4%的取模运算恰给这种实时演奏带来多变性与创造性,依此来进行“钢琴演奏”。此外,美国专家米切尔·格兰特(Michel Galante)还带来了电子音乐和频谱音乐结合进行创作的尝试。
  此次音乐周的新技术和作曲设计新观念还有很多,如阿坚特室内乐团(Argent Chamber Ensemble)带来的交互式新音乐作品如为长笛和Max/MSP而作的《Lizamander》(Russell Pinkston,2006),它采用独奏乐器和Max/MSP技术交互式形式。演出中,电脑捕捉长笛独奏的素材并使用这些素材随之产生切分节奏。电脑对长笛音高进行记录,并将这个信息按照预定的提示进行一系列实时处理技术,包括了延时、移调以及复调对位,由此产生新颖的效果。让人惊叹的是演奏与交互式电子设备间近乎“天衣无缝”配合,这应该归功于长期合作的结果吧。
  这些新的工程技术为他们新的作曲设计创造了条件,让我们见识了国际高水平的电子音乐作品,为本次音乐周增添了亮丽的
  色彩,也提升了本次音乐周的艺术品位:努力打造精品工程。
  
  三、作品新
  
  推出新作品是举办音乐节的重要任务,纵观本次音乐周展演的38部作品,有三分之二的作品属世界首演。其中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大多是首演,国外作曲家的作品也大多属在中国首演,也有少量是本次委约首演的。
  新的作品给人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享受。中国作曲家的作品不约而同地将中国音乐元素作为其作品的主要素材。其中有些作品运用中国民族乐器与电子设备的交互式合作,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如:《斑——为笙、电子音响和视频影像而作》(陈强斌、纪冬泳作曲,金钟琪视频设计)中的笙与电子音乐的“对话”很有民族韵味,音色很唯美;《遇·天从和——为人声、琵琶与实时电子音乐而作》(秦毅曲)中琵琶的声音得到一定的拓展;《歌诗——为九位音乐家与八声道而作》(徐志博曲)的新颖的和声及少数民族语言的挖掘,给人强烈的声音对比;《相和吟——为竹笛、琵琶、钢琴、人声和5.1声道环绕声而作》(徐志博曲)整体声音感很美,中国民族性和声色彩浓郁,乐器特性得到一定的挖掘。
  本次音乐周上国外作曲家的作品可谓新颖、多样,值得回味与借鉴。除了前述的几部作品外,其它还如《苍凉的地平线——为长笛、单簧管和磁带而作》(罗家恩曲,阿坚特演奏,2006)在长笛和单簧管的“对答式”复调、音色处理上老到而有特色,与磁带音乐相得益彰;《Shadow on the Curve》(Daniel Schorno,2006)在音色变化的基础上突出主题的“变形”;《Lizamander》(Russell Pinkston,2006)的交互式处理和演出均浑然天成,长笛的音乐写得很流畅、华美;《Flick》(Michel G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