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民歌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的保护与传承

2007-12-29 00:00:00史维生
人民音乐 2007年3期


  在第十二届电视“青歌赛”中,原生态唱法令人耳目一新,成为“青歌赛”一大亮点。人们从“原生态”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那绚丽多姿、色彩斑斓的艺术特点和民族特色,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原生态民歌的关注。人们无不为原生态民歌日渐失去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文地理环境所担忧,从而引发了对原生态民歌的思考。
  原生态是未经人们改变而自然形成的原始生态环境,是自然界生物物种生存环境的冠名词。原生态民歌是人民用智慧和劳动创造的一种音乐形态,而原生态唱法则是民歌这一形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广为流传于民族、民间的歌唱艺术表现形式。原生态民歌及其唱法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根”与“魂”,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和丰富的艺术特质。今天,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各民族科学、文化、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使那些传统的生产技术和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民族习俗、生产和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识等都发生了巨变。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的变化,必然要对各民族、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产生影响,有时还会给人们带来认识上的偏差和判断上的错误。因此,积极保护和创新民族性、地域性原生态民歌艺术应该是世界多元文化和而不同、求异共存的时代要求和共同选择。
  面对在困境中的原生态民歌艺术如何应对新时期的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就原生态民歌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的保护与传承,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对原生态民歌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认为保护并非是简单地保护它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更重要的是保护原生态音乐的“根”与“魂”。我们保护和传承各民族、民间的原生态民歌遗产,其目的不是让人们再回到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生存环境,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部分濒危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利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精神融入到世界多元文化的大潮中而得以发展。如果我们只强调保护原生态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是极不现实的,是违背自然客观发展规律的,那样会使社会文化历史倒退,使原生态民歌艺术产生逆变。这种文化倾向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要在保护与传承原生态民歌艺术上进行反思和扬弃,在新时期多元化生态环境中找到适合民族、民间原生态民歌艺术的新的生长点。不能拒绝吸收任何外来的、时代的、新的音乐文化元素,也不能采取人为的封闭和阻隔方式,拒绝接受人类文化价值体系的共同准则。固执排外、保持自我独立的生存状态,往往会导致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逐渐衰落。假如我们看不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挑战,也看不到彼此间交流融合与互补的机遇,事实上已形成了与异质文化的对立,必将阻碍原生态民歌的个性张扬和创新发展,也无益于人类文化多元化的共存,无益于人类文明的和谐和演进。笔者认为在保护与传承方面需注意以下几点:
  1. 我们在保护原生态民歌的民族性、独特性的同时还需注意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时代性、文化全球性
  我们知道世界任何一种音乐文化在历史演变中都不是静止不变的这个基本原理。开放必然要带来音乐文化的相互交流、彼此融合、互补、借鉴、吸收。我们如果无视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大革局,不主动把握发展契机、调整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广泛吸纳人类的文明成果、在多元文化竞争中保留和而不同的民族艺术特质和风格特点、在交流、兼容中获得新的生机,在相对封闭、迟滞的原生态环境中所谓未受“污染”的“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歌必将陷入文化孤立主义困境。在这方面,蒙古族长调和短调艺术在创新发展上带了个好头,已经走到全国的前列。绝大多数长、短调歌手学习借鉴美声唱法的歌唱技术,提高了演唱能力,既保留了长调的“诺古拉”(长调特殊技巧),又提升了长调的演唱水平。歌手们既能演唱本民族的长、短调,又能演唱中外艺术歌曲和创作歌曲,如扎嘎达苏荣、朝伦巴图、乌日才呼、阿拉坦其其格、阿其木格等人就是极具代表性的蒙古族长、短调歌唱家;腾格尔在歌曲《天堂》中把蒙古族音乐与摇滚乐的元素溶为一体,开创了蒙古族现代流行唱法的先河;“安达组合”用呼麦喉音艺术的演唱技术加入多声部伴唱形式,唱出了和谐草原、天人合一的天籁之音,在十二届“青歌赛”上力创佳绩;蒙古族音乐家永儒布指挥训练的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借鉴和使用交响合唱的手法把蒙古族合唱艺术推向世界,多次获国际殊荣;影视剧《成吉思汗》主题歌《传说》是作曲家张千一大胆尝试,用鄂尔多斯短调民歌《送亲歌》加入了流行元素改编创作的,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所有这些在唱法上、表现形式上、作品创作上的创新与发展,正是顺应了当代文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潮流,也是对蒙古族民族文化成果的展示与弘扬。
  2. 利用高新技术做好原生态民歌的转换
  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做好原生态民歌的转换是具有相当难度的一项重要工作。原生态民歌要发展就必须融入到新时期的文化中。不仅要靠自身的凝练来保持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质,还要学习异质文化优秀的东西,从他者转为我者,大量融入和补充现代科技元素,为我所用,强化自我。同时,还要靠政府部门、传媒及广大音乐工作者支持、推广。科技的发展对文化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各种不同的文化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运用。加强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丰富表现形式,拓展传播方式,提升文化艺术科技含量是极为重要的。如:舞台的设计与创意、“声、光、电”的使用及各种特殊效果的处理、伴奏音乐的录制,都要靠现代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持。诚然,现代技术的运用必然会导致某些原生态音乐元素的流失,但为原生态民歌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极为有效的媒介和技术平台。同时,也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3.原生态音乐与市场接轨走文化产业化道路
  当代社会给民族文化艺术创造了一个极好的多维发展空间。借助世界旅游文化的兴起、国际间的往来,各国人民可以领略到异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现代人文气息。各种艺术节、文化节、民歌节和旅游文化村等都是向世人展示和传播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艺术的极好机会,让我国传统的原生态民歌艺术走向世界与世人共享。同时,也能带动经济和其它产业的发展,让文化生产力充分得到提升,并产生丰厚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4. 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学习
  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结合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特点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技术等教学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科学研究,搞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活动,让原生态民歌艺术之“魂”滋养全民族的人文精神。
  人类文化发展史足以证明:保护和传承原生态民歌艺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在其“基因”遗传基础上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保护是为了传承,传承是为了创新,创新是为了发展,发展是为了繁荣,繁荣是为了弘扬,弘扬是为了复新。
  艺术是人民创造的,又永远属于人民。只要人类永不休止地探索、研究,艺术就会不断创新发展。新陈代谢是一切事物的基本法则,也是原生态民歌艺术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的基本法则。原生态民歌艺术经典的价值将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中成为新的原生态民歌艺术的经典而永存。
  
  参考文献
  [1]《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J],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9月
  [2]王杰《艺术与审美的当代形态》[M],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
  
  史维生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