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性结构的缺憾

2007-12-29 00:00:00王继华
中外企业家 2007年4期


  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一个新的文化时期到来的时候,作为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教育,其重要性不仅是以国策的地位使人感到重要,而且是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待教育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教育的认知功能、导向作用对人们的精神状态、人性的提高起着其他行业无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才受到全民族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在普及与受教育年限增加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在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企业对创新人才渴求,社会人文素质有待提高等方面,越来越感到教育的作用、功能发挥得不尽人意所带来的遗憾,尤其是教育在体制上的僵化、在制度文化上的滞后,在文化战略上的模糊,以及教育理念无特色,教育结构性调整面临重大的战略抉择等方面尤显结构性调整的迫切。
  
  制度文化建设滞后
  
  教育制度的制定,体现的是教育政策,而教育政策其实质又是教育政治。教育在随着经济和社会转轨中所表现出的诸多社会不满意和政策性指向的尴尬,其实是制度文化建设的失语。文化作用在具体行业和发展中所表达的能动性一定是动态的、不断创新的,社会在剧烈变革,经济在巨大变化,而教育沿袭的制度却没有多大变化,教育受到质疑和遇到困惑也就“自然”了,因此说教育政策所受到的挑战是教育制度文化建设的滞后。
  运用教育市场力量的调节功能办多元的教育应是时移事易而产生的一股重要力量,也是穷国办大教育在结构性调整上适应新的发展的一种世界惯例的调节,而我们 “名校办民校”制度的出台,使全国的县、市、省级各级重点校和大学利用公办的资源、公办的品牌办起了超市场收费的校中校与院中院,这种违背市场规律制度的出台,其危害不仅是稀释了现行的教育资源,降低了受教育者整体的素质提高,产生了腐败的温床,更重要的是教育市场在“一夜间”被这种不公平的竞争和政策性的垄断打破了市场“生态”的平衡,顷刻间,大批民办机构倒闭,以特色和理念求生存的民办教育组织被重点校、示范校办起的校中校所淘汰,教育市场失去了公平的竞争,教育特色、优胜劣汰的机制在人为的制度精心策划下失去了“平衡”。教育在制度文化建设中所表现的滞后,在近几年的实践中就遭遇到了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尴尬,教育在制度建设中的不尽人意,还表现在愈演愈烈的考试制度对创新人才和个性的压制上,表现在职务情节媚上的体制上,表现在重点、示范所带来的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上,以及教育舆论导向、评价标准的浮躁等方面。教育发展的实践证明,支撑教育最缺的不是资源,不是知识和资本,而是政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是碰运气,也不是机械地轮回,而是制度取向下政策的制定,重视教育的文化战略,还是无视制度文化的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还是压抑创新,都取决于教育政府制定的政策,一个社会是否充满活力,国民素质如何提高,正是教育政策空间要选择的路径。
  
  教育公平性失衡
  
  仅就北京市的基础教育而言,在近千余所学校中,同在一个蓝天下却把学校分作几个等级,可谓人分三六九等,校分好、中、差,这其中有部委直属的学校,有企业办学校,有市、区重点校,而大部分的都是普通学校,还有民办学校。学校的婆婆不一样,等级、待遇就不一样,学校人为分成的高低,致使择校风愈演愈烈,致使重点校择校费每年就可收入5 000万~8 000万,甚至更多,而一般的学校基本教学设备难以保障,甚至农村学校教室还是危房,买粉笔还得打报告。教育是播种人性、奠定素质的地方,这种人为的不公平不仅挫伤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伤害着受教育者弱小的心灵。它使百姓的子女在参与社会保障第一次分配中就受到歧视,就感觉到等级的“森严”和权力的“威严”以及人间的冷暖,如果一个和谐民主的社会,受教育的权力还有人为化的等级,那么95%以上的普通学校所培养出的学生产生畸形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则是教育利用纳税人在不断对教育支持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公平中所隐喻的。
  
  文化战略目标模糊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从自身的文化史上总结与发展,这是强盛的国家在文化积淀中的醒悟。强盛的教育所表达的意志一定是文化战略的超前,滞后的教育也一定是文化战略目标的模糊。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其作用不仅在通过文化凝聚力量,还在于领会动态变化的时代内涵,文化战略的构建,不只是规划,而是发挥先导作用,前瞻国家发展长远的战略意图,以纵观全局的考量应对多元文化的思维和现代文明对话,以此激发国人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审视今天的教育,正是在文化战略的设计上出了问题,才使教育如此困顿,本是以提升人性为宗旨的教育却演变成了一种考试的工具,文理并进的过程却变成了只教知识不教做人的技术。教育这种理念上的偏差,不是以物质投入多少来衡量的,而是教育哲学思维对时代精神的凝固。现行的教育模式不只是压抑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而是在人才培养理念上的错位,不只是文化目标的模糊,而是在精神上的“短路”,主流意识的缺失,从而导致教育在价值结构上的失衡。
  教育的属性,决定其必须以前瞻的文化战略引领社会发展,而文化战略的落后,必然导致只热衷于物质投入,产生的价值和投入却不成正比,其结果,无法产生明确的办学方向,提高办学效率也就无从谈起,只能拖国家发展的后腿,变成市场的折射品。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教育的发展,深层次的革命都将在文化战略的把握之中,以色列首任总理古里安说过:“教育文化的成就不只是一种抽象的知识追求,而是国家文明生活的中心要素。”目前,教育的文化战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的质疑和自身发展中的尴尬似乎很难跳出这种困惑,究其根本是教育在文化战略上的短视与缺失。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得益于思想解放的力量,中国教育改革的希望也必须从思想文化的战略中去进行深入考量。
  
  教育文化缺少理念性前瞻
  
  如果说教育政策就是教育政治,教育特色反映的就应是教育理念,政策反映政治,特色体现理念。正因此,“打造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就成为一代教育政治家的夙愿,温家宝总理之所以在多个会议上强调教育家张伯苓办南开的教育特色与特点,力倡教育家的作用,就是因为理念不只是校长办学思想的体现,而且形成学校的育人取向。理念之下的特色所反映的育人取向文化,不只在文化传承中凝聚力量,而且形成独占市场的品牌,而品牌所反映的办学特色,不只是品质的胜出,而且是决胜教育市场最具冲击力的保障。这些,正是教育家要必备的职业能力。目前的教育,尽管生活在文化中,并以知识的传播积淀着文化,可教育本身却不讲文化,不信奉文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教育文化”。酒可有文化,茶可有文化,甚至发型或厕所都谈论着文化,最好的企业一定是企业文化的昂然奋进,教育为什么不讲文化呢?如果讽刺某个人素质低下会说“这人真没文化”,是讲被嘲讽者人性低下,而教育由于应试模式的盛行,必然会压抑学生创新力,压制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致使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中少有原创性创新人才的产生,少有体现动态文化的自觉,少有时代精神的体现,甚至大学本科毕业生有一半的学生找工作都困难。而这些教育的表象,正是教育在文化上短视的反映,当教育无法以文化为手段来采集众家之长实现“化人”之目的的时候,自然导致人们无法领会教育发展中动态的变化,因此,教育也就无从实现其人才培养的终极目的了。其实,凡是文化的个性都会在精神与信仰上表现出来,凡是精神的又都以理念为基础,教育表面上看是分数至上,压抑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其实质是教育在理念上的滞后而导致在文化跟进上的“不讲究”。
  教育理念就是教育特色,是教育在九种文化形态上的战略设计,而文化战略的实施必须是多种文化形态的融合,必须用时代精神促进教育品质,用动态的文化建设引领品牌的特色,以此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
  如果评说现行的教育滞后,是说教育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中没有创新;如果说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尽人意,是说教育没有育人取向文化的特色;如果说教育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以高分低能为取向,是说教育在文化跟进中在理念上不适应,而一个在文化战略上视野模糊的教育,也就是政策不能引领方向,忽视公平的教育。社会对教育的不满意,不是教育不努力,而是教育的作为在逐步加深和大众的裂痕,政策决定结构的特征,理念决定人才的取向,重点校与校中校的“寡头化”和普通校的“民粹化”以及民办校的“边缘化”,正是教育政策值得警惕的趋势。
   (中国教育文化研究中心首席教授、原清华校长职业化研修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