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精神理论发展的脉络分析

2007-12-29 00:00:00陈忠卫张玉利
中外企业家 2007年10期


  学术界关于企业家精神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最初人们往往把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局限于创业者个体和新创小企业,探讨在“小的就是美的”背后所蕴藏的创新、冒险精神,而且,多年来,组织行为学者对组织规模和行为的研究表明,组织规模的扩张不可避免地产生“大企业病”,其表现形式为文牍主义滋生,人浮于事,决策速度慢,对外界变化感觉的灵敏度降低等等,这一切都成为困扰企业高层经理的管理难题。也正是在这种现实困境中,企业家精神理论的研究得以拓展,后来,越来越多的创业与企业家精神理论研究工作者开始把研究范围延伸到了大公司,侧重于探讨公司企业家精神,特别是如何使大企业保持一种与小企业一样的企业家精神。
  
  一、企业家精神的新组织创建观
  
  威廉·伽特纳(William B.Gartner)于1988年在《美国小企业杂志》上发表了主题极为鲜明的论文《“谁是企业家”是一个错误的问题》。其基本观点是,企业家与非企业家典型的差异在于,前者创造新组织,而后者却并不创造新组织。行为研究方法把企业家精神理解为包括创建新组织在内的一系列活动,而过去那种特质研究方法却局限于企业家所具有的个性特质,因此,威廉·伽特纳的观点改变了长期坚持的、根深蒂固的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的观点。假如我们把企业家精神理解为推动企业成长,那么,如何创建新组织的过程应当作为我们对企业家精神研究的重点。
  从行为视角来对企业家精神进行重新定位,始于这样一个最基本问题:组织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应当考虑的是企业家在推动组织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威廉·伽特纳看来,企业家精神的行为论把组织作为一个基本的分析层次,企业家的个性特质只是企业家行为的一种辅助。他认为,过去那种试图从回答“谁是企业家”这一问题出发,重点研究企业家的个性特征,导致既无法给企业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不可能真正帮助理解企业家精神这种现象。然而,企业家精神的传统观点基本上是遵循这一思路来开展讨论的,他们都把企业家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把企业家的个性特质作为理解企业家精神这种现象的关键,因为是企业家导致企业家精神的形成。
  从威廉·加特纳选择了行为视角来分析企业家精神开始,管理学界逐渐地把理解企业家精神的焦点从个性论转移到了行为论,从关注“谁是企业家”转移到“企业家做什么”这一问题上来。
  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研究也应当按照管理行为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过程来进行展开。就团队形成过程而言,需要调查的问题至少包括:为什么需要实现从个体创业向团队创业模式的转变,个体是如何以及为什么参加新组织的,团队成员是如何就新方案或者组织的所有权提出要求的,团队精神又是如何形成的,个体又是如何确保参加团队组织对他们自己是有利的等等。
  新组织的创建过程非常复杂,包括一系列非线性的创业决策活动,并且,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家在现实中并不具有固定的状态,企业家精神应当看成是企业家个体在承担创建新组织任务中的一种创新精神和冒险行为。虽然威廉·加特纳并没有对“企业家精神是创建新组织”的观点作出详细分析,但他为后来者研究企业家精神指明了一种方向。
  
  二、企业家精神的三维框架观
  
  罗伯特·霍纳代(Robert W.Hornaday)于1992年在《小企业管理杂志》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思考企业家精神:一种模糊集法》的论文。他认为,尽管人们对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具有不同的认识,但是,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可以概述为三大创业维度:经济创新、组织创建、在市场细分中追求利润。
  罗伯特·霍纳代认为,全面准确地理解企业家精神应当从“它是什么”、“如何实现它”和“在什么地方实现它”三个方面同时加以研究。其中,经济创新是指“企业家精神是什么”的问题,是指通过开发“新的组合”在以前并不存在的地方创造经济价值。有时候企业家精神包括新技术,或者是采取新方法使用现有的技术。企业家精神是创新的特殊形式,它旨在创造经济价值;组织创建是指“如何实现企业家精神”的方法问题,它强调的是为了创造经济价值而设计新组织的创新行动。关键性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在于规模,而是在于能够借助组织而不是个人来实现其经济价值;在细分市场中追求利润是指“企业家精神所实现的地方”问题,通过新组织及其创业活动的目标追求来实现其经济创新的具体地方。总体上看,这三个维度相互重叠,并由此形成了企业家精神的概念性框架,并使其区别于其他的活动。
  基于上述企业家精神的三个维度,罗伯特·霍纳代提出了企业家精神的模糊集法(如图1)。每一个维度可以用0~1的范围内进行测量,如果活动是十分明确地通过组织创新去达到经济创新的目标,而且追求市场细分的利润,那么,每一个维度就达到了1的标准,则表明是一种无可争议的企业家精神。由此看来,企业家精神在本质上不是“有或无”的概念,而是“多与少”的问题。换言之,企业家精神不是遵循绝对的两分法的概念,不是某一个维度被简单地包括在内或者排斥在特定的活动之外。相反,企业家精神是一个相对的状态,它的三个维度都或多或少地呈现在某个特定的位置。
  
  为了把企业家精神标示出来,一项活动并不一定在三个维度上都全部达到了1的标准,但是,这项活动在各个维度上的表现必然处在某一明确的位置。这些活动越是接近于金字塔的顶点,我们就认为,它比其他越是接近于底部位置时更加具有企业家精神。使用这种模糊集的评价方法,可以综合确定企业家精神的水平。
  
  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过程观
  
  企业家精神并不是孤立的一系列活动或者任务。威廉·贝格瑞夫(William D. Bygrave)提出,企业家精神是包括个体对创业活动的计划、创新、执行、控制在内的全过程(如图2)。而且,有许多因素将影响到创业过程的每一项活动。贝格瑞夫所提出的企业家精神模型把基础性社会学科中的理论概念与应用性学科中的实用概念相结合,包括具有明显差异且依次相连的四项事件:创新、触发事件、执行、成长。
  威廉·贝格瑞夫认为,影响创业过程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的、环境的、组织的和社会的四大类。我们发现,随着创业过程的阶段性推进,从最初的利用个人、利用社会网络乃至到最后利用团队的变化情况来看,创业过程离不开团队,团队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四、企业家精神的创业型导向观
  
  如果说企业家精神是内容,那么创业型导向就是形式,企业家精神和创业型导向之间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G.T.拉姆珀金和乔治·德斯(G.T.Lumpkin and Gregory G.Dess)在比较后认为,在企业战略管理文献中,企业家精神所强调的基本问题是“我们应当进入什么样的商业经营领域”,它决定了公司的边界范围,指引着产品—市场关系和资源利用。然而,创业型则更加强调的是企业家采用行为的过程、方法、实践和决策网络。他们采用了包括自治、创新、冒险、超前行动、竞争性扩张在内的五个维度来评价公司企业家精神,并把它们作为创业型过程的重要特征变量,用来评价其创业型导向。具体地说,表示创业型导向特征的关键维度包括自治行动的倾向、创新和冒险的愿望、对市场机会超前行动以及对竞争对手采取进攻性策略的趋势。
  根据G.T.拉姆珀金和乔治·德斯关于创业型导向的概念性模型(如图3),创业型导向对绩效的影响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包括诸如产业和商业环境在内的外部因素,以及既有的组织结构、创业者或高层团队特性等内部因素。并且,创业型导向的五个维度也可能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各自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所以,该模型的理论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可以采用包括自治、创新、冒险、积极进取和竞争性扩张在内的五个维度来评价创业型导向,二是提出了创业型导向与绩效的关系受特定环境影响,三是创业型导向的不同维度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可能会各自发生变化。
  
  值得关注的是,G.T.拉姆珀金和乔治·德斯的创业型导向的概念性模型把高层管理团队作为影响创业型导向与绩效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变量。杰弗里·科文(Jeffery G. Covin)和丹尼斯·斯莱文(Dennis P. Slevin)曾这样区别企业家型企业与非企业家型企业(或者说是传统型企业),前者是指那些高层管理团队中具有企业家型管理风格的企业,这种企业家型可以通过战略决策和运营管理的价值观念体系得以体现;后者是指那些高层管理团队具有反对风险、非创新型、被动反应型的特点的企业。G.T.拉姆珀金和乔治·德斯则进一步分析了二者间的关系,并且认为,高层管理团队的特征(如对模糊性的容忍、成就的欲望等)与企业家导向型之间相互作用,进而会影响到组织绩效。本文将以企业成长过程为主线,重点研究从创业团队向高层管理团队的转变过程中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是如何被延续的问题,而这种研究将是对杰弗里·科文和丹尼斯·斯莱文观点的进一步探索。
  
  四、启示
  
  国内学术界在“entrepreneurship”的翻译上就存在着差异,翻译成“企业家精神”、“创业”、“创业精神”、“创业力”的论著都经常出现在国内学术期刊上。林强、姜彦福、张健根据创业研究视角的不同,把创业理论分为八大类:风险学派、领导学派、创新学派、认知学派、社会学派、管理学派、战略学派和机会学派。而赵文红、李垣则在评述国外关于企业家成长理论基础上,包括特征学派、创业学派、环境学派、行为学派、社会学派、机会学派、动机学派、能力学派、人力资本学派,主张把上述九大学派归纳进入企业家机会、企业家动机、企业家能力三个维度(如下表),对企业家成长的研究可以沿着这三个维度独立或交叉展开。
  国内学术界经常性使用“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家能力”两个概念,有学者曾归纳了当前国内理论界所主张的、最具倾向性的企业家精神内涵,主要包括:创新、积极进取、冒险、敬业奉献、合作等特征。浙江大学邢以群教授认为,企业家精神是指在经营管理企业的特殊环境中形成的,体现其职业特点的独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企业家素质是指企业家应当具备的各种个人条件在质量上的一种综合,其中也包括了企业家精神。企业家能力则是企业家素质的外在表现。然而,企业家能力只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能涵盖企业家精神的全部内容。
  
  陈光潮等学者认为,企业家精神与能力是企业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本和生产要素。企业家精神隐含着企业家行为从发现机遇开始,以个人劳动回报结束的过程。发现机遇意味着将尝试创业,而获得持续报酬则必须建立在有效管理基础上。武汉大学周长城等学者认为,机遇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议题。一些人在经历了逆境后具有“企业家精神”是因为他们以前的机遇受到阻碍或被排除。而一些人在成功后就变得缺乏“企业家精神”的原因则在于他们转向用权力、声望或闲暇来定义个人机遇,转向对现有资源的维持和控制上。
  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从企业成长角度看,如果希望在组织目标中维持创业之初的企业家精神,则必须注意那些可能成为阻碍创业取得更大成功的因素。典型的官僚制度既不寻求变化也看不到变化的可能性,许多官僚制度就是由成功的企业家创造出来的。南开大学张玉利教授指出,企业动态成长过程中,企业家往往既是推动企业成长的力量,也是阻碍企业成长的力量。企业家作为企业成长的阻力表现在:往往过多地实施有助于外部成长而不利于内部成长的策略;难以处理好变革型管理与事务型管理模式之间的关系;企业家团队建设难度大;制度建设与效率、变革成本之间的不协调。
  从本质上说,企业家精神是一种“构建企业的持续过程”,它一刻也离不开企业组织制度建设。国内学者刘健钧博士尝试提出“企业制度三层次模型”,即企业制度体系包括三层次:产品体系、市场营销模式、组织管理体系。其中,“一般性企业活动”是指在已有组织管理体系框架内所进行的各类企业活动,它仅仅是为了利润最大化,而不涉及到企业组织管理体系层面。“创建企业”作为一种“创业活动”,则必然最终涉及企业组织体系建设层面。刘健钧据此进一步认为,“创建企业”这类创业活动同样可能有三种情形:基于产品创新而创建企业、基于市场营销模式创新而创建企业、基于企业组织管理体系而创建企业。
  汪良军和杨蕙馨把创业机会作为企业家精神研究的切入点,主张企业家创业活动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主体与机会之间动态匹配关系的体现,具体表现为企业家对机会的发现确定、开发利用。他们认为,只有经过一个企业家认知主观化与创造性的活动之后,客观机会才可能被发现与开发利用。在这里,与外部环境匹配的企业家认知内涵构成了发现与确定创业机会的因素。包括:一是类似于科兹纳所主张的企业家“警觉”性。这种警觉过程是一个产生商业念头(idea)的过程,取决于行为主体的先前知识、社会资本和独特的个性等因素。二是对风险的判断与机会评估。当企业家看到商业信息中更少的风险时,他就有可能对信息作出乐观评估,并把它认为是一种创业机会。
  传统的企业理论往往把企业家精神作为决策的一种结果,其价值创造的背景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假设,价值创造的特征是要素弹性的边益报酬递减,然而,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将发生重大变化。周建认为,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是一种对待变化的市场机会的行为或状态,对机会的认识成为了企业家精神的关键,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家精神作为资本品和知识信息密集型生产要素,其价值创造过程遵循的是以资源为基础的战略观为背景。由于这种价值创造的特征是资源和能力供给弱弹性的报酬递增,企业家精神成为了新经济时代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安徽财经大学管理学院;南开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