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的经济起飞之路

2007-12-29 00:00:00肖汶莲黄海芳
中外企业家 2007年11期


  鄂尔多斯市(原伊克昭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与宁夏、陕西、山西三省区毗邻,同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共同构成内蒙古自治区黄河“金腰带”上的“金三角”。全市辖7旗1区,总面积8.68万平方公里,人口139.5万。改革开放之前,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缓慢,自然条件恶劣,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漠横亘南北,中部绿洲地带水土流失严重。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只有3.46亿元,8个旗(区)全是贫困旗(区),吃饭靠返销,花钱靠救济,是内蒙古最贫穷、最落后的地区之一。
  改革开放尤其是1994年以来,鄂尔多斯市抓住国家战略能源西移的机遇,充分发挥本地资源的比较优势,实现了从以农牧业经济为主导向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历史性转变,形成绒纺、煤炭、化工、电力、建材五大支柱产业。1995—2000年,全市GDP由49.74亿元增加到15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递增19%;人均GDP由3 992元增加到10 774元,年均增长17.9%;2000年全市人均GDP、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自治区第二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居自治区第三位。鄂尔多斯经济如期实现了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前列的奋斗目标,创造了“鄂尔多斯经济现象”。
  那么,鄂尔多斯市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摆脱贫困,取得如此辉煌的经济成果呢?这种成功的经验,对于广大的仍处于落后的西部地区,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呢?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本地区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
  
  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改变资源结构,即增加资本在资源禀赋中的相对丰富程度。如果一个地区的产业和技术结构能充分利用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那么这个地区经济的生产成本就低,竞争力就强,创造的社会剩余也就越多,积累的量也就越大。丰富的自然资源,稀缺的资本是当时鄂尔多斯市的要素禀赋结构。鄂尔多斯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煤炭探明储量1 496亿吨,约占全国的1/6,天然碱储量6 000万吨,食盐1 000万吨,芒硝70亿吨,石膏储量35亿吨,石灰石65亿吨,高岭土65亿吨。全市有可利用草场470万平方公里,年产阿尔巴斯白山羊绒70多万公斤,羊毛1 000万公斤,皮张230万张。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鄂尔多斯生产自然资源产品,可以在国内、国外市场提高竞争力,以最快的速度积累资金,资本在整个鄂尔多斯地区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中所占比重就会不断提升。所以,对于鄂尔多斯市来说,发展煤炭、羊毛、化工等资源型产业是其最好的选择。对于工业发展来说,当时最大问题是资本的匮乏。好在80年代初,鄂尔多斯市抓住了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机遇,争取到了东胜煤田、准口葛尔煤田、达拉特电站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的上马。鄂尔多斯集团(当时的伊盟羊绒衫厂)则以补偿贸易形式,引进日本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山羊绒加工设备,把先进的技术设备与丰富的优质资源结合起来。以此为契机,鄂尔多斯市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大范围展开。到1993年,工业企业发展到491个,资产总额达到24.1亿元,实现利税1.69亿元。
  1994年之后,根据开放经济下的经典贸易模型,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已处于经济增长的第三阶段,此时基于资源比较优势的现代工业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之后,开始形成比较优势,农牧业逐渐萎缩,三次产业比重为由1995年的23∶56∶21逐渐调整为2001年的17∶59∶24(1978年为45∶28∶27),到2004年达到10.5∶59.4∶30.1。工业经济进入“持续、快速、高效”发展阶段,经济总量急剧扩大,内部结构显著改善,工业企业发展到9 063个,资产总额达到296亿元。
  从1994—2002年,以1993年为基数,鄂尔多斯经济九年翻了三番,2003年主要经济指标已进入自治区前三名,与呼和浩特、包头并驾齐驱,成为拉动内蒙古经济最具活力的三个“火车头”。
  
   二、政府营造了宽松的制度环境,国有企业改革大胆创新,卓有成效,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比较优势的发挥可以化解资源不足所造成的瓶颈。资源结构的升级将会带来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飞速提升。而在此过程中,政府的作用除了表现在维护市场秩序之外,还应表现在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面。随着资源禀赋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也要相应升级,选择哪种产业能最充分地利用资源的比较优势,需要收集关于大量的产业、技术、市场信息,并把处理过的信息以产业政策的形式公布于社会作为企业的参考。鄂尔多斯政府在全自治区最早提出“搞活国有经济的关键是造就企业家群体。企业家是西部民族地区国有企业的最稀缺资源,是国有企业最宝贵的财富”。鄂尔多斯地区工业经济的“建大放小”比全国“抓大放小”早两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