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比较分析入手,阐述了我国新准则体系中会计理念的变化以及新理念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这些准则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得税》准则借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改为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体现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由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会计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差异何在,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何影响,是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
一、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比较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是计量企业收益的两种不同理论。
(一)资产负债观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计量收益,因此当资产价值增加或是负债价值减少时会产生收益
根据资产负债观,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实现问题,只要企业的净资产增加了,就应当作为收益确认。因此应首先定义并规范交易或事项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即收益之度量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而非相反。资产负债观认为,企业的收益是企业期末净资产比期初净资产的净增长额,而净资产又是由资产减去负债计算得到的,因此这种确认收益的方法被称为资产负债法。用公式表达为:收益=(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分配。在资产负债观下,损益表成为资产负债表的附属产物。
(二)收入费用观则通过收入与费用的直接配比来计量企业收益,会计上通常是在产生收益后再计量资产的增加或是负债的减少
根据收入费用观,企业必须首先按照实现原则确认收入和费用;然后根据配比原则,确定收益。收益确认的这种方法称为收入费用法,也称收益表法。收入费用观下,先确认收入和费用;然后才能据以确定收益,因此可以得到各种性质的收益明细数据。显然,收入费用观以损益表为报表重心,而资产负债表只是确认与合理计量收益的跨期摊配中介,成为损益表的附属。
(三)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区别
两者相比而言,资产负债观更为注重交易和事项的实质,要求首先界定每笔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对企业资产和负债变化的影响,确保了企业各时点上的资产和负债存量的真实准确,从源头上把握该交易或事项对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产生的影响及后果,为确定某一期间流量概念的收入和费用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最终采用一种财务报表使用者易于理解的方式在财务报告中反映这些交易或事项的结果,提供的收益总额信息相关性强;而收入费用观由于强调配比原则的运用,其真正目的不在于确定企业的价值,而在于确定一定时期已实现的收益,不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的全面收益。资产负债表反映的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并不代表整个企业以及企业各种资源的真实价值,在这种观念下,资产负债表被用来汇集配比过程中剩下的等待配比的项目。因此,收入费用观下的会计信息相关性较差。
经历了银广厦、安然等一系列会计丑闻带来的经济震痛之后,人们感到只有资产和负债才是真实的存在,是净资产价值增值带来收益的增加,而非相反,因而认为资产负债观明显优于收入费用观。为此,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等纷纷采用资产负债表观。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定义、会计具体准则等方面的界定已由收入费用观转变为资产负债观。
二、资产负债观在我国新准则中的体现
(一)所得税的核算方式改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新准则第18号所得税准则摒弃了过去的应付税款法、递延法及损益表债务法,采用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规定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应当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正是资产负债观的体现。
(二)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中明确规定取消利润分配表而增设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
这也正是资产负债观理念的具体表现。
(三)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
资产负债观注重资产的真正价值,认为企业收益是当期净资产的净增长额(不包括业主投资或派给业主款造成的净资产变动),因此,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因公允价值计量引起未实现的损益(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确认为当期损益。新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事项主要有: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生物资产、政府补助等。
(四)政府补助采用全面收益法,全部计入企业收益
按照资产负债观,政府补助会引起当期净资产的净增长额,但又不是直接来自股东的资源(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符合收益的确认原则。第16号政府补助准则将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和与收益相关的两类,确认为递延收益或当期损益。
三、资产负债观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资产负债观理念的确立要求企业管理层更加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更加关注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更加关注企业的资产质量和营运效率。这些观念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新会计准则体系比以往更加关注企业资产的质量,更加强调资产负债表对财务状况的真实、公允的反映;更强调企业的盈利模式和资产营运效率,而不仅仅是经营结果。因此,企业所提供的信息更能满足相关决策者的需要,更具有相关性。
(二)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凸显了资产负债表在报表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要求企业提升资产负债信息质量。企业只有在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即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增加的情况下,才表明企业价值增加了,股东财富增长了,突破了传统单纯的利润考核概念,有助于促使企业改善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资产和资本结构,避免眼前利益和收益超前分配,提高决策水平,着眼于企业长期战略和可持续发展。
(三)利于减少企业利润操纵行为
在资产负债观下对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实现问题,只要企业的净资产增加了,就应当作为收益确认 (不包括新增投资或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即收益=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本期所有者新增投资+本期向所有者分配=(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本期所有者新增投资
+本期向所有者分配。所以,企业只有在净资产增加的情况下才会产生收益,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企业操纵利润的行为。
(四)新会计准则体系体现了资产负债表观,与国际会计理念趋同,将进一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扩大我国在世界范围内会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的国际会计地位。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