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比率的发展与创新

2007-12-29 00:00:00贺美兰
会计之友 2007年16期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财务指标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其中,财务比率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应用范围空前扩大。因此,了解财务比率的发展过程,深入研究财务比率的创新和应用已成为现实的需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的经营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变化,竞争在更大的范围内日益加剧。市场的瞬息万变和金融工具的难以捉摸更使得企业处于前景难以把握的状态之中。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具备战略眼光,制定战略目标,提高核心竞争能力,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准确地了解企业所处的战略环境,财务比率分析广泛应用于企业估价、信用评估、财务困境预测、证券分析、收购和兼并企业中,并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创新。
  
  一、财务比率的发展
  
  财务比率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最早兴起于西方国家。以美国财务理论为代表的西方财务理论,对财务比率的分析与应用也走在了最前列。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财务指标以及财务比率的进一步发展。
  自公元前2000年,古巴比伦王国颁布汉谟拉比法典开始至18世纪中期的产业革命,人们开始关注并陆续频繁地使用财务比率,如古老的计量指标、经营成本与收入的比率、营业比率、运转费用占总支出的比率和车站费用比率等。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从自由竞争过渡到了垄断竞争。由于规模迅速扩大,资金的短缺成为众多企业发展中的棘手问题,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也成为预测公司资金的需要量和筹集公司所需要的资金。在这个时期,企业的财务状况及还贷能力成为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判断企业信用状况的主要依据,资产负债表成为证券分析师和信用评级机构甚至注册会计师的研究对象。对财务报表数据的广泛应用与对比分析,实质上大大地促进了财务比率的发展,财务比率理论开始确立。
  (一)确定了财务比率的概念
  财务比率是涉及两个会计数据的指数,常由一个数据除以另一个数据得到。它是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检查的工具。
  (二)财务比率种类迅速扩大
  这一时期,财务比率种类发展到五大类,主要有:清偿能力比率、财务杠杆比率、保障比率、周转率和盈利能力比率。具体有12种: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产权比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应收账款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投资回报率和权益报酬率。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最深刻和破坏性最强的经济危机,大批企业倒闭,投资者和债权人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从客观上促使注册会计师、证券分析师和企业利益相关者等都从仅仅关心企业财务状况的资产负债表转变到更加关心反映企业盈利水平的损益表。反映市场价值的财务比率也开始出现在财务分析人员的计算指标之内,如每股收益、市盈率、每股市价/每股账面价值和股利支付率等。
  (三)财务比率综合评价体系开始出现
  任何一个财务指标都是从某一侧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而财务指标体系是各类各项指标的系统化,基本能够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指标体系不是一层不变的,企业可以根据面临的问题和需要设计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
  1.杜邦财务分析体系(The Du Pont System)
  由于它首次系统地揭示了财务比率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在财务分析中占据重要位置。这一体系认为,权益收益率(ROE)是所有比率中综合性最强、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指标。它可分解为投资报酬率(也称为总资产收益率,ROI)和权益乘数两者的乘积。投资报酬率又可分解为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的乘积。
  2.沃尔评分法
  沃尔评分法是20世纪初基于信用评价所需而创立的一种综合评价法。在评分时,将企业实际值与既定的标准值比较,计算出相对比率,将相对比率与权重相乘,就可得到企业每项比率的实际得分。由于沃尔未能证明为何要选择这7个指标以及每个指标所占权重的合理性,存在理论上的弱点。但这并没有影响它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二、财务比率的创新
  
  (一)1987年,美国FASB发布了第95号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取代了APB意见书第19号《报告财务状况变动》
  这一准则对1988年7月15日之后的年度财务报表有效,要求所有的企业将现金流量表代替财务状况变动表,作为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
  这样,现金流量表中的各项指标很快用于与其他指标对比分析得到新的财务比率。如将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权益资本相比得到权益现金流量回报率;将经营净现金流量与股票数据相比,得到每股现金流量。有学者提出,如果用现金流量指标对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中的一些财务比率进行替换,对企业财务状况和持续经营能力的分析将更为准确。
  (二)非财务指标成为财务比率分析的有力补充
  20世纪80年代,美国许多公司包括一些跨国公司已经意识到,过分偏重短期财务业绩是他们与日本公司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于是他们开始把着眼点更多地转向对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上。通用、施乐、IBM等大公司都开始重视将生产能力、产品生命周期时间、客户的满意程度和保修成本等非财务指标作为财务比率分析的补充。
  非财务指标的创新代表首推卡普兰和诺顿推出的平衡计分卡(BSC)系统。它将企业的多种目标通过财务、市场和顾客、内部流程和学习这四个维度联系起来,将企业战略转化为战术目标和指标。Gartner Group 调查表明,《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前1000位公司中有70%使用了平衡计分卡系统。
  (三)EVA、MVA指标的出现对财务比率分析产生深远影响
  1.EVA,即经济增加值
  最早由Stewart 公司于1991年提出,其经济意义是企业税后净经营利润与投入资本(包括权益资本和债权资本)成本的差额。但是,对它的精确计算非常复杂,需要调整一系列的项目,有时可达到100多项。由于EVA提出了弥补资本成本的思想,树立了使用通过任何方式筹集的资金都要付出成本的观念。EVA实质上表明企业只有创造出超过资本成本的净利润才是有价值的。现在,EVA在美国已经得到普遍使用,理论界对其也给予了高度评价。AICPA(1995)在“关于财务管理的展望”一文中预测“EVA将替代EPS出现在华尔街日报每日股票和收益报告中”是有道理的。
  但是,EVA 也同样容易被人为操纵,且信息含量存在局限性。2001年8月,Sterm–Stewart公司与《财经》杂志合作发表了1999年和2000年中国上市公司财富创造和毁灭排行榜。其所公布的EVA排名中,蓝田股份1999年排名4,2000年排名20;银广夏1999年排名272,2000年排名14;而这两个公司后来均被证明因造假而终止上市。计算EVA的公式如下: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投入资本成本+调整项目
   =NOPAT-(债务资本+权益资本±调整项目)
   ×税后资本成本
  EVA是一个绝对值指标,为方便不同企业之间的相互比较,可以将EVA与其他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一些文章中认为EVA之所以应用不广泛原因在于它是一个绝对值指标,这种说法应该说是错误的。EVA可用于与其他财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 资产EVA比率=,表示企业占用1元资金能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增加值,这一指标可以用于不同资产规模企业之间进行比较。比率越大,企业就越优秀。
  (2)负债EVA比率 = ,表示企业单位负债所创造的经济增加值,通过这一指标,债权人可以衡量所借出的资金在投放企业所取得的效益。该比率越大,企业就越优秀,债务就更有保障。
  
  (3)权益EVA比率 = ,又被称为资本效率比率。表示企业投资者投入1元所能创造的经济增加值,该比率越大,企业投资的回报就越大,投资价值就越大。《财经》杂志曾将这一比率称为EVA率或资本效率,并通过分析发现,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的EVA率走势与权益收益率、EPS的走势基本一致。
  以此类推,还可将EVA与其他相关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得到所要的对比数据,如销售EVA比率和现金流EVA比率。从这个意义上说,EVA其实是与利润、净利润或者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性质一致的指标。只不过,它是基于经济学中经济利润的理论基础,对现行通用会计理论下的会计利润需要作一系列调整来得到它的准确值。而这种调整的复杂性和判断的不准确性,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无法与传统会计收益指标如净利润、每股收益、权益收益率一样通用。所以,准确分析EVA的实质,去除给它蒙上的层层面纱,有利于我们正确使用这一指标。
  2.MVA
  它是总资本数量(权益资本+债务资本)的市场价值与股东和债权人投资于企业的资本数量之差,即
  MVA=资本(企业整体)的市场价值-占用的资本
  当MVA>0,说明投资者认为企业总资本的市场价值大于投入资本的价值,企业“创造价值”;反之,说明投资者认为企业总资本的市场价值小于投入资本的价值,企业“损害价值”。
  以MVA衡量企业是否创造价值适宜于两个条件:一是企业应是上市公司;二是资本市场必须是“有效的”,或者说是“公平、公开、公正和诚信的”。
  根据上式,价值创造(MVA)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1)企业的经营获利能力——ROIC:与价值创造成正比,即企业的经营获利能力愈高,价值创造愈大。ROIC的高低取决于“经营利润率”、“资本周转率”和“实际税率”,前二者与MVA成正比,后者与MVA成反比。
  (2)企业使用每单位资本的平均费用——WACC:与价值创造成反比,即企业使用资本的成本愈高,价值创造愈小。
  (3)企业的增长能力——固定增长率:与价值创造成反比,即高速增长的企业不一定创造价值,而低速增长的企业不一定损害价值。
  企业要实现“价值创造”,应采取提高经营利润率、加快投入资本周转速度、 减少实际税率c1948418de7373dfd1d3ee4aa36271461f04e95da6a38848bcd9d2d14622d480、适度增长和降低WACC等等策略。
  在我国,财务比率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中。1999年,财政部会同其他部委联合颁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及操作细则。通过建立8项基本指标、16项修正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对企业的资本效益状况、资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项内容进行评价,初步形成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002年,财政部会同国家经贸委等部委对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作了修订,重新颁布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指标由原来的32项降为28项。除以上20项财务比率指标外,评价体系中还包括经营者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基础管理水平、发展创新能力、经营发展战略、在岗员工素质、技术装备更新水平和综合社会贡献等8项非财务评议指标,与财务指标一起综合反映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总之,通过对上述财务比率发展创新分析可以发现,财务比率作为一种财务分析工具或绩效评价工具总是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可以说,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内容的日益丰富、日益复杂,为财务比率的创新与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财务比率的创新与广泛应用,反过来将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