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财环境下企业理财目标的理性选择

2007-12-29 00:00:00
会计之友 2007年18期


  【摘要】企业理财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财务管理理论正在接受新的挑战。本文讨论了新理财环境下企业理财目标的演进问题,提出了在权衡利益相关者利益条件下实现企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是新理财环境下企业理财目标的理性选择。
  企业理财目标左右着企业的理财行为。企业理财目标选择得恰当与否,对企业目标的实现起着促进或制约作用。同时企业利益相关者与社会责任对企业理财目标的确立同样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理财目标的重新认识,是提高理财效率的基本要求。随着理财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的理财目标在指导企业理财行为中已经凸现出较大的局限性。
  
  一、企业理财环境的变化
  
  (一)资本概念有了新的内涵
  一般而言,资本是指能够创造价值的价值。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是一个通过一系列要素合约而将各种稀缺性资源组合在一起进行生产经营的经济组织,这些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因此,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资本就应该包括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是以实物资本的价值形式为研究对象的。但是,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日渐凸显,显然,企业的理财活动和财务决策如果还是建立在原有资本概念结构下必然会给企业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二)财务关系人对企业的贡献和责任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公司治理结构下,公司治理的主体除了股东以外,还包括管理者、债权人、内部职工、供应商、消费者、政府和社区居民等。他们对于公司剩余的索取权取决于他们为公司提供的资源的性质与数量。传统财务管理理论是以股东和债权人作为理财主体的,但在公司治理结构下,管理者、职工为公司提供的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以及供应商、消费者、政府和社区居民为公司提供的信息资源越来越重要,他们对公司的贡献也越来越大,那么,在分配企业剩余时他们的要求权就不应该再被忽视。也就是说,在公司治理结构下,企业利益分配机制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三)博弈状态发生了质的转变
  众所周知,传统的理财观念十分强调“零和博弈”,即理财主体进行财务活动,财务决策时面临的竞争状态是“你死我活”。因此,理财者的出发点总是以“我”为中心。这也是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些理财目标产生的基础。但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有了充分的认识,提出了“合作竞争”即“非零和博弈”。认为实现竞争者的“双赢”,利益相关者的“多赢”才是符合科学的博弈状态。
  
  二、新理财环境下企业财务目标的理性选择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通过一系列合约联结起来,形成了拥有完全自主理财权的理财主体。企业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方式吸收了各种不同性质的资源:国家(社区)为企业提供了自然资源;股东和债权人为公司提供了物质资源;企业的管理者和职工为企业提供了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客户和供应商为企业提供了信息资源。因此,他们也对企业存在着不同的要求权,构成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显然,任何一个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选择都会制约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公司财务战略的选择更会影响每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理财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的出发点,决定着所有财务活动的价值取向。随着理财环境的改变,企业的理财目标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统财务理论下的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应该进行新的选择。笔者认为:在公司治理结构下企业的财务目标应该是在权衡利益相关者利益条件下实现企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一)资源的稀缺性是该目标选择的外在动机
  资源稀缺或相对稀缺已经成为不可争辩的经济事实。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如果资源是无限的,没有任何相对稀缺的物品,那么“研究经济学或寻求经济的办法就会没有什么必要”、“经济学与之斗争的关键事实是:物品是稀缺的”、“能够生产各种商品的全部资源的有限性,迫使社会在各种相对稀缺的商品中间进行选择”。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稀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基于此,各公司治理主体在进行日常的财务活动中,自然会选择以较低成本获得并且可以为公司带来更多剩余的各种资源。
  (二)利益相关者的逐利性是该目标选择的内在动机
  利润最大化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家常以利润最大化这一概念来分析和评价企业行为和经营业绩。一般认为,作为各种资源的拥有者,在制定各种决策时,是一种“经济人”行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理性的,即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这就是利益相关者的逐利性。对企业而言,衡量其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标准就是能否为各个资源提供者带来最大剩余。资源拥有者在向公司提供资源之前,一定会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发展潜力进行预测,只有在其预期目标能够实现的前提下,资源的拥有者才会向其提供资源。这样就会使得各种资源自然流入能够使其实现配置最优化的地方。
  (三)市场竞争机制是该目标选择的外在环境保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市场竞争主体,为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就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升是通过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来完成的。而市场竞争机制为其提供了外在环境保证。即:哪些企业具有竞争优势,哪些企业就容易获得优势资源,就越容易实现其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四)公司治理结构是该目标选择的内在环境保证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是不同利益主体各自权益相互协调的结果。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并非惟一地追求“实现公司利润和股东的投资收益”(美国法律研究所对股份公司经营目标的定义)。企业本质上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或者说是一张由人力资本与实物资本以及知识资本组成的“契约网”,企业本身所内含的利益主体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要求企业治理结构的主体之间应该是平等独立的关系。这些相互关联的主体包括:股东、董事会、经营者、企业职工、消费者、供应商以及其他利益主体。因此,企业的效率应建立在利益相关者平等的基础上。1998年4月,由29个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0ECD)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以根据世界各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制定国际性准则。1999年5月,OECD理事会正式通过了其制定的《公司治理结构原则》,它是第一个政府间组织为公司治理结构开发而制定的一套国际标准。该原则旨在为各国政府部门制定有关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和监管制度框架提供参考,也为证券交易所、投资者、公司和参与者提供指导。该原则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维护股东的权利。
  2.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保包括小股东和外国股东在内的全体股东受到平等的待遇。
  3.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并且鼓励公司和利益相关者为创造财富和工作机会以及为保持企业财务健全而积极地进行合作。
  4.治理结构框架应当保证及时、准确地披露与公司有关的任何重大问题,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权状况和公司治理状况的信息。
  5.治理结构框架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和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并确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负责。
  根据这些公司治理的原则,任何经营业绩良好,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公司必然是各个利益相关者协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结果必然导致各种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综上所述,理性理财目标的选择是实现公司治理的基本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以在权衡利益相关者利益条件下实现企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作为企业理财目标,对促进我国经济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制度,创新公司治
  理模式,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理财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