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课程改革是关系到教育的长远发展和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大事。本文对高校《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认真思考,从课程教学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组织统筹、经验传承、教材建设、教师培养和教育科研五方面的问题。
《会计学》课程是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专门介绍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一门必修课,在高校几乎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在多年的教学中,了解到学生普遍反映学习《会计学》课程时吃力,老师讲授时费力等现象,尤其是2007年1月1日要求在上市公司执行的38项准则,更让教师觉得应借此机会对会计学课程如何改革以适应新的环境做深入探讨。
一、组织统筹的问题
进行课程改革是一项重要任务,组织统筹便成为首要问题。组织统筹得好,课程改革便有了组织保证;组织统筹得不好,课程改革的组织便难以落实。但凡一所高等院校要开设一门课程,都必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即:为什么要开设?开设多少课时?讲授什么内容?讲授内容的要求以及使用什么教材等。这些问题就需要统筹安排。比如,当前各高校会计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会计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过大,相关学科课程的比重太小,甚至空缺,这种局面与会计业务创新层出不穷是不相适应的;会计专业课之间也忽视了彼此内容上的重复问题,最突出的是《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两门课程。
二、经验传承问题
教育是传承性的事业,有较为系统、完整的历史发展链条。教育经验是教育发展的源泉,任何教育改革都是以历史传承为前提,都离不开对教育经验的传承。课程改革的过程是教育思想完善、发展的过程,只有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重视对民族经验的继承和创新,课程改革才有理论的凭借,才能获得健康的发展。例如:此次新准则中对所得税的处理,由于会计制度遵循的原则与税法所遵循的原则及规范的对象不同,使两者在会计核算上的差异不仅不会消除,而且会呈逐渐扩大之势,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唯有变化才是永恒的。学生一定要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并享受着变化。随着新的会计规范的逐步实施,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规范中的广泛应用,与税收规范所强调的“现金制”和“历史成本”等原则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另外,新准则的学习,一定要求寻找到原点,这样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些。比如,为什么此次又重新强调公允价值?为什么取消后进先出法对存货计价等。
三、教材建设的问题
教材既是课程实施的物化形式,又是教育质量获得的物质载体。好的教材,会使千千万万学生受益,不好的教材,会对学生贻害无穷,比如,现在利益的驱使,几乎教材配套的习题答案都有错误,使学生在此很浪费时间。又如纯法规来解释会计实务而缺乏应有的理论论述与分析等。因此,要根据教材的要素特点,选编教材要体现科学性与先进性的统一,接受性与使用性的统一,并且在内容上少而精,在使用上适用于教学。选择合适的参考书与习题集,当好学生的参谋。在会计学课程上,笔者要求学生每人必须课外看新准则,并且一定要写出读书笔记,提供辅导书一般是中级会计师考试的书。
四、教师培养的问题
(一)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教师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者。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建设一支适应课程改革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十分迫切和必要。可以想象,一个知识陈旧、观念滞后的“教书先生”是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人才的。自1993年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以来的十年间,会计领域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两法”、“两则”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也相继实施。如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2002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小企业会计制度》,2007年新的38项准则等。由此看来,作为会计教师,惟有不断进取,不断充实、更新自己,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才能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会计人才。从笔者所了解的一些开设会计专业院校的情况来看,在与国际会计接轨以来的十年间,会计教师大多数是靠自学各种新会计准则和制度以及新修订的会计教材,逐步掌握了新会计准则和制度,并将其补充到教学当中。学校为会计教师集中举办的针对新会计制度的培训班或研讨会相对较少,会计教师在学习和应用新制度方面只能各自为政,将新会计制度应用于教学之中的能力和成效参差不齐。针对新的环境,我们须改变以往那种视教师知识储藏与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之比为“一桶水”与“一碗水”的传统教学理念,视自己的大脑为适应知识快速更新的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会计教师应随时掌握会计制度的变化以及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在教学中加以应用。
(二)在会计教育中运(下转第63页)(上接第61页)用信息技术是获得更深入的知识技能的关键
1.当前会计电算化日益普及,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在会计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会计教师必须学会使用最新科技成果,能够应用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教学。这就需要会计教师对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及相关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了解和掌控能力,从而熟练地从各种载体中获取信息并有效地使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2.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便利的空间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网络环境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问题讨论,然后充分利用bbs论坛系统、E-mail电子邮件、聊天室系统、公告板、视频会议系统或网上在线交谈等网络协作学习系统发布言论、参与学生的讨论,或对学生讨论中的观点加以点评、个别化辅导为学生解惑答疑。3.使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问题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创造。同时教师在参与、指导的过程中与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沟通,和谐了教学氛围,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统一安排针对新会计制度、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会计实务和理论新问题的业务培训班和研讨会之外,还应组织校内外有关专家和骨干教师针对会计前沿问题举办讲座,并有计划地安排会计教师参加校外各类学术会议。
(四)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逐步提高会计教师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和会计实践课的教学能力。
为此,会计教师可通过校外会计兼职或其他途径到企事业单位亲身体验一些会计实务操作,也可以从企事业单位聘请一些既有丰富会计实务经验又有较高会计理论水平的财务人员来校举办讲座或兼职授课,以提高会计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水平。
五、教育科研的问题
课程改革的过程,既是检验、论证教育思想的过程,又是发现、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非常需要教育科研的引领和支撑。就目前来说,以教育科研引领和支撑教育改革已形成广泛的共识,但是不少地方的教育科研仍表现出“积极性很高,盲目性很大,功利性很强”的态势,没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潜心积极研究,反思教育的历程,总结教育的经验,揭示教育经验与教育改革的密切联系,反映教育过程内部的、普遍的、稳定的、必然的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指导教育改革实践,解决各种教育改革问题。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共同的课题或者普遍性的困惑,面对同样的课题或困惑,单凭个人的能力也许难以解决,但“众人拾柴火焰高”,依靠群体的智慧和力量,采取一课多人同教的方式进行研讨,堡垒也许比较容易攻克。课例研讨的最大特点就是基于问题、基于教师。如果说基于问题而展开的主题型和个案型的课例研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那么,基于教师而展开的课例研讨也许显得更为重要。
第一,针对特定的教师,采用一人同课多轮的方式进行研讨。所谓“一人同课多轮”,就是指一个教师面对同样的课题进行多轮的教育设计和实践,后一轮是在前一轮的反思基础上的修改和完善,在如此精雕细琢、层层递进的研讨中,执行者就可能在课程观念、教学理念、教材处理和教学艺术等方面逐步地改进提高,从而快速实现自我的专业成长。一人同课多轮的研讨模式既可以采取单兵作战的方式,通过个体的自我反思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也可以采取连横互助的方式,有相同利益需求或有共同愿望的老师可以结成联盟,大家坦言诚谏、直言利弊,集思广益、兼容并包,群策群力、共同成长。
第二,选取典型的个案,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研讨。一粒沙里可能隐藏着一个世界,一朵野花也许包蕴着整个的春天。研讨个案的价值在于我们不能仅够发现它隐含着同类事物的共性。会计案例教学来源于会计工作中的典型素材,都有相应的客观依据,是会计理论和实践的仿真和模拟,比如,ERP沙盘模拟就是比较成功的案例教学。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