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和谐校园的认识
粉色的教学大楼,宽敞明亮的教室,美丽的喷水池,空阔宁静的校园……操场上的颜色十分丰富,绿色的足球场,红色的塑胶跑道,白色的运动场地。下课了,一曲舒缓的乐曲响起.学生井然有序地走出教室,安静的校园一下子变得热闹了,活蹦乱跳的身影伴着优美的旋律,喧闹与宁静相得益彰,活泼而不失和谐。师生从容轻快的脚步迈向生命沸腾的课堂……
以上就是我头脑中和谐校园的画面,也是我对和谐校园感性的认识。
校园和谐,包含双重含义,既是人与环境(校园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和谐,也是人自身的和谐(师生身心的和谐)。
在这里,人(教师和学生)既是和谐校园的创造者,又是主体。因此作为校园和谐主体的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和谐至关重要。
二、对幸福感的深沉理解
幸福感:指舒适、健康和愉快的状态。——《新牛津英语词典》
幸福感是一种状态,人在这种状态下,身心和谐。人处在幸福状态意味着他在生活中的各个纬度具有平衡感和舒适感。教师和学生如果处在幸福状态就不会因不良刺激感到烦扰,感受不到重压,对工作学习甚至命运会有一种掌控的感觉。
“幸福是(至)善的主观体验。追求(至)善即追求幸福。(至)善的实现即是幸福的实现。”——《道德生活论》
一些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把幸福感分为生活质量意义上的幸福感(生活质量幸福感)、心理健康意义上的幸福感(情绪幸福感)和心理发展意义上的幸福感(精神幸福感)。生活质量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情绪幸福感取决于一定时期内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权衡。如果人较多地体验到愉快的情感而较少体验到不愉快的情感,便可推定他们是幸福的,否则就不幸福。精神幸福感取决于与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密切相关的一些基本需要的满足情况。
对每个个体而言,幸福感与他们的幸福观密切相关。有人会因物质的富足而感到幸福,有人因为拥有一双能从平凡生活中找到幸福的眼睛而时时享受幸福,也有人因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得以实现、人格得到尊重而感到幸福。
三、幸福感与校园和谐的关系
工作着,快乐着,幸福着,这是生活的最高境界,也是身心和谐的源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师生常常缺乏幸福感。教师对现实环境不满意:学生没有想像中的聪明,待遇不能与付出等值,竞争无法令身心放松……学生同样是:教师不像想像的优秀,成绩不能与付出等值,考试无法令身心放松……
校园中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现象,比如教师缺乏教学热情,职业倦怠;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厌倦学习……师生感觉身心疲惫,心灵“缺氧”。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师生因为心灵“缺氧”才导致热情、动力的缺乏?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构建和谐校园,首先要关注师生的幸福感,要补充他们心灵的氧气,让师生身心和谐。
四、让师生滋生幸福感
(一)双向交流——关注生活满意度
深圳一所小学为了探讨教师的主观幸福感状况,采用《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对116名教师和113名非教师群体进行调查。结论是该学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高于学校中的非教师群体。但河北省一所县重点中学调查的186人中,只有11.4%的人认为自己过得非常满意,46.5%认为基本满意,有33.3%认为自己过得一般,甚至有点茫然,8.8%认为自己对生活没有什么感觉。从这两份调查比较可以看出,教师对学校生活满意度因地区、工作环境、教育对象等多种因素而变;教师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是个可变量,可以通过学校的努力进行调整。
为此,学校要关注师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程度。目前有些学校的一些责任感强的教师长期处在高压状态,为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劳心操力,他们在勤勤恳恳教育教学的同时也过分耗损着身体,学校尤其要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需求。“从人的生理规律来看,兴奋和抑制是交替出现的,不可能一直保持兴奋状态,就像一根皮筋拉得太长了,就会变得没有弹性一样。”因此,人不可能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学习状态中,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也应一张一弛,这样才能相得益彰。
学校也要关注师生的日常生活满意度。比如教师和学生常常坐着,对身体不利,所以每天要有一定的锻炼时间,通过锻炼调整身体状况。学校要制定劳逸结合、合理可行的作息时间,使师生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如果某个教师感觉工作学习坚持不下去了,需要休息,需要放松,需要调整,这时就不要再强迫工作学习了”。如果学校能够在这方面作出安排,就是关注了教师的幸福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要把满足师生正常需求纳入学校的常规工作。
(二)改变态度——拥有阳光心情
情绪幸福感带有主观色彩,情绪积极与否也须个体作出积极努力。改变态度,就能拥有阳光心情。
学生赵姝静说:追求过奋斗过拼搏过就是幸福。幸福不是天上掉下的玉液琼浆,幸福是村头树上盼望亲人归来的黄手绢,用乐观态度看挫折,用奉献态度看付出,种种失落感会烟消云散,幸福感会满溢心头。
确实,人有时无力改变周围的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阳光心情可以让人拥有一双善于捕捉幸福的眼睛,在日常琐碎生活中找到幸福。作为学生传道者的教师拥有阳光心情更为重要,因为教师自己心里有阳光,才能散布阳光到学生心里;心里有阳光才能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找到幸福,快乐工作,才能不为外物诱惑。
所以,阳光心情会让人产生职业幸福感,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培育一批幸福的学生,使教育真正成为幸福的教育。
(三)提升精神——塑造健康幸福观
对一个教师来说,工资增多一点,工作轻松一点;对一个学生来说,作业减少一些,玩乐增多一些,无疑可以提升幸福感。如果他们的要求学校能够完全满足,那么至少在理论上他们是幸福的,这个校园是和谐的。但显然,这样的状况只能存在于想像当中。
工作和学习压力无法消释,但面对同样的环境却有人幸福有人不幸福,幸福观起了重要作用。
要想每个人拥有整齐划一的幸福观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幸福观必然带有个性化特色,但除了个性化内容外,还包括共同的普遍的标准,这种标准是校园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塑造幸福观中那些共同的、普遍的内容,也就是要塑造校园健康的主体幸福观。对此,学校管理者要发挥重要作用,引导师生看重清誉、名声、自我价值实现、社会赞誉等,营造“公平、公正”的校园硬环境,鼓励那些为了学校发展奉献自我的教师和那些承担家庭社会责任、勤奋学习的学生,从而建设能够宏扬善的品德的“软环境”。
所以,学校要关注主体幸福观的调整,鼓励追求精神幸福,让个体与学校形成良性互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高级中学,此学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刊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
编辑/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