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的网络 有形的规矩

2007-12-29 00:00:00徐可军贾力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1期


  二十世纪末,网络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迅猛扩张,一跃成为继报刊、电影、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后的第四大媒介。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一个新社会——网络社会悄然形成了。网络社会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生存”方式,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生存形态。它既不同于传统以地理区域为特征而划分的社会形态,也不同于传统以意识形态为特征而划分的社会形态。它是建立在高速的信息电子网络基础上的“虚拟社会”,是一种不断地远离传统、探索未来的新型的社会生存形态。
  
  一、网络对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网络社会这种“数字化生存”方式,正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冲击和改变着人类几千年来逐步凝结而成的道德体系,为道德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建立在网络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网络道德,必将呈现出自主、开放、多元等一系列新的特点和趋势,从而更加合乎人性,更能促进人和社会自由全面发展。
  
  1.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为人们迅速获取信息提供了方便
  网络这个名副其实的信息库,是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包罗万象的知识的海洋。由于在互联网中流通着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这使得人们的消息灵通程度比任何时候都强,人们通过互联网使交往变得更加方便、广泛。在网络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非常方便地调集所需的信息。
  
  2.网络社会为人们的自主性选择提供了可能
  网络社会是一个充分自由和开放的社会,人们既可以无限度地吸取信息,也可以无拘无束地制造信息,还可以十分方便地传播信息。不同信息之间地交流、碰撞乃至融合,可以开阔人们的价值视野。与传统教育信息源相比,青少年具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他们可以对各种信息、观点、价值取向作出比较,发现其中的异同、优劣、善恶,也可以作深入地探究、思考和反思,为合理选择找到根据,从而逐步发展起能独立思考、评价、选择的自主性人格。
  
  3.网络有助于增强个人的亲身体验度
  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而言是一种体验式教育,它必须摆脱抽象的、冷冰冰的传授方式,使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加以体验和理解。网络恰恰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在网络中,人们既可以扮演成令人羡慕的明星,也可以装扮成遭人唾骂的浪子,通过多重角色的转换,人们既可以体验成功者的欢乐,也可品尝失败者的辛酸。因而抽象的道德教条在网络遨游中变得活泼可爱。这一切都将会影响青少年对社会、生活、生命的看法。有了这种体验,我们的道德教育就容易对教育对象进行设身处地的施教。
  
  4.网络创造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基础
  因为在网络中,人们可以没有任何障碍、没有任何歧视地进行自由平等的沟通和交往;而且这种交往可以超越时空和人为的种种因素的限制,具有更大的开放性、选择性、多样性。在这种自由的空间中,学生可以比较自由地与对方进行交流,对他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发表自己的见解。许多平时不为他人关注的“边缘学生”也可以成为“网络道德论坛”的活跃人物。
  
  二、网络对道德教育的负面影响
  
  尽管网络为道德教育带来了许多积极因素,但网络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助于人们开拓视野、接受薪观念、新技术,并关注日新月异的世界变化;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网络成瘾症”等心理疾病以及网络道德问题的产生。青少年是计算机网络的一个庞大的使用群体,由于他们的心理不够成熟,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对青少年的消极作用十分明显,尤其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助长自我中心主义
  尽管网络极大地调动了使用者的自主性和自信心,然而,互联网也是一个滥用自由、自我泛滥的地方,网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自我的利益、愿望、目标的满足与实现。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自我意识非常强烈的时期,他们急于追求独立的个性和确立自我价值,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于是,在网络社会中,很多青少年陶醉于“我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我爱看什么就看什么”的个人喜好中,有可能不顾忌他人的感受。久而久之就会对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漠不关心,导致人际情感的枯竭及人际交往的障碍,陷入自我满足和自我中心主义。
  
  2.淡化社会责任意识
  互联网的突出特征在于它的自由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可能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彻底控制,所有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而不必像在现实中那样承担严格的责任和义务。另外,由于网络是一个新生事物,各个国家和组织还没有制定完备的规则,而且对网上道德失范行为也没有相应的制裁措施。因而。网络道德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网民的道德自律。而青少年正处于心理、行为上的相对不成熟期,自制性较差。如果过分沉湎于网络,盲目追求绝对的自由与民主,则有可能使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抬头,淡化应有的社会责任意识。
  
  3.削弱道德分辨能力
  国际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的时空世界,来自160多个国家、几百万个站点的众多用户,因其文化背景、政治态度、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不同,使得各种信息在网上交汇,良莠不齐。合法信息与非法信息、有益信息与有害信息、有价值信息与垃圾信息、真信息与假信息,以及亦真亦假信息等混杂在一起。这样,各种不同的文化汇集交织,导致文化冲突、道德冲突现象非常突出,孰是孰非、孰真孰假一时间很难判断。青少年涉世不深,缺乏相应的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面对网上新奇、刺激的信息极易受到诱惑,容易产生道德相对主义甚至道德虚无主义。
  
  4.滋生网络犯罪
  网络具有不安全性,网上的信息极易受到不明身份者的破坏、盗窃及篡改。由于网上操作的匿名性与隐蔽性,网上缺乏相应的信息保护措施,加之一些青少年心理上的不成熟性,道德责任意识、自律性不强,这使他们极易产生破坏冲动。为了展现自己的才华,有些人破译他人网络密码,窃取、篡改他人网上信息,甚至以传播病毒为乐事;为了贪图利益,有些人窃取其他网络用户及某公司、企业的账户,从中渔利,给他人、社会造成极大损失;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有些人在网上散布虚假信息,揭人隐私、毁人形象。甚至于恶意中伤他人。
  网络所引发的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面对网络所引发的上述诸多问题,我们应当积极应对。我们认为,对青少年的网德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积极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
  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社会而非现实社会,网上的自我满足、自我实现不是真实的自我满足及实现。而且,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甚至于产生自我中心主义,将会枯竭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亲情,淡化对他人、社会的责任感,形成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因此,必须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自我观、价值观,使他们清醒地了解现实、了解自我,走出封闭的、虚幻的网络社会。
  
  2.提高青少年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网络中的很多信息都是垃圾信息,色情及暴力信息在网上畅通无阻的散播无疑会诱发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和动机。而且,不同文化价值观在网上的交织、冲突无疑会使青少年丧失辨别是非善恶的标准和能力,以致走向非道德虚无主义。因此,必须在网上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社会主义的精神文化要主动出击,占据网上的主导地位,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引导青少年远离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信息,促进其健康成长。
  
  3.正确处理好正常人际交往和网上虚拟交往的关系
  网上交友是当今的时尚之一,它具有广泛性、间接性、隐蔽性的特点,是人际交往的新形式。然而,网上交友毕竟不能取代正常的、现实的人际交往,它缺乏一种真实感、真诚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欺骗性。不仅如此,这种交往方式也不会像在现实交往中那样对交往对象投入过多的情感、精力,也不必顾忌他人的感受,久而久之会使青少年的自我约束力下降,责任意识淡薄。因此,应引导青少年适度控制对网络的依恋,重视现实生活中的正常人际交往,将网上、网下的朋友结合起来,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4.要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培养
  互联网是没有界限的,它使教育打破了校园的围墙,因此,健康的网络氛围的形成,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快网络管理法制化的进程,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对网站的管理,规范整顿“网吧”的经营。大众传播媒介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社会主流文化的建设,引导和教育广大群众文明上网,努力净化网络空间。要尽快创建权威的教育网络体系,在这场“争夺眼球的战争”中,掌握网上育人的主导权,努力使互联网成为广大青少年获取知识信息的新窗口和接受思想教育的新途径。
  总之,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已经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是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大事,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为培养健康、文明、理智的“网上一代”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少年宫活动部、山东省昌乐县红河镇中心小学)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