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未来农村的发展,关键在于造就一代新型的知识型农民,这是当前农村学校面临的重大命题。破解这道题的关键,是目前农村学校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的大解放,只有观念突破了,行动才可能转变,教育教学的环境才能更趋和谐。本文阐述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对学生自信心影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关键词:农村教师;教育观念;学生自信心
一、问题提出
长期以来,尽管素质教育口号深得人心,教育改革红红火火,但“升学教育”这架机器的强大惯性,依然向前横冲直撞。尤其是农村,虽然,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发端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在教育的改革创新方面,农村大大滞后于城市。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陈旧落伍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导致大量学生从小就产生厌学心理,沦落为教师眼中所谓的差生。
笔者以为,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信心、产生厌学心理的因素尽管是多方面的,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产生偏差的根源,却在教师的教育观念上。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迫切需要落到实处,教育政策正在逐步深化,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已展开,如果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更新这个问题不解决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终不能取得预期成效。缘于此,笔者以自身学校为研究样本,以图获得教师教育观念对学生自信心影响的第一手资料,探索其相关因素,理性地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它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非常广泛的系统。大到对教育目标、功能、作用的认识和看法,小到对某一教育现象、过程、方法的认识,可以说教育中的每个方面都涉及教育观念问题。教育观念对教育政策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先进的教育观念产生积极的教育行为,落后的教育观念则产生消极的教育行为;积极的教育行为,产生正面的教育效果,消极的教育行为,往往产生负面的结果,甚至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在此次调查中,我们立足于“教师”这个视点,从教育的功能观出发,探寻农村教师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我们研究的重点问题是:(1)调查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观念现状及与此相关的教育教学行为;(2)调查农村中小学学生学习适应性、动机、环境等因素与学习自信心的相关性,及厌学心理产生的外部基础;(3)探索更新教师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行为、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的样本为一所初级中学,在岗教师39人,男26人,女13人;学生总数662人。
2.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在调查教师教育观念现状和学生学习动机、适应性、自信心的基础上,探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重要性。据此,研究更新教师教育观念的途径,并通过干预措施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的目的。
(1)调查分析
教师教育观念问卷调查
我们采用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教授编制的TBM问卷,调查全体教师教育观念现状。
统计结果分析:教师教育观念的性别主效应在所有维度上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男女教师之间在教育观念上没有明显的区别。但是,经过我们分析提取的8个因子,从心理学角度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教师教育观念的所有维度配对的差异都非常显著。结合总体平均数可以看出:教师更倾向于认为学生的发展是由后天的因素决定的,而不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决定的;更倾向于严厉管教,更倾向于挫折教育,而不是赏识教育。
学科教育中师因性因素问卷调查
所谓“师因性因素”是指来自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的或无意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信心等负面反应的因素。对这方面的调查,目前尚没有标准的检测工具,我们采取自编问卷的办法,主要调查学生在各学科教学中,来自教师人格因素、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正面的体验。对初二年级228名学生的调查统计结果为:
对“师爱”、“关心”、“尊重”、“信任”、“公平”五个因素,12门学科综合统计看,平均率为:“感受到的”占31%;“没感受到的”占32%;不清楚的占37%。
对12门学科进行统计分析,学生正面体验占50%以上的学科只占33%。其中,心理活动课学生正面体验率平均达到82.8%。
在关于“假如我是老师”的自由表达中,学生提到“公平”的频率为71%;提到“尊重”的频率为56%;提到“减负”的频率为33%;提到“幽默”的频率为23%;提到“不随便体罚学生”的频率为52%。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接受教师人格因素、职业道德方面的影响,其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不大,负面的、消极的影响较大。
学生学习情绪问卷调查
调查选用了北师大的问卷,对初一、初二、初三年级15个班662名学生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生的厌学情绪非常严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级的提升,学生的厌学情绪在上升,有轻微厌学情绪的学生逐渐向中等、严重发展,这种趋向自初一至初三是非常明显的。
学生自信心问卷调查
自信心量表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伯格制订,用以测量个人对自我感觉的好坏程度,尤其适用于青少年。
罗森伯格自信心量表显示,如果一个人自信心偏低或偏高,都不利于此人正常发展。在调查中,初中学生自信心偏低、偏高比例近70%。值得注意的是,自信心偏低人数比例自初一至初三上升;自信心偏高人数比例自初一至初三却急剧下降。这种趋向与学生厌学情绪趋向形成了强烈的比照。说明农村初中学生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其自信心却不断降低,而其厌学情绪却直线上升。
(2)干预措施
实行两个“转变”
一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二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先进的教育观念产生积极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育获得成功;落后的教育观念产生消极的教育教学行为,导致教育的失败,甚至伤害学生。因此,一方面,我们以行动研究为主,十分重视对全体教师进行理论培训,促使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另一方面,开展广泛的教学科研实践活动,逐步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开展两个“优化”
一是优化学习环境,二是优化自我认知水平。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因此,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关键在于优化学生学习的心理环境,而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环境,关键在于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优化课堂的心理环境,关键又在于优化课堂的人际关系。为了优化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我校依据有关心健康教育理论,制订了《师生课堂教学四原则》,促使广大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从而形成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学习行为。
三、讨论与思考
1.关于调查材料的讨论
初中起始阶段的学生有厌学情绪的人数很少,自信心水平较高,随着学习的深入、年级的升高,他们中有厌学情绪的人数大增。与此同时,他们的自信心也不断降低。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师因性因素”两方面进行了调查,这组调查显示:
学生要求教师“尊重”、“关爱”,教师则倾向于“挫折教育”;
学生要求教师“不随便体罚”,教师则倾向于“严厉管教”。
教育的主体和教育的主导者,两者形成一对矛盾,各自背道而驰。可见,初中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和自信心的丧失,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教师的教育观念问题。
2.关于干预措施的讨论
尽管我们的干预实验只进行了一年时间,但通过后测反馈的情况看:关于“师因性因素”的负面体验明显下降。12门学科,在前测中正面体验因子占一半以上的只有4门学科;后测中正面体验因子达一半以上的学科上升到10门,其中5门学科学生正面体验率达到了80%以上。
关于学生厌学情绪和学习自信心的后测再次显示,厌学情绪和学习自信心是一对连体的婴儿,它们都对教学的客观环境十分敏感,尤其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整个客观环境中处于主导地位。后测中厌学情绪总体水平由前测的66.8%下降到42.6%;而自信心偏低人数由前测的46.2%下降至30.3%,偏高人数则由前测的21.4%上升到31.2%。以上数据说明实验干预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3.几点思考
(1)在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新课标”全面实施的形势面前,陈旧的教育观念依然有很强的生存力,怎样改革它的存续基础,无疑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2)在当前农村教育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人性化缺失,仍然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因此,提高教师素养,规范教师职业道德,需要落到实处。
(3)怎样全面地、个性化地评价学生,是更新教师教育观念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作者单位:浙江省德清高桥初级中学,此学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刊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
编辑/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