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内地开展新疆班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细化对新疆班的管理,提高国家投入的有效性,有利于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稳定。本文从新疆班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研究青少年心理发展,丰富原有的心理健康研究体系,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关键词:内地新疆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引 言
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决定,在2000年秋季我国内陆12个经济发达城市13所重点高中举办新疆高中班,以支援新疆地区人才发展战略。至2005年,内地新疆高中班扩招到3000人,就读城市增加到24个,学校扩展至40多所。在过去的五年里,内地新疆高中班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党、政府的关怀和学校老师的教育下,学生克服了语言、交往、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乡等各种困难,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文化素质等方面有了全面发展。在学业和德育提高的同时,如何提高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在汉族文化中的心理适应水平,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1.被试
某高中三个年级129人,其中预科班42人,高一班44人,高二班43人。根据心理健康的效度量表,剔除无效数据,最终有效数据共117人,其中预科40人,高一38人,高二39人。
2.测量工具:《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该测验是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而成的,可用于综合检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该测验共有100个项目。在这100个项目中含有八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八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卑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量表采用0、1记分,得分越高表明在该维度上所调查者的心理健康症状越严重。
3.程序
研究者首先在预科班、高一班、高二班各选择一个新疆班,然后将问卷在班级集体发放,并统一回收。数据管理和分析采用SPSS11.5软件。
结 果
1.新疆班学生心理健康在三个年级上的差异检验
进行差异检验后,可以发现,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和恐怖倾向在三个年级中达到0.05水平的显著差异,自卑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在三个年级中达到0.10水平的边际显著差异,而学习焦虑和对人焦虑在三个年级中不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通过事后检验(LSD)发现,在孤独倾向和恐怖倾向上,高一班新疆生的得分要高于预科班和高二班新疆生;在身体症状上,高一班新疆生的得分要高于高二班新疆生;在冲动倾向上,高一班新疆生的得分要高于预科班新疆生;在自卑倾向和过敏倾向上,预科班新疆生的得分要高于高一班新疆生。
2.新疆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描述
为了更直观地描述内地新疆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分别对总体上各心理健康维度以及三个年级各心理健康维度用图示表示出来,见图1和图2。
由图1可以看出,学习焦虑、自卑倾向和过敏倾向得分比较高,而孤独倾向和恐怖倾向得分相对比较低。这表明,新疆班学生在学习焦虑、自卑和过敏这三个方面表现比较严重,而在孤独倾向和恐怖倾向上最不严重。
由图2可以看出,在学习焦虑和对人焦虑这两个心理健康维度上,三个年级得分比较一致,表明三个年级在这两个维度上表现相同,并且都比较高。而在其余六个维度上,高一年级与其他年级有着不同的趋势。在自卑倾向和过敏倾向这两个心理健康维度上,高一年级得分最低,其次是高二年级,最后是预科班。在其余四个维度上,高一年级得分最高,这表明,高一新疆学生在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上都表现得比其他年级的新疆学生更为严重。
讨 论
1.新疆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状况
本研究发现,内地新疆班学生的学习焦虑、自卑倾向和过敏倾向得分比较高,而孤独倾向和恐怖倾向得分相对比较低。这表明,新疆班学生在学习焦虑、自卑和过敏这三个方面的表现与其他几个方面相比更为严重。这是因为新疆班学生来到陌生的地方,一时无法安心学习,对外在事物过于敏感,并伴随产生自卑感。他们没有表现出孤独或者恐怖,原因如下:学校教师对来自远方的孩子们倾注了无限的耐心与爱心;强烈的地域认同感使得新疆班学生之间产生了彼此的理解和同情。从而导致他们之间有更多的温情。此外,现代通讯工具都非常发达,相当多新疆班学生有条件和亲人经常通电话、写信,这也使得学生们虽远离家乡,但不会太多地感受到孤独。
学习焦虑和对人焦虑在三个年级中表现比较一致,表明这两种心理症状既典型又普遍。来内地上高中的新疆班学生,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他们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强烈的自卑感的产生又促使他们一定要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愿望达到了一个顶点。学习是新疆班学生在内地的整个生活的重心,考大学是他们一定要实现的目标。然而现实中的种种困难又使得他们不能顺利实现理想,从而导致学习焦虑。新疆班的学生和内地的高中生一样,他们在对友谊的理解、朋友的选择、交往的期待方面,存在着不成熟、非理性的一面,并由此形成交往欲强而交往不适当的矛盾——他们既渴望与人交流,但又有种种担心,从而导致对人际过于敏感。
2.新疆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
本研究发现,高一年级是个转折点。高一年级新疆班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许多维度上与其他两个年级存在显著差异。
在自卑倾向和过敏倾向上,预科班学生最为严重,高一年级自卑和过敏症状最轻。这表明,预科班学生作为刚跨入汉文化的群体,对身边的事情比任何时候都敏感,尤其是优秀新疆班学生到内地后,经过几次学习成绩的重新排序,大部分原来成绩优秀的学生不再是班级里的前几名,因此在内心常会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和强烈的挫败感,而高一年级在这两个维度上心理状态更加积极和稳定。同时,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的结果似乎可以说明,新疆班学生从跨入新文化背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自卑倾向和过敏倾向会明显减弱。
在孤独倾向和恐怖倾向上,高一年级新疆生的得分要高于预科和高二年级新疆生,但预科班和高二年级新疆生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高一年级新疆生有着过高的孤独感和恐怖感。可能的解释是,预科班学生的交往主要限于自己的文化,所谓“老乡”文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交往范围的扩大,高一年级的新疆班学生开始尝试扩大新的交际范围,但由于种种矛盾和冲突的存在,又无法顺利建立自己稳定的人际网络;另外,教师在对新疆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当中,常常对预科学生给予了更多的温情和宽容,而从高一年级开始,教师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和独立权,这两方面的变化,都较大地冲击了高一年级的学生。在身体症状上,高一班新疆生的得分要高于高二班新疆生;而在冲动倾向上,高一班新疆生的得分要高于预科班新疆生。这可能说明,高一年级新疆生无论在外在或内心都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心理支持系统,矛盾和冲突无法及时解决,情绪不能及时宣泄,使其产生了更多的身体症状,比如睡眠问题、生理不适等。
3.对策和建议
本研究总的发现是,新疆班学生存在学习焦虑、自卑倾向和过敏倾向,同时三个年级的新疆班学生在对人焦虑和学习焦虑方面表现得比较一致,但预科班学生比高年级新疆班学生更为自卑和过敏。此外,高一年级新疆班学生在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上都比其他年级更为严重。鉴于此,结合工作实践,我们认为,对新疆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如下:
(1)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和管理的质量
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为新疆班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和服务,并不断突破,用先进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鼓励教师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方法,紧密贴近新疆班学生实际,给他们以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并借鉴先进的科学方法来提高对新疆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效果。例如,我们结合学校实际,采用部分插班、部分单独编班的模式,让每一个新疆班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可以“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给他们创造更多的体验成功的机会,引导他们把每次的学习状态和成绩跟自己比,而不是跟别人比,重要的是超越自己,而不是赢过别人,以使他们明确自己具体的学习目标,减缓他们过高的学习焦虑;重视新疆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积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调整身心状态,全面提高自己。
(2)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进行个性化关怀
内地新疆班是党和国家为带动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各个学校都要齐心协力把新疆班办好。在新疆班的管理和教学中我们选配了优秀的师资力量,教师无论在素养、教学水平、教育能力等大方面,还是在对待学生的一言一行等小方面都是一流的,新疆班教师对来自远方的孩子们给予了很多的理解和关心,教师经常要不分昼夜、无论寒暑地照顾因生病等有特殊困难的学生,这使远在他乡的学子们更多地感受到了胜似父母的关爱。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个性化的关怀活动,讲究科学方法,促动学生建立自己的人际支持网络。例如,我校教师开展了三心(责任心、爱心和耐心)活动。这增加了师生、生生人际互动的频率,让学生有更多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人际能力。
(3)抓住学生适应内地生活的根本制约点,建设立体教育管理网络,提高预科年级的适应效果
文化适应是新疆班学生适应内地学校生活的关键。新疆班学生家长绝大部分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教徒,有着比较敏感的民族性格,这些精神文化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成长中的学生。因而,要让他们从一种文化中顺利适应或接纳另一种文化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学校教育应该完善制度,建设立体教育管理网络,在保持优秀传统做法的基础上,追求科学管理;要注重学生差异,关注新疆班学生的文化适应,如生活习惯、作息时间、气候环境等方面。
了解并接纳不同的文化是适应的前提,鉴于此,我们尝试开设生活教育课堂,帮助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还加大了预科年级新疆生对汉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力度,帮助他们冲破适应瓶颈。如利用环境育人的原理,通过广播、电视、校内宣传栏等可能的形式帮助学生熟悉汉语、听懂汉语,并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活动,鼓励学生使用汉语,为学生营造学习普通话、使用普通话的良好氛围。
(4)加强青春期教育,关注高一年级
新疆班学生与其他班级的学生存在差异,但也有共性,即青春期问题。高中时期正是学生由青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这种身心的不平衡性会使得他们在与人交往时往往矜持、闭锁、羞怯。对此,学校通过讲座、课堂、宣传栏等途径,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身心规律、情感特点;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等群体活动,丰富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与体验,引导他们恰当地处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使其把精力放在充实与提高自己上。例如,我们尝试在高一学生的生涯规划主题班会中引导学生围绕事业、学习、情感乃至家庭做出合理规划,旨在帮助学生恰当分配、合理运用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资源,积极应对冲突与困难,从超越自我、追求卓越人生的高度,理性地看待自己现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在本研究的进行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专家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谢意。感谢青岛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会专家们的技术支持,感谢高科园二中相关领导及老师们的参与和支持。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高科园二中)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