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认识论视野中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

2007-12-29 00:00:00李振武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1期


  摘要:儿童审美心理建构的过程在皮亚杰的理论视野里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阐释与会通。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来看,学前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经历了前审美和审美心理萌芽两个阶段。在遵循学前儿童年龄特征前提下进行的审美教育是建构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结构最有效、最主要的方式和途径。家长和教师应让幼儿体验客观美,培养其主观美,以促进学前儿童审美心理和谐、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发生认识论;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教育
  
  费希纳在19世纪60年代开创了实验美学和审美心理学的研究,一些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个体审美问题进行了研究,如与冯特同时代的心理学家李普斯以移情说为基础进行美学研究。但是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相比,目前审美心理学对审美心理的一些基本问题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可以说审美心理学的发展仍是很薄弱的。在中国,对审美的研究大多为美学家,心理学家对审美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研究尤为缺乏。而这一时期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对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视野中的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涵义
  
  所谓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人们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构成的一种独特的结构,它是人脑知、情、意心理系统中储存的关于客体美的图式、式样或格式。它的完善是人类长期审美实践经验积累、沉淀的结果,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复杂过程,只有长期潜移默化的美的感染和丰富的审美实践活动,才能形成较为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协调发展主要有三个指标,即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审美感兴力。
  儿童审美心理建构的过程在皮亚杰的理论视野里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阐释与会通。皮亚杰肯定儿童的智慧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结构的特性,这种格式或结构具有对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他认为认知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需要经过认知结构的过滤和加工,这种过滤和加工有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同化和顺应的不断发生促使认知结构由平衡到不平衡不断变动发展。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由于多种美的图式的储存,当一个客体在眼前出现的时候,主体就会在已有的图式中进行检索,将其与原有心理图式相对照、匹配,与原有心理图式相符合的就被判定为美的,并加以同化吸收;与原有心理图式不完全吻合的,主体就会调整内部认知结构以顺应外界环境。如果主体没有相应的心理结构,就无法对新的美的刺激加以同化或顺应,从而被判定为不美的加以拒绝。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审美心理结构也可以理解为构成主体作出审美反应、接受特定审美关系的“过滤器”。它能动地反映事物的审美特征,导致心理能力高度活跃,从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心理结构系统。
  
  二、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发展——以教育为核心,与遗传、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在学前儿童审美心理形成的过程中,遗传的作用十分明显,然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更加重要。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共同作用下发展很快,不仅表现出量的积累,也表现出了质的飞跃。
  
  (一)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的特征——审美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内部动力
  1.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瑞士著名学者皮亚杰指出的“泛灵论”倾向。“儿童时期的泛灵论是指把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幼儿能“把死板的物体生命化,而把心灵世界物质化”。按照皮亚杰的理论,是幼儿“内在的主观世界与物质的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的一种表现”,这种混沌状态和幼儿心理的整个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幼儿行为还在社会化初期,无法严格区分“自我”与“他人”的意见、愿望和情感的不同。幼儿对语词的概念意义理解极为有限,一般只能从客体的状貌和用途来理解概念。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自觉地从自我出发来理解外物,理解他人,他们总是把现实同化到自己的活动中去。因此,就出现了幼儿把现实与想像相混淆,把无生命的外物和有生命的自我相混淆,把对事物的命名与名称所指的实际对象相混淆。然而正是这种混淆,使其审美经验表现出非凡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2.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又一重要特点是动作性和活动性强。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学前儿童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持续时间短,兴趣也易变化,稳定性差。语言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不能用内部语言来内化审美对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发展水平也决定了他们只能通过动作和活动来理解审美对象。因此,他们的审美活动是动态的,并在行动和操作过程中得以满足。
  
  (二)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的生理基础——审美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生物潜能
  儿童自从成为独立的生命个体之后,其生理发展极为迅速。婴儿出生后,大脑发育的速度相当快,从出生时起重量已达350~400克,是成人脑重的25%,到了三岁时,婴儿脑重已接近成人的脑重范围。幼儿大脑皮质细胞迅速发展,髓鞘化程度逐渐增长,大脑机能日渐成熟。婴幼儿的动作从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发展到复杂的动作技能。此外,婴幼儿的视觉、听觉器官也快速发展,其功能和结构日趋完善。大脑、神经系统和感官的活动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婴幼儿的生理发展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婴幼儿心理发生发展的进程。因此,婴幼儿的一系列生理发展为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生物学基础,为其提供了物质潜能。
  
  (三)0~7岁儿童审美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儿童的审美心理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萌芽的呢?在0~7岁这一年龄阶段中,儿童的审美心理发展有哪些具体的表现?下面我们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角度,把0-7岁儿童审美心理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分析。
  
  1.婴儿期(0-3岁)——前审美阶段
  刚出生的新生儿还没有形成审美心理结构,他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但正常的初生婴儿具备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的生物学潜能和心理潜能。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婴儿的审美感知能力在发展:婴儿从11到12周开始就能从生活中各种声源里区分出人的声音,尤其喜欢母亲的声音;2~7个月的婴儿对母亲和熟悉人的面孔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反应,即微笑;一些研究表明,4个月以前的婴儿颜色感知能力已接近成人水平,3-4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够分辨彩色和非彩色,而且出现了色彩偏爱现象;婴幼儿喜欢较有刺激性的色彩,1岁甚至7个月的婴儿已表现出明显的对红、黄的偏爱。
  对形状知觉的研究表明,婴儿喜欢看有图案的模式,喜欢看清晰的、活动的、轮廓多的、结构复杂的图象,不喜欢看模糊的、静止的、轮廓少的、结构简单的图象;喜欢看人脸图象,不喜欢看非人脸图象;喜欢看曲线,不喜欢看直线和角。穆格在对婴幼儿音乐感知能力的研究中发现:从4个月开始,婴儿开始积极地“倾听音乐”,而不是被动地接受音乐。他们开始比较喜欢听“愉快的音乐”和“听起来比较美的声音”,在听这些音乐时,会表现出高兴的情绪并伴随身体的反复运动。2岁时,婴儿能静下来认真倾听音乐,并出现合着音乐节拍的“舞蹈”或身体运动。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婴儿有绝对音高的感知能力,6个月以前婴儿已能辨别音乐中的旋律、音高、调性以及转换模式的差异。上述的研究表明,0~3岁时,婴儿的心理美感与生理快感难以截然分开。这一时期儿童的审美能力主要来自于遗传得到的普通感知能力,他们还没有审美态度。因此,我们可以说,0~3岁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还处于前审美阶段。
  
  2.幼儿期(3~7岁)——审美心理萌芽阶段
  幼儿期的儿童一般都已进入幼儿园,开始学习简单的绘画、音乐、舞蹈、体操、手工等。他们一般都有了明显的审美偏爱,能接受美的事物,如彩色的图画、漂亮的玩具、优美的音乐和欢快的舞蹈等,而对颜色、形状单调的事物不太感兴趣。5~7岁时,大部分幼儿能区分美丑。年龄较大的孩子还开始有了一般的审美标准,并且一部分年龄较大的幼儿表现出了审美理想的萌芽。在角色表演活动中,幼儿喜欢扮演形象较好、正义、勇敢的正面角色。同时,幼儿也喜欢动画片、电影、故事中美好的事物,愿意接受好的故事结局,一般不愿意接受悲剧的结局,这表明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还没有悲剧感。5岁左右的幼儿在演奏、唱歌、绘画等方面有很大发展,在审美评价能力方面,已能采用一般的审美标准,评价同伴和自己的作品。
  这一时期,幼儿的审美心理开始真正萌芽,一部分幼儿开始有了一般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和审美评价能力,这说明3~7岁的儿童已形成了最初的审美心理结构。但是,这时幼儿的审美偏爱是非艺术鉴赏水平上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极其简单、肤浅,审美理想主要是从自我的需要出发加以考虑,且较单一,审美评价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还处于较低级的水平。
  
  三、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的建构——家园合作共促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的发展
  
  审美是一种快乐愉悦的心理活动,由于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对他们的审美教育应遵循:自愿性原则,自愿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基础;快乐原则,儿童只有在轻松快乐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个性化原则,这要求我们尊重学前儿童的个体差异;全面协调性原则,儿童审美心理的发展有赖于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审美感兴力的整体协调发展;创造性原则,即激发儿童的审美创造力。
  学前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从没有到萌芽,是一个质的飞跃。那么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构建其审美心理结构呢?从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审美教育是建构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结构最行之有效、也是最主要的方式和途径。由于儿童审美心理具有动作性、活动性强的典型特点,因此,我们认为在进行审美教育时,应该以游戏作为审美活动的主要形式。游戏是幼儿克服自己主观世界与现实世界脱节状态的补偿手段,游戏在幼儿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游戏应该贯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审美教育需要幼儿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学前儿童审美教育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呈现自然美
  儿童从一出生就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然环境为幼儿提供了必需的生存条件。自然美是艺术的重要源泉,卢梭和福禄倍尔都十分注重自然美的美育作用。家长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带幼儿亲近大自然,让其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和多彩,这对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是极为有益的,因为大自然的美的教育能直接训练幼儿的感官。对于形式美的感受力,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设计与自然密切联系的系列主题活动,激发和鼓励幼儿感受自然美。
  
  (二)营造社会美
  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社会化水平是一个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指标。作为幼儿生活环境中的人,我们应该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让幼儿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体验到文明礼貌、谦让、尊老爱幼等美德中蕴含的社会美。这种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前儿童逐步建立起审美评价体系和审美感兴力。
  
  (三)传递艺术美
  艺术的巨大魅力在于通过其丰富的情感、神韵和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们的性情。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在此,我们主要讨论音乐、文学和绘画这三种在学前儿童生活中最常见的艺术形式对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结构建构的作用。
  首先,我们谈谈审美教育中的音乐教育。音乐既能表现、陶冶人的情操,也能疏导、宣泄人的情感,它能激发出人的深层的审美体验。据研究,4~5岁的幼儿已经能成功地模仿打出2~4个音符组成的简单节奏模式,5岁的儿童已能较好地唱完一首歌曲。这表明,这一时期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较好,家长和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让幼儿听一些欢快的音乐,学习简单的舞蹈。这种音乐的熏陶有助于幼儿审美感兴力的进一步发展。
  文学可以调动和提高人的审美经验,文学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新奇而又无比美丽、神秘的世界,它向儿童打开了一扇多彩的窗户,他们可以通过这扇窗户了解很多知识。文学可以帮助儿童认识生活、理解别人,学会体会欢乐和忧伤、幸福与痛苦,从而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童话、儿歌、神话传说等都是学前儿童的精神食粮,家长和教师应为幼儿讲解一些他们喜爱的文学作品,培养幼儿的文学兴趣,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同时也不自觉地养成他们的审美兴趣。
  美术作品的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的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情感。绘画在学前儿童审美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些研究表明,3~7岁的儿童已从涂鸦期经过象征期的过渡,进入了图式期,个别幼儿已进入写实期。幼儿在图形和色彩识别方面的感知能力有较快的发展。家长应多鼓励幼儿通过线条和色彩表现现实生活,固定其内心体验。教师应鼓励幼儿的绘画行为,悉心指导幼儿绘画,引导他们合理运用线条和色彩,促进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和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切不可心急求成,要把握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原则。除此之外,家长和教师还应注意给幼儿创设一个审美的环境,如教师可把活动室布置得色彩鲜艳、图案动人;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儿童配置一些彩色卡片、玩具、彩色图画集等,让幼儿置身于美的环境中,给幼儿以美的享受。同时,还应鼓励幼儿主动寻找美、发现美,提高幼儿审美情趣。总之,家长和教师应让幼儿体验客观美,培养其主观美,以促进学前儿童审美心理和谐、健康地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大学路菏泽学院纪委)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