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一般包括起点平等(机会均等)、过程平等、结果平等。杨东平认为,发达国家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学业成绩即结果平等的问题上,在我国大多数已经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的地区,过程的公平开始突显,主要问题已不是能不能接受教育,而是在教育过程中能否得到平等的对待。入学机会的获得则上移至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因此,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在现阶段是很有意义的。基于此,通过调查的方式,我们研究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公平意识与行为,试图了解情况,进行分析,促进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公平。本文是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次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对教育公平的涵义的理解,教师在公平问题上的价值取向,教师对目前教育公平现状的认识,教师对存在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的看法,教师在教育互动过程中的公平行为。前四项是关于教育公平意识的,后一项是关于教育公平行为的。
在2006年8月利用北京市骨干教师培训的机会,请他们填写问卷。发放问卷480份,回收问卷418份,有效问卷416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教育公平涵义的理解
教师如何理解教育公平?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来了解。一是对什么是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因材施教与公平的关系的理解;二是对教育不公平有哪些表现,容易出现教育不公平的情况的理解。
1.什么是教育公平(此题为多项选择)
78.6%(327人)的老师认为教育公平是指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的;41.6%(173人)的老师认为受教育过程(内容和方式)一样;14.2%(59人)的老师认为教育公平指教育的质量和结果一样;另有17.8%的老师认为三者都有。可见,多数人认同教育公平是教育机会均等,只有近一半的人认为包括教育过程的平等,少数人赞成质量与结果的一样。
对“教育过程一样”这一项,通过差异分析,发现存在学科和地区差异。
存在学科差异(χ(4)2=12.270,P<0.05),结果表明,数学教师相对更同意教育公平指的是所接受的教育在过程上是一样的。
存在地区差异(χ(1)2=13.263,P<0.001),差异极端显著,乡镇教师更为同意教育公平是指所接受的教育在过程上是一样的。
2.教育均衡发展主要应解决的问题
认为应解决各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均衡化的有102人,占24.5%;师资配备均衡化180人,43.3%;生源水平均衡化131人,31.5%;缺失3人。教师们更注重的是软件的均衡,尤其是师资的配备。
在对均衡发展的理解上,存在性别差异和学科差异。
存在性别差异(χ(2)2=8.044,P<0.05)。男老师更多选择办学条件,女老师更多选择师资。
存在着学科差异(χ(8)2=19.253,P<0.05)。英语教师更注重师资配备的均衡化,而相对忽视办学条件和生源水平的均衡化。理化地生教师更注重办学条件和生源水平的均衡化,而相对忽视师资配备均衡化。政史教师更注重生源水平的均衡化,而相对忽视办学条件均衡化。
3.不公平有哪些表现
教师对于以下内容是属于因材施教还是不公平的现象的选择结果为:
属于因材施教的比例:分层教学(367人,占88.2%);给不同成绩的学生安排的学习内容的程度不同(323人,占77.6%);给学习后进生补课(212人,占51.0%);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131人,占31.5%);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生少理睬(2人,占0.5%);对有背景的学生给予更多的照顾(16人,占3.8%)。
属于不公平现象的选择比例:分层教学(15人,3.6%);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219人,52.6%);给学习后进生补课(17人,4.1%);给不同成绩的学生安排学习内容的程度不同的(19人,4.6%);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生少理睬(287人,69.0%);对有背景的学生给予更多的照顾(305人,73.3%)。从调查看,对后面两种情况大多数认同属于不公平现象;而对是否分重点班则分歧比较大而且存在学科上的差异,英语和史政教师更多认为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属于教育不公平现象。
4.容易出现不公平的情况
回答什么情况很容易出现不公平现象时,认为,安排学生干部时120人,占28.8%;课堂提问时200人,占48.1%;评三好和优秀学生时212人,占51.0%;对学生进行评价时,213人,占51.2%;其他16人,占3.8%。可见,最容易出现不公平是在对学生评价评选时。
关于在课堂提问时出现不公平情况,存在教师出身和所教学科的差异。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差异极端显著(χ(4)2=25.629,P<0.001)。教理化的教师更多认为在课堂提问时很容易出现不公平现象。
关于在评选三好或优秀学生时很容易出现不公平现象,生活在不同地区的教师看法有差异(χ(1)2 =10.225,P<0.01),乡镇教师更多认为在评选三好或优秀学生时很容易出现不公平现象。
(二)价值取向
1.效率取向还是公平取向
在上一节课上,教师的主要精力在提高课堂效率上的272人。
研究发现,不同学科的教师在精力安排的价值取向上存在差异(χ(4)2=10.0,占65.4%;注意每个学生的进步发展的,138人,占33.2%;缺失6人,占1.4%。这说明多数教师是效率取向的770,P<0.05),理化、史政学科更带效率取向,而语文的公平取向相对更突出些。
2.对不同性别学生的态度
总体而言,更喜欢男生的109人,26.2%;更喜欢女生的30人,7.2%;都不是260人,62.5%。缺失17人,4.1%。
生活在不同地区的教师之间存在差异(χ(2)2=8.732,P<0.05),更多城市教师表示喜欢男生。
3.对弱势学生的看法
如果班上有打工子弟学生,教师通常会把他们看作有很多优点的学生129人,31.0%;看作需要帮助的对象251人,60.3%;缺失的36人,8.7%。
4.对后进生发言的态度
如果一个后进生发言时出现磕磕绊绊的情况,教师会让他停下来的32人,7.7%;等待并引导他说的365人,87.7%;缺失19人,4.6%。
不同学科和出身的教师在对待后进生的态度上存在差异,在处理后进生发言时,语文和理化教师较英语教师更有耐心引导;工农出身和专业人员出身的教师更有耐心引导。
(三)对现状的认识
有73.1%(304人)的老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公平问题的,而且有无不公平经历的教师对是否存在公平问题的看法,存在差异(χ(1)2=5.482,P<0.05),自身有不公平经历的教师更多认为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师对学生是否公平的问题。
有80.0%(333人)的教师认为目前大多数教师能够公平地对待学生。这一点似乎与上一点矛盾,但可以解释为:后者更多地是对教师态度的评价,前者是对客观现象的评价;另外,是否存在公平问题,可以理解为一般的现象,而不是实际情况。因此,教师能够公平对待学生的人数这一项的数据更反映实际状况。
(四)对产生教育中不公平现象原因的看法
1.产生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
教师不能公平对待学生的原因,认为是考试竞争的有202人,占48.6%;认为是教师的认识与态度的135人,32.5%;是社会阶层分化的影响12人,2.9%;是学生自己的差异造成的61人,14.7%;缺失6人,1.4%。
不同学科的教师在原因分析上存在差异(χ(12)2=23.405,P<0.05),语文、英语教师相对更多认为不公平对待学生原因是教师的认识和态度,数学、理化教师相对更多认为是学生差异造成的。
2.教师对待学生态度的依据
对待学生的态度,取决于学生自己的106人,25.5%;家长的社会地位的4人,1.0%;学校的要求3人,0.7%;教育的原则303人,72.8%。
(五)教育(互动)过程中的公平行为
1.提问次数是否公平
就一学期看,认为教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提问估计会有比较大的差异的有36人,占8.7%;认为有一定的差异的有274人,占65.9%;认为只有很小的差异有93人,占22.4%;缺失13人。
2.提问的依据
在提问问题上,不同学科间教师存在差异(χ(8)2=16.898,P<0.05)。在提问学生时,数学教师更多考虑尽可能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以发言的机会,考虑问题的难度对不同学生的适应性,但选择考虑学生的学生能力的水平。
3.接触多的学生对象
在课下,教师与学生打交道最多的是学习优秀学生的有31人,占7.5%;选择学习后进学生的有134人,占32.2%;选择行为问题学生的有162人,占38.9%;选择学生干部的有17人,占4.1%;选择其他的有57人,占13.7%,缺失15人。
在接触学生的对象上,不同性别的教师存在差异(χ(4)2=15.064,P<0.05),男教师更多与学习优秀学生、学生干部打交道,女教师更多与学习后进学生及行为问题学生打交道。同时,不同职称的教师之间也存在差异(χ(4)2=13.897,P<0.01),小学高级教师更多与学习后进及行为问题学生打交道。
三、主要结论
骨干教师对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的理解是比较全面的,既注意到机会的公平,也能够注意到过程的公平甚至质量结果的公平;既注意到学校之间设备的均衡,更注意师资配置和生源水平的均衡。他们认为教育公平和因材施教是不矛盾的,从对项目的选择上看,他们能够很好地把因材施教和不公平进行比较清楚的区分,那些根据学生水平差异而进行的区别教学是因材施教,而在对学生态度上出现的偏颇被看作是不公平行为。
骨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精力分配体现了他们的价值取向,调查说明教师多数以提高课堂效率为主,但也有1/3的教师是公平取向。
骨干教师对目前教师在教学中公平的评价是高的,80%的教师认为大多数教师是公平的。
骨干教师与不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能够比较公平地对待学生,既考虑学生的水平、大多数学生,又能够比较多地照顾需要帮助的后进生和行为有问题的学生,使不同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其中,小学高级教师和女教师能够更多地关注问题学生和后进学生。这可能与他们的情感性有关。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总体上,大多数教师是根据教育的原则,即职业道德要求,但也有1/4的教师是根据学生的情况。
不同背景的骨干教师在对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上是有区别的,教师的性别、学科、出身、是否有不公平经历、生活地等因素都是教育公平意识与行为的中介变量。其中,不同学科教师之间有差异的项目多,涉及价值取向、不公平的表现、提问时容易出现不公平、不公平的原因、后进生发言等。
总体上看,骨干教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在教育公平问题上的现状是比较理想的。在当前社会阶层差异明显、收入两极分化的情况下,教育内部特别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仍然能够比较好地实现公平,这是令人欣慰的。
四、建议
更加注意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从教师们的观点看,多数理解是机会均等,也有近一半的人认为包括教育过程的公平,这说明对后者的认识还需要更加到位。因为随着教育的发展,机会均等问题已不是主要问题,更主要的是过程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又主要是微观领域的问题,似乎重视得不够。因此,无论校长还是教师,都要对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
更多地解决师资和生源等“软资源”的均衡问题。新的义务教育法特别强调学校之间的均衡,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应该说,许多地方在改善薄弱学校条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现在则深入到软件建设方面,比如北京市的初中建设工程,往学校派专家、教研员支持,进行校长和教师培训,都是更深入的举措。教师们在调查中,更重视师资和生源的均衡,也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部门、学校更加重视并采取有效得力的措施,解决教师和学生的均衡配置问题,真正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正确处理好教学效率和教育公平的关系。在课程内容多、有考试压力的条件下,教师更多地关注教学的效率,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更重要的是人的发展,是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要更多地关注教育的公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们常常有矛盾的心态和困惑,既要讲教学效率又要讲公平,有时似乎难以兼顾,这就需要有辩证的思维方法和处理艺术,不能只从一件事上去权衡,而是放在更大的机会范围(多种机会)、更长的时间(比如一个学期)里考虑二者的平衡。
在教育评价环节,教师要特别注意公平对待学生。教师们认为在评选优秀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时最容易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评价的公平性。要做到这点,关键是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不论什么样的学生,都要基于他们是成长中的一代,都是各有所长的人才,都有优点和不足,这样才能一碗水端平;也只有基于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原则,只要学生有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和肯定,那么,在评价上就既能因人而异,又不会出现偏颇。
在师生教学互动的过程中更加注意公平对待学生。特别是在提问等环节上,注意给每个学生以适当的机会,机会分配就会更加均衡些。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