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免费教育”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全世界宣布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宣示,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由此在2007年两会上就教育议题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激起了两会代表的热烈讨论,也引起了教育界,尤其是教师教育领域的普遍关注。这项政策结束了1997年我国大学实施招生并轨以来师范生收费教育的历史,恢复了改革开放以后一度实施过的师范生补助教育的政策。
中国师范院校从70年代末的补助到90年代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的收费只是我国高等教育从补助到收费过程的一个部分或一个缩影,这是我国解放后高等教育制度决定的,也就是说师范院校是我国单一专业教育的高等教育制度模式的一个部分,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亲身经历者,是高等院校招生收费并轨政策的实施者,因此师范院校的从补助到收费的历程是历史的产物,自然的过程。但问题是今天如何又提出了“师范生免费”的政策?
21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处在一个变革时期,教师教育也是变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变革中产生了新的话语,新话语与旧话语之间交互使用,因此本文还需要解释和说明几个重要概念,如“师范生”、“师范生免费”、“教师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本文仍然使用“师范生”概念,但仅限于“师范生免费教育”语境,因为这是国家政策话语,在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话语的转变中,通常使用“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因此在意义上这两个概念是等同的;本文使用“教师教育”概念,而不用“师范教育”,这是当前的宏大语境需要,尽管这项政策主要是在师范大学实施,但如今的师范大学已今非昔比,用“教师教育”概念来指称师范大学的转型,这也为师范大学内建立教师教育学院或教师学院等专业学院,为教师教育专业设置提供概念基础。
一、教师教育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师范教育的免费性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涉及到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就是教师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属性问题,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从世界教师教育的历史来看,教师教育是一个公共领域,只不过它是公共教育属性的延伸,甚至可以说教师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国家教育体系是公共教育体系,现代国家一直都在致力于建立公共教育体系,而教师教育制度是公共教育发展的产物,当公共初等教育普及需求提出来的时候,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便应运而生,而随着义务教育制度不断延长,教师教育制度在水平上不断提升,一方面师范学校升格或合并,另一方面新的教师教育制度不断产生。但教师教育制度无论如何变革,它始终是国家教育的一个部分,它具有强烈的国家属性,它是公共的,它从未私人化过,尽管历史上有过私立师范学校的存在,但都没有形成公、私立教师教育体系的双重格局。本文认为,教师教育投入是义务教育投入的一部分。成有信教授在谈到我国教师教育经费投入时说,要解决中小学教师合格水平“首先就要求加大义务教育和师范教育的投入(事实上师范教育的投入是义务教育投入的一部分),提高教师的工资和提高师范生的待遇(包括公费食宿)。”[1]
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体现了教师教育的公共属性。师范教育,尤其是高等师范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而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的范围,但师范教育是为培养教师人才的特殊专业的教育,一旦从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进入到教师专业,这个学生便进入到具有显著公共属性的专业领域。显然,我们需要确立不能把教师教育等同于一般的高等教育的观念,因此,政府应当加强对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投入。
二、师范生免费教育是以国家公共财政政策为条件的
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是以国家公共财政政策为条件的。国家制定了公共财政政策,表明了政府在公共事务中的作用的主导性,而教师教育的公共性MDXNTXBMzXkAszjDFEPgPw==决定了国家公共财政的投入,因此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提出是国家公共财政政策的合理延伸,或者是国家公共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家通过公共财政干预机制来调控教师教育的发展,这样从根本上有利于保障教师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