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综述

2007-12-29 00:00:00
中国经贸导刊 2007年1期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简称医改)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现将有代表性的观点和评论综述如下。
  
  一、现行医疗体制的主要问题和根源
  
  对于现行问题比较集中的看法有:(1)曾备受国际赞誉的公共卫生萎缩,尤其农村的三级网瓦解;(2)未享有任何医疗保障的人群比例升高,个人付费比例过高(国际社会从平等享受、保障面、成本、质量四方面对医疗卫生系统进行评价,因此尤为注重此点);(3)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设置有误,偿付机制不合理;(4)公立医院的盈利动机过强,医务人员激励机制导向有误;(5)政府规制和监管缺失,医药费快速增长。关于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有多种看法。
  
  (一)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且投向有误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总投入中只有1/6的资金来自政府,且并未用来纠正医疗领域的“市场失灵”,即用于预防保健与基本医疗。农村和城市的社区卫生和公共卫生事业,反倒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向城市大医院集中,这就进一步扭曲了资源配置结构,扩大了城乡差距。
  
  (二)政策失误
  集中表现在政府对于公立医院“给政策不给钱”,投入靠财政,收费靠市场,迫使公立医院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触发了滥收费、乱诊治、乱检查、医药合谋,最终导致患者负担的医药费持续大幅增长。
  
  (三)过度市场化
  错误地倡导“国退民进”、套用国企改革扩大自主权、产权改革等包租买断的办法改革医疗机构,致使公立医院与牟利企业无异;又纵容医药合谋和医药过度捆绑,致使药价虚高,且导致重治轻防和过度服务。
  
  (四)“垄断下的伪市场化”(亦即市场化不足)
  有关部门的研究报告,把10年医改不成功归因于市场化倾向,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但也遭到质疑。市场化的基本特征是自愿合约、公平竞争加上适度的监管。过去的医改只是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政府既没有及时地引入民间资本投资医疗卫生事业,也没有增加对公立医疗机构的财政补贴,而是开绿灯任由公立医院搞创收,使医疗变成奢侈品。所以,这不是市场化过度而是市场化不足,或称行政控制和垄断下的“伪市场化”。政府应当好“裁判员”、“教练员”,不当“运动员”。现行体制下卫生部门既是办医者、管医者,又是执法者,“三合一”体制不可能客观公正。
  
  (五)公立医院追求盈利使公共管理混乱
  公立医院的盈利动机强,是因为盈利能大家分,这本质上不是市场机制,即并没有通过价格信号主导社会资源配置,而是公立机构内的管理制度混乱。社会的医疗成本谁来买单?多大比例政府承担,多大比例私人承担,这些是政策问题不是市场机制问题。个人买单越来越多,不是市场化而是付费的私人化。
  
  (六)政府规制与管理失灵
  政府规制不当,是导致当前大多数问题的根源。卫生部门与医院管办不分、宏观管理与微观规制的机构不分、综合医疗机构与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农村)不分,致使利益导向挤压了服务导向。
  
  二、医改的目标与方向
  
  第一种意见,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公共医疗体制。基本卫生(预防保健、社区门诊)由政府免费提供,专科和综合医疗的主体通过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筹资,由政府管理并加以严格规制。同时,重点资助贫困人口,加强制度的覆盖面和公平性。这近似于欧洲大陆的全民健保制度。反对者提出,欧洲全民健保所必需的社会条件,如人口规模有限、贫富差距地区差距不大、社会心理稳定、政府治理有序等等,在今天的中国大都不具备,启动这个计划有相当的风险。
  第二种意见,建立政府规管下的市场医疗体制。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只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将社区门诊以上的医疗行业彻底市场化,公立医院实行产权改革,与卫生部门脱钩,按营利与非营利机构分类管理,政府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险体系、开放商业医疗保险市场,形成政府和保险机构两个相对独立的监督主体。反对者认为,这样做会导致社区卫生服务成为空架子,医院服务成了金饭碗,即便政府能控制住价格,也无法避免医院之间的装备竞赛和医疗总费用上涨。
  第三种意见,建立政府规管下的健康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体制。基本卫生(预防保健、社区门诊)由政府部分免费部分成本价提供,专科和综合医疗通过社会医疗保险、互助医疗保险(非营利)机制加以规制。建立社区医生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连通两个服务体系,未来将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向基本卫生延伸。无论社区卫生还是医院卫生机构,都实行管办彻底分离,并对所有办医者实行立法保障的规制管理。反对者认为,这过于理想化,起码短期难以实现。
  
  (一)三种意见的共同点
  一是支持政府对基本卫生大力投入。预防为主、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是看起来慢实际上快、看起来虚实际上实的政策。预防保健服务由政府免费或低费提供,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原因是预防保健的社会效益十分巨大且难于度量,个人往往因为见效慢而不愿投入,以市场机制提供反而低效。这类服务的提供方式主要视其与医疗机构有无利益冲突而定。国际社会常见做法是由独立公共卫生机构提供,同时政府需要施以特殊的规制。二是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模式,不能只保障正规就业的人口。
  
  (二)三种意见的分歧点
  分别在于基本卫生与专科和综合医疗的联系、社会保险起作用的方式、医院的产权结构和融资方式、卫生部门的角色、政府履行责任的方式等。分歧的根源可以归结到对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政府和市场都必不可少,医改既要政府主导,又要利用市场机制。这实际上也是世界各国医改的趋势:倾向市场体制的国家,如美国正在加大政府的投入和规制,改善医疗制度的覆盖面和公平性;倾向政府主导体制的国家,如英国、瑞典,在公营系统引入准市场竞争机制,加强效率。
  
  (三)不同的认识主要在于为什么利用、在哪些方面利用、如何利用和多大程度上利用市场机制
  一是依据经济学的公共产品理论。将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划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公共产品需要政府主导,私人产品应该市场运营加政府监管。公共卫生明显是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提供,社区门诊主要影响个人,可由市场处理,至于大病和专科,个人风险太大,大部分人无法承担,应由社会组织。而社会的组织方式,依据对公平的理解,分为社会保险融资和全民健康服务式的税收支付。这种理论和应用被批评为机械划分卫生服务,割裂市场与政府。二是依据公共服务产业理论。公共服务的规划者(管规划、融资、安排、管理、监督)和独立的生产者形成常规的类似产业的关系,共同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在这样的产业框架中,不同性质的社会机构都能通过接受规划者的共同严格规制,成为服务的生产者,从而超越了服务以及机构的公私性质。因此,政府部门与卫生机构管办分开,各类卫生机构无论公私都可在政府规制下为公共目标服务,市场机制从而融入了公共规划,从而统一于宏观目标。但这对于政府规划和规制的要求相当高。三是依据规制经济学的理论。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无法对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做出恰当评估,形成医院(供方)强卖的医疗市场,导致市场机制失灵。因此,必须由政府对医院和医疗活动的价格、数量、质量等方面进行直接的微观干预(规制和管理),这与私人产权有冲突。
  
  三、医改的切入点和步骤
  
  一种意见认为,医改难在资源配置和财政投入方面,目前最需要的是找准能够用低成本实现高跨越的切入点。另一种意见认为,医改难在协调。现行医疗体制下政出多门,医疗卫生涉及卫生部、财政部、发改委、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8个部门,在市场体制下各有各的利益。对于医改切入点的不同看法有以下几种。
  
  
  (一)医改分两步走,先理顺财政关系,再调整服务体系
  医改要明确划清政府在医疗卫生中的权力和义务,财权和事权要统一。否则,在现行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的财力得不到保证,再好的政策也难于实施。服务体系调整要将预防保健、基本医疗与专科、综合医疗分开,投入向前者倾斜,向农村和贫穷人口倾斜。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可逐步推进,给政策执行、市场成熟留下发育空间。
  
  (二)从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起步,实施“管办分开”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乡镇卫生院为独立法人,主要承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门诊医疗等职能。县(区)政府办、乡(街道)政府管,由地方政府依据相关政策进行规制和管理,包括招聘负责人和人事自主,卫生部门只进行政策规划和业务指导。这样做可先绕开各级卫生部门与医院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从基层卫生机构改起,有利于以低成本实现高跨越,扩大医改受益面,降低患者付费比例,并为医院改革创造环境和经验。反对者认为,社区卫生机构不是医疗体制的主体,社区卫生问题也不是医改的核心,搞好了也只是局部受益。重点应该放在医院产权和管理体制改革。
  
  (三)对公立医院进行制度改革
  有两种意见,一是引进社会资本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将大多数公立医院改成股份制,实现独立经营。二是进行医院与卫生部门脱钩、管办分开的规制改革。医院还是公有制,但成立主管医院的专业管理部门,或者在医院内建立董事会制,招聘院长,院长决定人事,从而改变政府职能,从管理医院人、财、物,到保障和规制公共卫生服务,确保公正、公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环境。反对者认为,我国国有资产维护和公立机构管理都是难题,由此切入费力大效果小。
  
  (四)扩大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加强规制职能
  将社会医疗保险先在城市扩大到所有人口,提升医疗制度的公平性。反对者认为,覆盖全民目前难实现,参保率没保证,且即使覆盖面扩大,也无助于改善医疗费用恶性上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现状。以社会保险机构作为规制机构,目前不现实,因为医院拥有巨大优势,规制难度太大,且保险机构制度和能力建设目标短期内难以实现。
  
  (五)调整政府政策和部门的规制职能,提升政府规管能力
  成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统筹体制改革,实行垂直的一体化管理以有效配置资源,引进国外品牌医院以加大竞争压力。反对者认为,现有部门设置已成既定格局,用一个凌驾于各部委之上的综合部门来统筹医改全局,可操作性不大,非但不能制约,反而画蛇添足。国际经验也证明,这种观点与英国和原英联邦国家的医改方向相悖。这些国家正努力下放权力,推动医院更具主动性,在政府给定的资金内,减少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以得到更多奖励。
  还有人对权衡方案的方法论提出意见,即没有哪个方案十全十美,关键要在方案实行的条件与结果之间作衡量,预后结果很好,花大气力创造条件值得;结果一般,条件又不具备,就要慎重。反对者认为,我国不少的社会政策之所以实行效果不佳,就该归罪于这种鼠目寸光的方法论。没有远大目标,只求一时之功效,总怕打破坛坛罐罐,最后就只能无所作为。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