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自主创新 突出科学发展

2007-12-29 00:00:00冯志高
中国经贸导刊 2007年1期


  中国三江航天集团是一家具有37年历史的大型军工企业。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集团确立了“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相结合的自主创新战略”。这是三江集团“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重要支点,也是推动科研生产任务顺利完成的强劲动力。
  近年来,三江集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四型”(学习型、和谐型、进取型、效益型)企业为目标,以第二次创业为载体,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塑造和谐环境与创新企业文化相结合
  
  成功源自创新,但并非所有创新都能成功。三江集团支持和鼓励员工通过自主创新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承担风险的能力,破除那种“只防出错、不求出新,只求保险、不担风险”的保守思维,让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形成了“靠事业留人、靠事业造就人、靠政策激励人”的人文环境,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科技英才和领军人物,推出了国家级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部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1人,为自主创新积聚了人才资源。
  
  二、打造进取型团队与培养专家型人才相结合
  
  三江集团特别重视突出团队的作用,也突显个人的价值。保护个体创造的积极性,强调个体作用的尽情发挥,为勇于创新者提供尽可能大的舞台。同时,要求设计人员走出自我封闭、自我欣赏的圈子,将个人统一于团队之中,成为有着共同特质的强大团队中的一员。
  个人品牌和团队品牌紧密联系在一起,个人创新的成果成就了个人的声誉,团队创新的结晶托起了三江的辉煌。随着一批专家型领导和技能人才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整个三江集团的知名度也不断提高。在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中,先后涌现出5位“全国青年技术能手”;在2006年8月举办的湖北省第二届“华中数控杯”技能大赛中,三江集团派出的38名选手有30名进入了第二轮操作比赛,占决赛总人数的50%,其中15名选手获得三个工种的前十名,占获奖人数的50%。
  三江集团近年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基层先进党组织等荣誉,涌现出5名全国劳动模范、1名全国十大杰出职工、12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46名省部级劳动模范。这些荣誉的背后,都隐藏着一系列创新成果。
  
  三、建立学习型组织与创新企业管理相结合
  
  早在2005年初,三江集团就提出了建设“四型”企业的目标,旨在建立创新型企业,形成既能够调动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又可以协调创新过程的组织系统。37年的探索与实践,三江集团确立了“系统化管理、制度化控制、程序化运行、特殊问题特殊处理”的管理理念和“领导出思路、部门出政策、基层出成果”的运行模式。三江集团创新活动通过正确的决策得以高质量、高效率运行。
  建设学习型组织充分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对组织管理模式变化的要求。学习型组织的创新是教大家如何把学习转化为创造力,并且是持续创造。构建学习型组织,已成为三江人提高组织应变力与创造力的动力源泉。
  在制度安排上,三江集团遵循一个原则,既在业务发展上统一规划,又充分发挥各层次的创新能力。在3个一级研发机构的基础上,又在各工业企业建立起二级研发机构,明确其责任和利益,使“权、责、利”的关系更加明确。目前,三江集团已经形成了以一级研发机构为龙头、二级研发机构为补充的技术创新体系,并成功取得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资格,为三江的技术创新搭建了更高的平台。
  建立创新的激励机制,不仅把创新与员工的晋级、晋升、收入、奖励、荣誉挂钩,让勇于创新的人得到实惠,而且还建立风险承担制度,使创新人员有动力、有压力,促进广大科研人员深入到前沿展开探索。
  三江集团不仅谋求眼前利益最大化,而且追求长远利益最大化。注重处理好批产、研制和预研的关系,在抓好批产的同时,将很大的精力放在研制和预研工作上,全力做好基础性课题、支撑性课题、前瞻性课题的研究,为未来的发展打牢基础。
  
  四、整合基础资源与促进军民互动相结合
  
  军民结合可为技术创新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军民品发展比例不尽理想的三江集团而言,这种结合尤为紧迫。为此,三江集团提出了“军品型号系列化、民用产业规模化”的产业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发展民用产业。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制造轻型车的时候,三江集团在航天领域书写了 “北有星光、西有万江”的传奇,这种技术底蕴一直传承到特种越野车上面。在军民结合过程中,特种车成为强有力的牵引,成为军民结合的典型。三江集团研制生产的特种车已经运用到油田、矿山、船舶等领域,正按照“以军为本、军民结合,一特二专、产业化发展”的思路朝前迈进。
  三江集团把研制工作的战略重点放在原始创新上,致力于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研制的型号已成系列,每一个型号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创新点,有的型号还获得了国家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
  (作者系中国三江航天集团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