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全面分析了国内外经济形势,明确提出了2007年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和重点任务。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6年发展改革工作,安排部署2007年发展改革工作。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对这次会议作了重要指示,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执行。
一、2006年的发展改革工作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特点:一是速度较快。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万亿元,增长10.5%。二是效益较好。从投入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有所下降;从产出看,预计全年财政收入增长2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30%左右;从结构看,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许多积极变化。三是物价较低。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3%。四是运行较稳。2003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已连续四年保持在10%左右,2006年前三个季度,分别增长10.3%、11.3%和10.4%,无论年度之间,还是季度之间,波幅都比较小。煤电油运紧张状况明显改善。五是实惠较多。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落实,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可超过1050万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际增长6%和11%。六是后劲较足。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继续得到加强,支撑条件改善;改革开放继续深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还需要指出的是,2006年下半年以来,宏观调控成效进一步显现,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所收敛。投资增幅回落,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6%,增幅比上半年回落4.7个百分点;货币信贷投放放缓,9月、10月和11月新增贷款同比分别少增1252亿元、95亿元和315亿元,广义货币M2增速由5月末的19.1%回落到11月末的16.8%。
上述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和全国人民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各项决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认识上有新的提高,政策上有新的举措,实践上有新的进展的结果。一年来,发展改革系统包括经贸、物价、物资储备、中小企业管理等部门,在各有关部门、地方和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密切配合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贯彻《纲要》精神、加强组织协调,推动“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
2006年3月,“十一五”规划《纲要》经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后,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贯彻落实工作。认真分解落实《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将责任细化到部门,把主要约束性指标分解到地方。加紧做好专项规划的编制和组织协调。2003—2005年,由我委上报并经国务院批复的专项规划有30个。截至2006年11月,上报国务院并经批复的有11个,上报待批的5个。启动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研究提出了《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的指导意见》。
(二)完善调控措施、狠抓工作落实,抑制“三过”问题进一步加剧
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认真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继续加强经济形势分析,注重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是努力使“三过”问题,即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平稳收敛,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建议在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综合运用土地、金融、市场准入、外资外贸、消费等政策。为了把中央的决策和各项调控措施落到实处,我们狠抓督促检查。按照国务院要求,对国务院第132次和140次常务会议确定的任务,提出了部门分工建议,并及时跟踪重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和政策实施效果。会同国土、环保等7个部门,组织6个督查组,指导各地对新开工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取得了积极成效。四季度以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提出了关于2007年经济工作的初步考虑,为中央决策做了必要准备。地方发展改革等部门也结合当地实际,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加强监控,搞好调节,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
(三)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条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健起步
积极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及时启动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加强农资价格监管。全年用于农村建设的投资超过600亿元,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其中,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使2800多万农民受益;新增沼气用户260万户;改扩建东、中部地区通村沥青(水泥)路9.6万公里,西部地区通乡沥青(水泥)路2.3万公里。积极推进县级支农投资整合的改革,选择50个市县进行试点。
(四)明确重点任务、采取综合措施,加大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力度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节能环保措施见效要有一个过程,各种政策支撑条件还不到位等多方面原因,2006年全国节能减排目标难以实现,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取得了一定成效,为2007年和今后的节能减排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从主要措施来看,研究起草并由国务院发布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召开了全国节能工作会议。实施万元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将能耗降低指标分解到各省(区、市),与30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部分中央企业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全面推进十大节能工程,强化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工作,扩大了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实施范围。继续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引导用电大户优化用电方案。提出了政府机构节能目标、重点和措施。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继钢铁行业之后又召开了化工、煤炭行业的循环经济现场交流会。发布了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支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243个,工业治污项目153个。加大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治理力度,开展淮河、松花江工业废水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以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继续推进。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工作。
(五)抑制产能过剩、加快自主创新,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把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研究起草了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意见,以国务院文件下发。按照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扶优汰劣的政策思路,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禁止用地、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出台了水泥、电解铝、钢铁等11个行业的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提高了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准入标准,加大了差别电价政策的实施力度。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督促检查,依法关闭了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钢铁、小水泥、小煤矿。淘汰了一批1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和15吨以下的小转炉。水泥湿法窑工艺大部分已停产或拆除,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47%,比2005年底又有所提高。电解铝自焙槽已全部淘汰。煤炭行业关闭小矿井5931处,淘汰落后产能1.1亿吨。
在加快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积极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研究制定了29项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配套政策,编制完成高技术产业化和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等专项规划,新增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92家,组建超声医疗、燃料电池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启动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化重大专项。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支持大型核电机组、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新型船舶等重大装备的国产化。组织制定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组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继续改善。
(六)完善区域政策、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扎实推进西部大开发。会同有关部门,编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全年投到西部地区的中央预算内和国债资金比重达41%。新开工建设12项重点工程。青藏铁路提前一年通车并顺利投入运营。三峡三期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投产。启动了西北五省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稳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继续开展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协调国有银行和东北三省政府,加大东北地区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启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在深入调研基础上,起草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以中央文件下发。明确了落实中部崛起政策措施的部门分工,提出了促进中部崛起扶持政策的实施范围。引导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研究提出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意见,以国务院文件下发。积极推动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组织编制了京津冀都市圈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七)加快改革步伐、提升开放水平,着力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条件和外部环境
在切实履行好改革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能的同时,由我委牵头的一些重要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政府投资代建制范围继续扩大;出台石油综合配套调价方案;推动煤炭订货方式改革;组织实施电价调整方案;30个省(区、市)开征了水资源费,15个城市实行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加价制度;按照国务院部署,成立了由我委和卫生部牵头、14个部门组成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已着手开展相关工作;国家和省级邮政监管机构组建完成,邮政行业实现了政企分开;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扩大,发行管理进一步市场化。与此同时,认真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承担了14个国务院立法项目,建立了招标投标部际协调机制,“五五”普法工作全面启动。
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会同有关部门,提出了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调整出口退税结构、扩大资源性产品进口等政策措施,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得到有效抑制;会同有关部门,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颁布了《利用外资“十一五”规划》;与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的《鼓励和规范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出台了《境外投资产业指导政策》;在重点国家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领域的互利合作取得重要进展。
(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是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安排国债资金20亿元,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继续实施“两基”攻坚计划,预计全年又有70多个县达标。安排国债资金10亿元,支持了389所县级职教中心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二是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安排国债资金27亿元,支持5436所乡镇卫生院和672所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资助中西部地区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全面建成。三是推进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西新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进展顺利。北京31个奥运比赛场馆已有30个开工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取得较好成效。继续支持红色旅游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通过以工代赈,在贫困地区建设了一批农田水利、公路、小流域治理、草场等小型基础设施工程。通过易地扶贫试点,搬迁西部地区贫困人口24万。会同有关部门调整了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受益农民达2300万人。五是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组织开展“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实施电力、粮食、化肥、成品油、房地产价格和涉农、涉企、教育、药品、出租车收费等专项检查,截至10月底,共查处价格违法案件5.62万件,实施经济制裁14亿元。六是认真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应急物资得到有效保障。
二、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总体要求
2007年,是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第一年,也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后的第一年。做好2007年的发展改革工作,对于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党的十七大召开营造良好环境,至关重要。如果用历史眼光考察,其重要性更为突出。可以说,2007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能否真正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上和谐发展之路的重要阶段。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种种突出矛盾和问题,大多与增长方式粗放和发展不协调有关,特别是增长付出的代价过大,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加剧,城乡、区域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增多等,客观上要求我们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上和谐发展之路。同时,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日趋深入人心,在宏观调控的实践中逐渐成为各方面的自觉行动,也为我们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入轨”、“上路”奠定了思想基础。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和走上和谐发展之路,不仅对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而且对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都将产生深刻影响。这要比经济多增长几个百分点、多上几个项目重要得多,意义深远得多。发展改革系统的同志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把促进我国真正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上和谐发展之路变为自觉行动,切实贯穿于发展改革工作的各个方面。
(一)2007年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2007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总体有利。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较快区间。同时,国际经济环境也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国际能源资源价格高位波动、全球经济失衡矛盾突出、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趋紧、地缘政治形势更加复杂。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较快发展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近年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有所加强,土地管理、金融监管等相关制度和市场准入标准进一步完善,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有所缓解,有条件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从深层次看,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从当前看,经济运行虽然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基础还不稳固,经济增长的速度仍然偏快,付出的代价很大,不稳定不协调的因素仍然较多。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第一,投资、信贷回落的基础不稳固,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仍在加剧。从投资看,调控任务还很艰巨,反弹的压力依然存在。具体来讲,表现为“四个仍然”:即增幅仍然偏高;在建规模仍然过大;新开工项目仍然较多;导致投资增长过快的体制机制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不少地区投资扩张冲动还相当强烈。第二,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第三,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资源环境矛盾日趋尖锐。第四,社会矛盾仍较突出,促进和谐任务艰巨。
总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很好,但喜中有忧,务必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把各种挑战和风险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各项对策和措施考虑得更周全一些,做到有备无患、未雨绸缪。
(二)2007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原则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07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党的十七大召开创造良好环境。
上述总体要求,明确了2007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重要条件、工作重点和落脚点,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认真落实。指导思想就是认真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条件就是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工作重点就是“四个着力”;落脚点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落实好上述总体要求,2007年经济工作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四点:一是稳政策。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真正把中央确定的各项决策落到实处,并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完善调控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防止出现大起大落。二是调结构。就是要逐步理顺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重要抓手,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促进质量效益提高。三是抓改革。就是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各项改革,更加注重协调对外开放和国内经济发展,努力构筑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保障。四是重民生。就是使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群众直接受益的方面倾斜,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让人民共享发展改革成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三、2007年发展改革工作的主要任务
2007年,发展改革任务十分繁重,工作千头万绪,必须胸有全局,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务必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避免出现大的起伏;务必在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上有更大成效,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务必在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上有新举措,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取得积极进展。发展改革系统的全体同志都要自觉围绕实现这“三个务必”,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避免出现大的起伏,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如果这种好的势头能够保持并尽可能地延长,我国的综合实力将又会有更加瞩目的增强,也才有可能较为从容地应对各种风险,逐步缓解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但是一旦出现大的起伏,不仅会对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损害,而且会对长远发展产生严重后果,恢复起来需要更长时间,付出更大代价。发展改革系统的同志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宏观调控和经济调节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是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7年要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同时,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按照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加强薄弱环节、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要求,切实用好管好中央政府建设投资,确保“三个高于”: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用于支持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用于西部大开发的投入,均要高于2006年。要运用补助、贴息、税收、价格等经济手段和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促进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服务业、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严格控制财政性资金用于楼堂馆所和非公益性的城市建设。抓紧建立项目前期储备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稽察,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信贷政策方面,要配合国家金融部门,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供应量合理增长,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建立健全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的机制,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继续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等方面的贷款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搞好产业投资基金试点。
二是继续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投资政策的取向是:合理控制投资增长,着力调整投资结构,注重提高投资效益,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要加强专项规划、产业政策与财政、信贷、土地、环保、社会发展等政策的协调配合,把好土地、信贷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要根据不同行业情况,适当提高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把好新上项目的市场准入关。项目开工建设必须符合“六项必要条件”:(1)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市场准入标准;(2)按规定完成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或备案;(3)按规定开展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依法完成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并领取土地使用证;(4)按规定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审批;(5)按规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和审查;(6)符合信贷、安全管理、城乡规划等规定和要求。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会同国土、环保、安全生产等部门和金融机构,抓紧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部门联动机制,各司其职,形成合力,依法严把新上项目审批关,合理引导社会投资。
三是努力扩大居民消费。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合理调整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加大对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冷链物流及现代粮食物流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农资流通网络。落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各项政策,加快建设廉租房和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文化、健身、体育、休闲等消费。完善医疗收费和药品价格政策,规范医疗器械价格。全面推行学校收费公示制度,开展涉企收费和药品、医疗服务、房地产、水电油气等价格的监督检查,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四是搞好煤电油运供需衔接。一方面,要继续提高供给能力。重点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整合改造中小型煤矿。加快开发油气资源,推进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加强电网建设,优化发展火电,积极开发水电,加快发展核电和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加大煤运通道薄弱环节、下水港口和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要强化需求侧管理。进一步规范有序用电,开展能效电厂试点,推动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长效机制。做好煤电油运的协调调度工作,着力解决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供水、供气、供电、供暖和供油等实际问题。
五是加强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坚持月度分析和重要情况报告制度,特别是对粮食棉花、固定资产投资、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业、重要商品进出口、能耗减排等方面的变化趋势和突出矛盾,要密切跟踪,加强调研,及时发现苗头性、趋势性问题,提出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完善经济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改进预测预警方法。定期发布相关信息,引导市场预期。继续做好世界经济形势的监测分析。
(二)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对于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扩大消费需求、缩小城乡差距,乃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007年“三农”工作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改革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会同有关部门,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稳定发展粮棉生产。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保持粮食种植面积基本稳定。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搞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稳定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适当拉开品种和地区差价。发挥粮食储备调节和进出口调节的作用,促进产需衔接,稳定粮食收购价格,保证城乡粮食供应。抓紧制定扶持棉花生产的政策措施。稳定农资价格。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完善投入管理办法。
二是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建设一批农业基础科研设施,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强技术推广。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以及旱作农业和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工程。
三是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支持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及中部地区排涝泵站建设,加大病险水库的改造力度。继续加大投入,抓好水、路、气、电建设。继续支持县乡公路改造和通村道路建设,抓好中西部农村电网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
四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启动中西部农村初中改造工程,重点支持非“两基”攻坚贫困县农村初中学生寄宿设施建设。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西部“两基”攻坚任务。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重点完善乡镇卫生院等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继续改善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条件。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施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
五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引导农民合理扩大棉花和油料、糖料种植规模,稳定蔬菜、水果种植面积。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地方发展养殖小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发展农产品深精加工。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抓紧制定并组织实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做好以工代赈工作,推进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加强水库移民前期补偿补助和后期扶持工作。支持老少边穷等不发达地区发展。
(三)着力做好“一抓三促”和自主创新工作,努力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抓三促”,就是要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重要抓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促进质量和效益提高。这项任务要摆在发展改革工作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切实抓出实效。“一抓”和“三促”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只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才能把过高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降下来,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另一方面,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又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现实有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同时,无论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还是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都离不开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这既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中心环节,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
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认真总结推广近年来的有效做法和经验,在政策、法规、管理、技术等方面采取综合性措施。(1)强化目标责任。及时分解落实年度节能目标,督促各省(区、市)把指标分解落实到有关地市县和重点耗能企业。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建立科学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考核体系和监测体系。加大节能降耗宣传力度。(2)突出重点领域。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继续组织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加大国债资金对节能降耗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在重点耗能行业选择一批节能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技术,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推广。做好工业节水工作。(3)严把源头关口。把能耗作为项目审核的强制性门槛,组织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完善主要工业耗能设备和产品能效标准,制定并实施产品能耗限额,扩大强制性能效标识实施范围。(4)健全体制机制。完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差别电价和水价政策,健全排污收费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节能专项资金和制定有利于节能降耗的财税政策,支持重大节能工程建设和高效节能产品推广。(5)改进发电调度方式。按照节能、环保、经济的原则,优先调度可再生能源、高效清洁机组发电,限制能耗高、污染重的机组发电。实施“上大压小、等量置换”,鼓励大型电力企业兼并、收购、重组小火电机组。各省(区、市)要制定本地区小火电机组关停方案和年度关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6)发展循环经济。组织编制重点行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抓好再生金属回收利用、废旧家电回收处理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完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7)加强污染防治。继续做好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综合防治,加大三峡、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加快实施污染治理项目。提高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1)重点加快发展服务业。完善服务业准入标准,健全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使用办法,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的发展。制定并实施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若干意见的任务分解方案。做好服务业重点领域规划和项目建设工作。组织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动有条件的大中城市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2)继续推进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落实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组织制定造纸、煤化工、煤炭、玻璃纤维、稀土等重要行业产业政策,发布平板玻璃、铅锌、钨锡锑冶炼等行业准入条件。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密切关注其他行业生产和市场供求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出现新的产能过剩。(3)进一步推动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等行业的企业兼并重组。对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的企业,优先考虑能源供应和运力保障,并在项目核准、土地、信贷、企业债券发行等方面予以支持。优化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4)增强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开发关键技术和产品,加快建设90纳米及以下集成电路和先进液晶显示器件生产线,新建电子信息、生物和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基地,培育一批新兴产业群。(5)有序发展替代能源。抓紧研究制定替代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煤基替代能源、生物质能等专项规划,先行试点,稳步推进,防止不顾条件一哄而起。(6)振兴装备制造业。尽快出台鼓励购买和使用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办法。制定高档数控机床、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规划和总体实施方案。组织实施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大型造船基地和船用设备国产化建设。
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1)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配套政策的实施细则,组织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建设新一代天文望远镜、航空遥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施中科院知识创新三期工程,启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组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选择支持一批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3)实施高技术、信息化、生物产业等“十一五”重大专项工程。组织生物、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信息安全等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加快出台软件和集成电路、数字电视、生物等产业政策。(4)研究制定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实施方案。
(四)组织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继续抓好西部大开发各项重点工作。加快在建重点工程建设。支持重点地区优先开发。抓好优势特色资源开发和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制定相关后续政策,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加强西部开发法制建设。
二是积极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支持企业联合重组和重大装备研发制造,推动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支持松嫩、三江平原商品粮基地建设。做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加大棚户区改造支持力度。
三是细化和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措施。加强中部粮食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有序承接东部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组织实施“两个延伸”政策。
四是鼓励东部地区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组织落实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相关政策措施。继续协调上海浦东新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实施京津冀都市圈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与此同时,做好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础工作。深入研究主体功能区划理论方法、指标体系和主体功能区划分标准,提出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各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以及财税、产业、投资、土地、人口、生态环境和绩效考核等政策框架。研究提出省级层面主体功能区划技术大纲,指导各省(区、市)做好本地区主体功能区划分工作。
(五)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建立健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制保障
深化改革方面,要切实履行好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能,健全体制改革协同推进机制,抓紧出台经济体制改革年度指导意见和综合配套改革指导意见,组织协调好各项专项改革。同时,认真抓好由发展改革系统牵头的改革工作,力争取得新的突破。(1)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修订《政府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目录》。规范和落实备案制。改进政府投资资金使用办法,开展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公示试点,扩大代建制。(2)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理顺成品油价格。完善天然气出厂价格形成机制,缩小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价差。实行差别水价政策,适时调整各类水价标准,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改进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方式。加快输配电价改革步伐,落实电厂脱硫上网电价政策,完善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政策。推进供热价格改革。(3)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抓紧处理厂网分开遗留问题,推动电网企业主辅分离,健全电力市场监管体制。研究制定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和铁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继续落实电信体制改革措施。实施邮政体制改革方案,完善邮政监管体系。(4)积极推进社会事业改革。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配合有关部门,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5)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中小企业进入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引导和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社会事业。积极发展中小企业集群。安排好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强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继续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信用制度建设。(6)进一步加强法制工作。抓紧做好《能源法》等立法工作。研究起草《政府投资条例》、《借用国际商业贷款管理规定》等行政法规。修订《企业债券管理条例》。配合全国人大有关部门,加快《节约能源法》和《循环经济法》的立法进程。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国家评标专家库和招标师考评制度。做好行政复议工作。深入开展“五五”普法。
扩大开放方面,(1)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努力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2)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3)鼓励和规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
(六)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努力开创社会和谐的新局面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履行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
一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重点支持面向农村学生的中等职业教育。继续实施高等教育“211”工程,搞好高等院校重点学科建设。
二是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开展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
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体育等事业。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文物保护。继续建设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二期、中国美术馆二期等重大文化工程。全力搞好奥运场馆建设。
四是做好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开展就业促进和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提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思路。实施社会保障经办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启动农民工留守家属综合服务体系试点。推进爱心护理工程、农村敬老院、残疾人综合服务体系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等服务设施建设。
五是切实加强应急保障。实施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推进国家重要应急物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组织编制重要应急物资目录,安排好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备和调运。认真做好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摘自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