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

2007-12-29 00:00:00李淑华
中国经贸导刊 2007年2期


  (一)
  
  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产值虽然增长很快,但仍很低,说明我国制造业制成品的技术含量较低,因此制造业规模的扩大不仅是数量上的“膨胀”,而且必须是技术的“升级”。这一切表明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升级就显得非常迫切。“十一五”乃至“十二五”是我国制造业技术升级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偏弱
  虽然我国制造业已经发展到了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快速发展阶段,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业仍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核心制造业仍偏弱,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不强。装备制造业是各个工业化或后工业化国家的主导产业,被认为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在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结构应适度“重型化”,提高重型制造业在整个制造业中的比重,特别是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比重和技术水平,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但是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还不到30%,远低于美国的41.9%、日本的43.6%、德国的46.4%。
  
  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产业技术升级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依靠外资流入所带来的先进技术设备,而且多以生产线和最终设备为主的格局,对制造业的升级影响就突出地表现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较低。制造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技术急不可待的过程,由于高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技术因素对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影响迅速扩大,制造业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基础技术的新突破。随着我国制造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各国在技术领域的竞争的加剧,影响我国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以继续依赖规模引进,因而必须尽快提高我国产业技术的开发与创新能力。
  
  三、产品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竞争优势仍较弱
  从产业竞争优势的角度看,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基本上是低或中低技术密集的产业和产品,而高和中技术密集的产业和产品则大多数处于竞争劣势,即使近几年出口增长较快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出口份额高的产品主要是计算机外部设备、电子元件、通信设备和家用视听设备,大部分是技术含量较低产品,是技术密集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低端产品。
  
  (二)
  
  为此,促进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应是:
  
  一、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尽快从单纯引进的模式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模式过渡。二是加强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技术研发,针对某些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如集成电路、飞机制造)以及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关键高技术(如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等),建立国家重大创新工程,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中心,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产、学、研联合机制。四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通过各种改革举措、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金融财税政策等,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引导重化工业健康发展
  形成与我国经济增长阶段相适应的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更加重要和紧迫。对于重化工业的发展,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提高市场进入门槛,以此促进重化工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制造工艺,加速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引导重化工业健康发展。
  当前需要注意解决三个现实问题:一是将资源、环境约束纳入到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构架之中,形成符合我国现实国情以及长远利益的国际分工体系,妥善处理重化工业产品的进出口结构,增加重化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减少资源及其他能源富集产品的大规模出口;二是避免因直接行政干预和不当行为引起重化工业发展的大起大落;三是针对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有可能引起经济出现较大波动的问题,应考虑建立顺畅的企业退出通道。
  当前尤其需要建立资源、能源审计制度,将其同现行的环境评价制度结合起来,共同构成新的社会性管理制度,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此外,要注重运用能源、资源产品的价格杠杆作用,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形成有效的经济激励制度,促进重化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政府还要增强信息服务职能,引导企业的投资行为合理化,避免因信息不完备而出现大的投资决策失误。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真正走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比较高、劳动力又能充分利用的制造业发展路子
  
  三、加快技术密集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价值链
  逐步提高我国制造业产品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地位,转变在分工中处于较低端的状态,由加工组装型向精密制造型升级,由粗加工向高加工度化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促进比较优势的转换,使比较优势由低和中低技术密集度的产业和产品向中高和高技术密集度的产业和产品转换,提高后一类产业和产品的竞争优势。
  
  四、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实施装备制造业振兴战略
  一是实施装备制造业振兴战略,制定鼓励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激励措施,如利用设备加速折旧、提供国产设备的买方信贷或卖方信贷,技术改造贴息等,促进国产装备市场的形成和壮大。二是鼓励民营企业发展装备制造业,消除当前在很多装备制造业领域对于民营经济进入仍存在许多障碍,例如在政府投资的重大工程中应予民营企业公正的对待。装备制造业振兴的重点要放在大型高效清洁发电装备、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大型乙烯成套设备、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大型冶金设备、煤炭综合采掘设备、大型船舶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
  
  五、协调发展重型制造业与轻型制造业
  虽然重型制造业在我国制造业中的产值比重越来越大,但由于就业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我国也不能忽视轻型制造业的发展,要促进重型制造业与轻型制造业协调发展。制造业是解决就业矛盾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21世纪提高一个国家整体就业水平的重要基础。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第三产业将会吸纳越来越多的生产力,但是制造业仍然是解决就业矛盾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从制造业吸纳劳动力的数量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解决的就业数量要远远高于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因此要运用信息、生物、环保等新技术改造轻型制造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及附加价值,发展中小型企业和非公有制的制造业,进一步把劳动密集性和技术密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价格竞争力和技术水平以及产品的档次。着力打造自主品牌,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满足多样化需求,扩大高端市场份额,巩固和提高轻纺工业竞争力。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研究所)
  (本栏目策划、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