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切实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2007-12-29 00:00:00
中国经贸导刊 2007年2期


  一、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社会事业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
  
  (一)要充分认识加快社会事业建设的巨大社会效益
  社会事业领域包括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科学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卫生保健、文化艺术、广播影视、社会保障、社区建设服务,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等,大多数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直接反映人在发展过程中的社会需要和基本需求。社会事业建设首要的是体现公益性。这就要求政府在社会事业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更多更好地让人民群众从社会事业建设中受益,共享发展成果,进一步体现发展以人为本的要求。同时也要认识到,社会事业的公益性需要政府主导,需要政府投入,但是不能因此就简单地理解为政府直接去办,政府完全可以购买公共服务而不是直接去生产和供给,这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和提高效率,国内国外已有很多成功的例子。
  
  (二)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事业建设的经济效益
  社会事业建设虽然是花钱的,但是也有经济产出,能够增加积累和创造财富。如教育,本身既是消费也是投资,是提高人的素质的决定性因素,能够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的产出效果。研究表明,目前世界平均教育回报率为10.1%,亚洲为9.6%。此外,还有一些社会事业,如旅游、社区服务、文化健身等,本身就能转化为相关的服务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节能降耗都很重要。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社会事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同样既能满足社会需要,也能创造经济效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带动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社会事业建设也要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以外的服务需求,培育更多、更大规模的社会产业,促进生产力发展。
  
  (三)要充分认识社会事业建设具有协调社会关系和利益的重要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拉大以及社会群体利益分化等问题,难以靠市场机制自发解决。而社会事业作为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的主要领域,更加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和公平性。通过社会事业建设,特别是加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将提升社会发展水平,保护社会弱势群体权益,缩小区域间公共服务的差距,减少经济发展的差距带来社会生活的差别,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东、中、西部,内地与沿海各地区自然禀赋不同,发展机制不同,生产生活条件也不同,经济发展的差距客观存在,不可避免,也不可能完全消除,短期内还可能继续扩大。但在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差距是可以缩小的,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二、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事业建设
  
  (一)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总体来看,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仍十分突出,社会事业服务供给短缺,难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还是主要矛盾。这需要不断加大投入,加强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但要防止一哄而上、粗放式发展的倾向。目前,社会事业建设存在的问题是:有的过度投入,盲目扩张,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有的重建设轻管理,相关措施不配套,出现闲置浪费,有些形成债务负担。社会事业建设具有公益性,反映群众需求,但也要算经济账,量力而行,不能头脑发热,脱离国情,违反规律,无序建设。
  
  (二)把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到社会事业建设实处
  在加快社会事业建设,促进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基础上,要实现社会事业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从追求短期目标、过于注重短期发展效果,转到更为注重降低发展成本、减少发展代价的可持续发展上来;必须促进社会事业建设的规模、结构、速度与实际相结合、与需要相结合、与可能相结合;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建设规划、项目建设、资金安排和管理运行的全过程。
  一要以规划为龙头,坚持科学规划,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建设,保证经济、实用,发挥建设效益。二要坚持因地制宜,以满足基本需要为着眼点,防止脱离国情、省情、市情、县情盲目攀比、盲目扩大规模。三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设施,处理好存量与总量的关系,防止重复投入,要盘活存量,整合各方资源,合理利用增量,优化配置,节约使用。四要厉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节地节能,注重环保,防止脱离实际搞建设,反对铺张浪费,不搞浮夸、政绩工程和违反建设规律的献礼工程、形象工程。五要加快推进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改进项目建设和管理方式,通过政府的引导、服务和监督,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全社会服务市场体系,减少行政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和运行效率。
  
  三、社会事业建设要突出重点
  
  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但仍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是基本国情,这就要求我们建设社会事业必须集中力量,突出抓住重点,解决关键问题。
  
  (一)要把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紧迫的问题作为重点
  社会事业建设要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是重中之重,要加大投入力度,尽快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2007年要实现西部“两基”攻坚目标,通过强化教育的普遍服务功能,缩小公民受教育的差距。二是加快发展卫生事业。据调查,“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已成为广大群众关注度最高的社会问题之一,我国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1990年为35.7%,2004年达到53.6%,增长过快。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调整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健全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解决农村部分居民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的问题。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要加强文物保护。当然还有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问题。
  
  (二)要把农村和弱势群体作为重点
  社会事业建设要统筹财力、物力、人力以及政策、规划,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地区倾斜。政府要调动各类资源、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人,集中各方力量,下大力气把这些地区的社会事业设施建设好,满足老百姓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促进区域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同时,加大对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各类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救助,解决好薄弱环节的问题,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四、社会事业发展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一是摸实情。要了解实情,加强基础工作,要做到数字清、情况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经常深入实际,到社会事业建设发展的第一线去调查研究,争取掌握第一手资料,决不能心浮气躁,马马虎虎,敷衍了事。
  二是讲真话。要如实反映真实情况,经得起历史检验。在制定政策、安排投资和项目时,只有反映真实情况,才能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决策。
  三是办实事。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上,特别是上学、就医等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多花心思、多下力气,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对已经确定或正在实施的重大社会事业项目要抓好落实,一抓到底,不能虎头蛇尾,同时要按程序办,尽职尽责,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个工作环节。
  四是求实效。要通过职能分工,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并落实配套的跟踪、检查、监督要求,抓出实效,真正使社会事业的各项建设发挥效益,解决实际问题,达到预期效果,使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摘自在全国社会发展工作座谈会上的讲